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陆秋瑾
从“错误”出发,向精彩迈进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陆秋瑾
“错误”是学生学习中的宝贵经历,也是课堂实践中的宝贵教学资源。对于“错误”教师要宽容对待,捕捉错误,发现问题;善待错误,分析问题;正视错误,解决问题,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正确归因错误,正确地、巧妙地利用错误,以此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错误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发展
我们常常赞叹于一些精彩的高效的课堂:学生情感的流露、思维的碰撞、创造力的不断迸发……这些“精彩的片断”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另一种精彩——“学生的错误”。
“错误”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是学生的一种宝贵经历。其实,学生只有在课堂中不断出错,才能暴露出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偏差,才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捕捉教学中产生的错误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在“寻错”、“用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使课堂具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起伏感,学生的认知情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体现出“原汁原味”。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
在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避之不及,课堂上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躲避,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导致学生失去了体验错误的机会,失去了反思的空间,最终在解决相应问题时就可能再出错。其实,在课上教师非但不该避免学生的错误,而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六上“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时,最后我设计了谈话讨论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谈话的方式,说出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小组中讨论得非常激烈。就当我认为这节课可以圆满收场时,发现角落中有两位学生争吵得很激烈。我让全班安静,让他俩说出争吵的理由。这时一位学生委屈地说:“老师,我跟他们说,百分数其实很简单,它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他们偏说不对,又说不出理由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议论纷纷,一时间也没有正确的答案。这不就是学生的知识漏洞吗?我立马抓住这个机会,就着学生的话题,对百分数来了个知识的总结:“‘百分数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这句话不完整,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较,两个量比较才能产生百分数,只有一个数量是不能产生百分数的。所以,百分数表示两个量进行比较,结果用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学生连连点头,我知道总结的这番话说到了他们心里。正是捕捉到了学生的这次异常,激起了学生的讨论热情,这时的总结正是整节课的画龙点睛之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从案例中,不难发现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要及时抓住、正确关注,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变为一种教学资源,认真分析学生错误出现的原因,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生的认知水平。
大多数教师为学生的错误而烦恼,特别是批改作业发现错误率高时更是火冒三丈,却又束手无策。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味地否定,而是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其加以评判,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把探究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想法,对学生所具有的观念给予暴露的机会,以便教师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提出“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尽情猜想,然后动手验证。汇报时一名学生说:“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显然学生的回答是有误的。面对学生的错误,我没有回避,更没有责备,而是基于错误,科学、善意地进行引导。
我接着问:“那你觉得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面积会变吗?”
学生肯定地回答:“形状是变了,但面积不会变。”
再问:“那按照你的意思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应该是长5×宽3。是吗?”学生说:“是。”
追问:“但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长5×高2,是吗?”学生说:“是。”
再问:“那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它的面积不就变了吗?”
在我的追问下,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深入思考:这是为什么呢?甚至小组间展开了讨论,不久,学生眼睛里闪动着智慧的火花,纷纷发表意见,显然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正是利用了这一宝贵的错误资源,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不断思考并积极探究,最终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节课的重难点不攻自破。
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有的老师惧怕错误,当课堂中出现错误时,只是以对错判断,然后另请他人,并不加以引导,整堂课展示的都是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都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其实,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回避,要正确地去面对,静下心来分析,想办法解决,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就有这样一问: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因为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的方法。但是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比较,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比“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难得多。因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一共分成的份数与要表示的份数都清晰可见,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个数上,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正因为这个难点很难突破,所以在比赛时我非常不愿意听到学生回答这个答案,就怕自己分析不到位,影响比赛成绩。但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起来回答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当时的我真是吓出一身冷汗,最后就是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那个问题糊弄过去的,比赛成绩可想而知。
回到学校,我就在反思,课上学生暴露的错误,为什么不去正面解决;正因为学生的错误得不到正视,才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善,掌握不全面。第二天的数学课上,同样的答案又出现了,这一次我选择面对。我对例题的教学进行了加工,每出现一个分数,就让学生说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意义。在讨论“桃子的总数不同,为什么表示每份的分数都是”时,重视感受每份的桃子数不同,但都表示一份,所以分子都是1,与桃子的具体数量没关系。这样,学生就比较清楚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看来,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错误,不能直接告诉他——“不对的”、“不行的”,那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及纠错的过程;而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正视学生的错误,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不仅要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用指点迷津的睿智去化解、点拨学生的错误。要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思维发展的教育资源,有意识、有方向地利用“错误”,巧妙地加以引导,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增进情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能力。有了“错误”,课堂才显生机和活力;有了“错误”,师生才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有了“错误”,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更加精彩。让我们从错误出发,向精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