蒋 帅,付景川
(吉林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12)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当代意义
蒋 帅,付景川
(吉林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12)
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已有两个世纪,即使在当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语境下,现实主义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具有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虽然引起学术界褒贬不一的评价,但仍以其数次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高潮而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奇葩,受到世人的肯定和推崇。因此,厘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嬗变及其意义,对文学的当代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实主义文学;当代世界文学;“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莫言
文学思潮通常指特定历史时期内或地域内形成的文学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改革以及在该时期内人们的精神追求相适应且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主体潮流,亦称为“文学主潮”。虽然文学思潮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亦可称之为“文学流派”,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来做判断,思潮的概念都要比流派宽泛得多。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弗里德里克·杰姆逊指出:“在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分别反映了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标志着人的性质的一次改变,或者说革命。”[1]作为文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方法找到了契合点,进而合为一体,共同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表现形式,现实主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民族文学的形成时期;但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虽然浪漫主义文学也强调创作应基于现实,但是,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指引下,以诗歌为主要形式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却采取了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奇异传说为表现对象,作家更加富于幻想,创造出想象中的和虚构中的艺术世界,借此来表达作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因此,浪漫主义又被形容为作家对理想的真实追求,而非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从文学史的分期上看,现实主义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模仿”说。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狄德罗和莱辛在其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之后,现实主义在近代的发展走上快车道。19世纪中叶,法国画家和小说家尚弗勒里初次以“现实主义”来标明这种新的文艺类型,此后不久,杜朗蒂等人则直接以《现实主义》为名创办刊物并成为这一思潮和流派的文艺宣言。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现实主义一直是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主要思潮之一。当下现实主义虽然作为一个思潮或者流派已呈弱势,但却从来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得益于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和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这两个大事件使统治欧洲的封建势力走向没落,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英法两国在现实主义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著名作家,如法国的狄德罗、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莫泊桑,英国的笛福、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
19世纪上半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超越了欧洲,但是,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给平民百姓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于是,以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也在美国生了根,并生长成为一棵现实主义文学的参天大树。除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欧·亨利、德莱塞等一批现实主义作家之外,19—20世纪美国的11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包括T.S.艾略特在内)都不同程度与现实主义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刘易斯的新现实主义“使美国文学获得新的活力[2];剧作家奥尼尔经过各种风格与流派的实验之后“又回到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上来”[3];海明威的作品、尤其是战争小说,基调也是现实主义的;斯坦贝克则直接以“他那现实主义的、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把蕴含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结合起来”而获奖[4];贝娄则“是一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现代派作家”[5]55;即使像具有现代派诗歌里程碑意义的《荒原》,艾略特在反映“一战”后西方一代人的精神幻灭与绝望以及旧的文明传统和价值的衰落时,也是以多个镜头、意象、场面和对话片断等叠加在一体形成一种整体感[6]89;“现代经典作家”福克纳“和巴尔扎克、左拉、哈代这些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是他的时代、他的地理区域的忠实记录者”[6]135;在后现代主义占统治地位的20世纪下半叶,莫里森黑人文学的神话传说“既是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又是对本民族文学的发展”[5]215-216。
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始于19世纪30年代,普希金即是承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此后,俄罗斯文学中出现了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一批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和《钦差大臣》《死灵魂》《叶甫盖尼·奥涅金》《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性作品。
中国文学也是富于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传统,在精神特质方面就是人文精神[7]。东晋诗人陶渊明“貌若澹泊,而中实丰腴,和当时一般的作品,惯以彩艳来掩饰其浅陋者,恰恰立于相反的地位”。其散文《桃花源记》虽然是“以个人生活推而为之,使之成为一个理想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书写[8],但这篇作品已经具有了社会批判的锋芒。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在对仙境生活的描绘中,虽有浪漫主义的自我意识和天真的自命不凡精神,但在其诗作中却表达出诗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和向往自由与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这就使其创作与现实主义思潮有机地链接在一起[9]。
现实主义又被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思潮也有着不同的形式与内涵。在尚弗勒里首次公开使用“现实主义”(Realism)之前,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有了现实主义的要素;在19世纪下半叶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重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的新潮流被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Psychological Realism);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左拉为标志的表现环境决定论的实验性质小说,因其极端的现实主义表现形式被欧美文学界命名为“自然主义”(Naturalism)[10];英国当代小说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为使当前现实主义传统小说走出困境,倡导一种意在“发现”而非“恢复”的新现实主义(New Realism)。威廉斯的这一术语改变也同时出现在电影艺术美学和摄影艺术美学的范畴内;同样是在这同一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争辩中,英国小说家和批评家克里斯汀·布洛克-罗斯指出现实主义出现了多种提法与规范原则,以偏概全是不妥当的,小说家可以通过语言实现多种形式的现实主义,即“现实主义复数”概念(Realisms); 即使在文学经历了现代主义之后发展到后现代主义阶段时,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不仅没有从当代文学中消失,反而又出现了几次高潮,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和中国作家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前者为Magic Realism,后者为 Hallucinatory Realism)的小说创作分别于1982年和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外,2010年获奖的秘鲁作家略萨的小说也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的。
