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短,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十分出色。尤其是在记录文化与历史方面,让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以一个完整的姿态展露在全世界眼前。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新的科学技术和数字化多媒体冲击着旧的人类学影像作品的创作和研究。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的内容和主题的深化、表现手法都逐渐更新。与传统人类学纪录片相比,他的类型、功能与形态在不断拓展、演变、更新换代,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责任与期望。
人类学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用于人类学研究与教学需要,也表现人类世界的真善美。因此可以这样说,它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成熟,人类社会的急剧变迁。人类学纪录片的类型和表现形态的演变也变得理所当然,笔者认为,了解这些演变对于今后的人类学纪录片定位及研究有一定启示作用。
1 人类学纪录片概念
一般而言,纪录片是影视艺术(影视传播形式)中的一个独立的片种,它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报道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特征是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讲述故事的逻辑性、哲理思辨的探索性以及艺术元素的审美性。
人类学纪录片既不以报道新闻事实为目的,更不以追求审美为目的,而是以科学素质为第一要素,由此派生出的种种特质,使它有别于一般的纪录片。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形象化表述。
2 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笔者依据人类学的演变历史,将人类学纪录片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人类学纪录片;二是后现代人类学纪录片。此处的后现代并非后现代人类学者拉宾诺在“表述就是社会事实——人类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一文中所言后现代人类学追求的是文化批评、殖民主义等因素,而是从人类学发展角度出发,以技术发展作为依据,把内容相对单调、表现手法相对沉闷、叙事结构有所欠缺的纪录片成为传统人类学纪录片。把那些紧随时代脚步,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及表现张力的作品成为后现代人类学纪录片。
3 两者区别
3.1 表现对象
不管是西方还是国内的人类学纪录片导演,总是习惯于偏重记录那些远离现代文明,比如《藏北人家》《北方的纳努克》《最后的山神》等优秀的人类学纪录片,都体现了传统人类学纪录片的特征。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传播也就随着产生。而记录则成为人类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文化,应该是“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和对世界的信仰”,因此,社会大多数群体、主流文化也应该成为人类学纪录片关注和记录的对象从这一点看来,后现代人类学纪录片做得更出色。
随着整个世界的飞速发展,那些世界上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的人群生活水平也进入小康,而历史遗留下来的农村和部落也逐渐摆脱贫困,过渡到了城市。因此,在人类学纪录片对城市的关注增多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即“都市人类学纪录片”。关注现代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对现代社会进行全面深刻的记录分析和反思,是历史所趋,也是人类学纪录片所承载的新意义。
3.2 创作视角
在摄影学中,视角是指摄影机镜头所能提取的场面上距离最大的两点和镜头连线的夹角。人类学片意义上的视角则是指一种对受拍者或研究对象的考察角度及认识方式。一般而言有本位视角和他位视角两种。
纵观国际早期优秀纪录片,大部分是以他位视角来拍摄记录的。如《北方的纳努克》就是从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视角出发,和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用摄影机再现了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事实上,单从自己的视角观察拍摄,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客观还原事实。
而在传统人类学纪录片的基础之上,去粗取精,达到了表现手法上的和谐。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将本位视角与他位视角结合起来。在《兰屿观点》中,观光客来到兰屿,带着或文明或野蛮的有色眼镜来看待雅美人,在看与被看的权力中,我们看到了外来者对兰屿的粗暴闯入;而后又将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其表现方式是综合呈现多方观点,相对应的则是隐藏创作者自己的观点。
3.3 观点表达
人类学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后,汲取了许多科学的精髓,逐渐由一种单一的模式发展成为一种开放、包容、丰富的学科。而人类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也必然会提高对他者的文化理解、对他者的主体性尊重以及对他者文化平等权利的主张,增进了主流社会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从国际人类学纪录纪录片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后现代人类学纪录片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选题基本覆盖各个方面,从社会热点问题到人类心理研究分析,由社会生活扩展到经济形态、等各个领域。
3.4 民族精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民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也逐渐加强,我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更加强调。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综观世界上早期的人类学纪录片拍摄者,大多都是以西方人的视点来看待所谓的中国文化。他们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中国的民族文化,把摄影机对准远离现代文明的少数群体。而中国近代的人类学纪录片,自然也不例外。由于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起步晚,又大多承袭西方人类学纪录片,因此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专家们也把纪录内容锁定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纪录上,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各类主题的纪录片也随之大量出现,例如《沙与海》《藏北人家》等都是这一类题材。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演变与进步,我国的人类学纪录片主题也开始转向关注人类少数民族问题同时也开始观察研究自己即汉族本土文化,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纪录的关注焦点渐渐从主要纪录少数民族文化转到更多的关注汉族本土文化上来,从拍摄少数民族转变到开始关注汉族生活状态、汉文化。这是一个转变,也是一种思想觉悟的改变,其典型体现就是汉学人类学学习的回归与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而《祖屋》《五凤楼》等都是汉学人类学纪录片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祖屋》纪录了福建省一处古民居的生活常态,通过对汉族本土文化的生活纪实展现,生动地表达了汉文化特有的“仁义礼孝”等传统儒家精神,透过一个小型视角呈现出了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文化的魅力所在。让现代人在回望汉民族文化的同时,学会思考,同时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
4 人类学纪录片的新意义
4.1 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研究的行为和方法,它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影视语音记录研究对象的资料。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学术观点,更多的是人类文化的原始形态的展现,让大众了解熟知即将消失的珍贵文化。
4.2 用于教学目的和美的欣赏
美存在于方方面面,缺少的只是发现它的眼睛。而美的形态往往较抽象,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人类学纪录片就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及精神的愉悦。
4.3 具有独特的人文关怀
人类学纪录片不仅记录和保存人类文化,更具有社会意义的是它独特的人文关怀;用人类学的方式真实再现历史和人类社会,在现代发达的传媒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批评、反思以及引导力量。这才是人类学纪录片作为人类文化载体所承担的使命及意义,也是它能长久流传于世的原因。
4.4 对新旧文化的扬弃与继承
在当代社会中,批判的声音是难得可贵的。而新世纪中的人类学纪录片,便一定程度上拥有这种情怀。《沙与海》中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最后的山神》中民族传统文化和边缘文化的消亡等社会问题出现了,人类自身的许多精神丢失了,它及时提醒并帮助我们找回来。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批判、合理反思、敢于发声的人类学纪录片,这也是人类学纪录片必须存在的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