现实主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现实主义指文学艺术忠实地再现自然,其艺术作品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为对象;狭义的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和美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宗旨是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第二,核心理论是典型论,即力求解决文学人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其历史性要求真实描述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这种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11]1-3。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政治、哲学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关系。美国学者瑟亚顿认为:“人的存在而使具体的人有了人权这一概念是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人权’的概念席卷世界,而民主的思想在世界各地就更加广为人们所接受。”[12]在黑格尔看来,人的自然属性必然要转化为社会属性。而一旦自然属性的人转化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那么人就必然会在社会的格局中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有国家形式存在的人类社会中,这些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上升到政治关系,而制约人际关系的核心杠杆就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对人本质最精辟的论断——“趋利避害”[1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4]3即使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其结成形式的变化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的进步,但同时它同奴隶制和私有财富一起,却开辟了一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14]63在马基雅维里之前,政治哲学都是以神学为主线的,其功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制统治的合法性。欧洲文艺复兴的首要功绩是对人的思想解放。由神学转向人学,是文学的根本性转向。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文学倾向也主要体现在作家“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与英国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1]9。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主义的形成也是文学的一种进步。
作为一种思潮,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的兴起与欧洲的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相关,因而这一文学思潮的发展正如杰姆逊所阐述的那样,是特定社会阶段内社会现实在人们内心形成的心理结构。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强调如实再现现实生活,作家要客观、冷静地观察生活,要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将生活的本来样式以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在欧洲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君主制,走上了欧洲的政治舞台。但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作家就不能再以乐观和主观的态度来观察与描写人间百态,于是,冷静和务实精神就取代了作家的“理想王国”和人们的“理想热情”。作家在创作中虽然也在虚构,但决不能向读者传递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而采取的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愚民谎言。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现实主义也被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美国文学在19世纪与欧洲文学一样,在现实主义思潮中取得伟大成就。作为一个流派,现实主义文学是从欧洲传播到美国的。然而,就美国文学的内部因素而言:“如果把国内战争后随着美国逐步工业化而出现的城市现实主义文学与同期发展起来的地方文学相割裂,那么就会无法认识清楚这两者之间的美学、社会和经济的复杂关系。”[15]这一点也充分表明:欧洲的现实主义思潮与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结构产生了共鸣。
文学是“人学”,因此现实主义文学在揭示人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又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向是人类在总结自身、根据人类的美好理想而走出的一条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的发展道路。然而,受“趋利避害”的人本质的影响,人类往往在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很多与理想相悖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影响来自私有制制约下的人际关系。在私有制国家中,公共权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公共空间内的意识形态力量,文学就会一直具有调节公共权力中各方矛盾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的黏合剂”和“政治的大气层”作用。然而,在文学的各种思潮中,现实主义作为具有批判性质的一种,这种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美国由早期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由封建和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都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是政治民主的演进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资本积累过程中剩余价值再分配的不合理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这就构成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大矛盾。现实主义文学在揭露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同时,也揭示了人本质上的弱点。在这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极端表现形式的自然主义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期间的文学批评中,人们只承认现实主义文学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却将自然主义视为一种反动的文学力量,否定了这一文学流派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就现实主义自身而言,其发展的轨迹在欧美要比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正常得多。英法现实主义文学在批判社会和揭示人本质弱点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宏大叙事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催人自新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尤其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揭示的人生意义鼓舞了整个一代人。新中国30年的文学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在政治是检验文艺唯一标准的大气候下,作家的文艺创作受到限制,不敢越雷池半步,因而这一时期文学的美学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都未很好地发挥出来。
近代及至当代文学思潮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以来,整个世界文学的格局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潮迭起,派别丛生,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失去了历史上有过的显赫,但却并不意味着这一传统创作方法艺术魅力的丧失”[16]。虽然现实主义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对社会和人本质进行批判的文学思潮却永远不会过时。20世纪下半叶,在后现代主义盛行时期,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以马孔多的故事为背景,在文学创作形式上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新路,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当代英国作家“詹姆斯·斯丘达穆尔在《失忆诊所》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亦真亦幻的叙事内容、变幻不定的叙事空间、频繁跳跃的叙事时间、灵活转换的叙事视角等,成功地打造了作品的魔幻效应,在梦幻与现实的交织中讲述两个男孩寻找失忆诊所的冒险历程,让读者在全新的阅读体验中领略到了拉厄多尔的无限风情”[17]。而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的是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域外文学的影响与莫言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产物[18]。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而获奖的事实也是文学全球化发展的结果。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以国家为主要形式的生产和消费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关系取代了过去传统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物质生产和消费层面上的这种变化同时也表现在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层面上,“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9]魔幻现实主义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作为现实主义的一种变体,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文艺思潮共存的百花园中反而成为世界文学发展中的一朵奇葩。学术界对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存在很多争议,其中有学术上的论争,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褒贬。就学术而言,莫言获奖的颁奖辞中采用的是hallucinatory realism而非magic realism,直译为“梦幻现实主义”更为贴切[20]。这仅是对这一术语的称谓问题,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无论是“魔幻”还是“梦幻”,在这个术语的偏正结构中仅为修饰部分,而“现实主义”才是其核心部分。当然,也有人将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视为“东施效颦的模仿现实主义”,是莫言对马尔克斯的机械复制和抄袭[21]。网文作者把马尔克斯和莫言的作品进行比较,认为莫言的小说没有创作出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和张爱玲等中外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那些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形象。这是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讨论话题。首先,网文作者并没有否定莫言小说的现实主义性质。其次,莫言的小说是世界文学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创作,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的边缘已经逐渐模糊,当这些创作方式混杂在一起时,对于传统的文学批评而言,莫言的文学创作似乎不那么泾渭分明了。在当代语境下,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文学创作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必然是各种方式交织在一起,即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多元性。这种论争恰恰揭示出后现代语境下读者阐释的一场革命。作家创作出的作品不再具有自身的阐释作用,而是需要读者参与到作家的创作中来,即读者对作品的解构与重构。莫言堪称文体上“满汉全席”的现实批判小说《酒国》“虽然是一部主体上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然而在读者一方,却又不能仅以现实主义的批评范式来解读这部作品,而只能在接受美学转向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略到莫言在这部小说中所采取的多重结构、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等表现形式所带来的艺术之美”[22]。还有人对莫言作品对人的关怀提出非议,认为莫言远离了人道主义情怀,“其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恰恰借用《聊斋志异》民间轶闻外衣,遮蔽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国真相”。“其文学想象伤害了文学真实,文学虚构替代了历史真相”[23]。这一观点体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网文作者仍站在僵化的视角上来看待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作家笔下的人物往往呈“好人”与“坏人”对立的状态,“好人”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坏人”则一无是处。如果网文作者还寄希望于在现实主义作品中能够找到这样的人物形象,则必定是徒劳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人存在。相反,莫言在文学对人的关注方面不是在遮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是提出了“把坏人当好人写,把好人当坏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的现实主义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则[24]。如果人们还想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真实”的人,那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反倒更加贴近现实。第二,文学世界是虚构的世界,作家对历史的关注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体现的,因而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是文艺美学价值,其政治价值是通过文艺美学特征体现出来的。对此,莫言直言:“我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的胜利,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政治奖。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文学从来就是颁给一个作家的,而不是颁给一个国家的。”[25]莫言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空间内以多种创作手段展开的社会批判和人本质批判,也正是作家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文艺形式发挥文学“社会黏合剂”作用的体现。如果一味地将莫言的小说创作与国家政治扯在一起的话,则不能排除网文作者是别有用心的,因为“当公共权力主体与客体的双方具有相同的核心价值观时,社会批判小说也好,历史反思小说也罢,均体现了公共权力主客体双方的共同愿望。”[26]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表现了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的心理结构,虽然这一思潮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创作方法,但其社会批判和人本质弱点批判的性质并未改变,其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公共空间内也未曾减弱。这一思潮将随着文学的发展出现更多新的流派与创作方法,而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1] 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唐小兵,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57 .
[2] 刘硕良.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上册[M].桂林: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289.
[3] 汪义群. 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12.
[4] 贾文丰. 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百影[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207.
[5] 刘硕良.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下册[M].桂林: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
[6] 刘硕良.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中册[M].桂林: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
[7] 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册[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
[8] 郑振铎. 中国文学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4.
[9] 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5.
[10] PIZER D,HARBERT E.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 Volume 12: American Realists and Naturalists[M].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any Book Tower,1982:Foreword.
[11] 殷企平,朱安博. 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2] SEATON J.Cultural Conservatism, Political Liberalism [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231.
[13]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M].张志伟,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100.
[14]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 ELLIOTT E.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501.
[16] 杨小兰. 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J].文艺争鸣,2012,(4):58-62.
[17] 于艳平. 论詹姆斯·斯丘达穆尔小说《失忆诊所》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情[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160-162.
[18] 胡铁生,夏文静. 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与莫言的自主创新[J].求是学刊,2014,(1):126-133.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54-255.
[20] 郭英剑.莫言: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其他[EB/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2-12-21/ 66592.html.
[21] 马凡驼. 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还是“模仿现实主义”?[EB/OL].中华网,http://club.china.com/ data/thread/1011/2752/02/70/5_1.html.
[22] 胡铁生,蒋帅. 莫言对域外元小说的接受与创新——以《酒国》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4,(4):151-163.
[23] 刘水.莫言:文学与体制的双生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03900102e7mm. html.
[24] 莫言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5] 莫言.文学奖从来是颁给作家而不是国家[EB/OL].人民网,http://news.sina.com.cn/c/2012-12-07/ 032125750538.shtml.
[26] 胡铁生,周光辉. 作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莫言小说的文化软实力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3,(3):5-9.
[责任编辑:修 磊]
2015-01-11
蒋帅(1987—),女,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付景川(19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I0
A
1002-462X(2015)05-01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