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瑶瑶
(合肥一六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601)
浅谈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黄瑶瑶
(合肥一六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601)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要重视文化教学。然而,高中英语教师对文化教育的忽视以及学生缺乏跨文化的意识,导致了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的现状。文章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入手,提倡在高中阶段需要着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建立一个包容的文化观,进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状 培养策略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古往今来,中西方许多学者都对此发表了见解。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贾育新[1](2009)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提出:“文化在21世纪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已经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人们不仅把文化当做context(语境),文化已是人们必须解读的text(文本)。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2](1993)提出:“语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二者密不可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戚雨村[3](1994)教授认为语言和文化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化的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亦是如此。《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4]中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增进对于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要增进对外国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但是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最近几十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它所包含的内容各抒己见。胡文仲[5](2013)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中总结中西方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后得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能力,即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认知层面指交际者不仅需要一般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特定的文化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情感层面包括交际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涵,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其它文化的尊重等。行为层面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交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识,这是不可否认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大多是语言本身,即词汇和语法,而文化教学却没有被给予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本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他们不能从现象看到文化的本质。比如在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短语“stand on your two feet”和“don’t depend on others”,字面意思学生都能理解。这两个短语也反映出西方文化重视个人,即“individualism”,然而“个人主义”在汉语中略带贬义,因为中国文化重视的是“collectivism”,即集体主义,重视集体价值。但是在遇到这些短语时,许多老师可能没有从文化方面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在学生方面,因为缺少了教师在文化方面的正确引导,学生很少会主动的探究文化知识的差异,这造成了他们文化知识的匮乏。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只限于字面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下不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对“how are you?”这样的问候语回答时,大多数学生只会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却不能够根据语境做出恰当的回答。
笔者认为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亟待培养。根据高中阶段的学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侧重点要放在认知和情感层面,在行为层面上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1.由课内到课外,积极学习文化知识
Larry A.Smovar[6](2010)认为“culture is learned”,即文化知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获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和课外阅读教材,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以北师大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为例[7],必修和选修模块都覆盖了许多话题,如生活方式、名人、节日、科技、艺术、金钱观、西方国家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现象并且加以归纳整理。比如,模块一的第三单元第四课讲解了一家人如何庆祝圣诞节,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由来,并且让学生描述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然后对比中西方这两个节日的不同。通过此刻的讲解,教师也让学生了解到宗教在西方社会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宗教说到《圣经》,以及许多英语习语的由来,如“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及“the apple of the eye”(眼睛中的瞳孔),并且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积累和留心。
在课本知识以外,学生也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大量的文化知识,例如21世纪报高中版中就涉及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关注一些“cultural facts”或者是“custom”.在TEENS高一版598期中有关于法国小城戛纳的介绍,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有一篇关于为何西方人喜欢日光浴,中国人热天要打遮阳伞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话题进行讨论,并总结中西方的审美观的不同。通过课内外的广泛阅读,燃起学生对文化学习的热情。
2.从现象到本质,建立包容的文化观
在了解本国和其它国家的文化现象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文化观。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相似和差异。因此,正确的看待文化间的差异,用包容的眼光对待这些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现象,带领学生分析背后的文化本质,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要求教师需要有完善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模块四第十二单元第三课是关于文化休克,其中介绍了三个美国人和两个中国人在中国和美国的五个片段。其中一个场景是Martin受邀到一个中国家庭做客,但是饭桌上主人不断给他夹菜,尽管他说了许多“No,thank you”。还有一个场景是Tom在朋友家做客过后,朋友的爷爷坚持要把他送到车站,尽管他说自己可以认识路。学生熟悉了中国文化,并不难理解其中体现中国人的“friendliness”,但是美国人为何感到诧异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此契机,让学生认识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就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跨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人重视集体,重视面子,热情友好也是其关注“面子”的体现。然而,西方更重视自我,强调个人,在一起吃饭大家各吃各的,自己愿意吃什么自己夹,所以这不难理解为什么Martin对餐桌上的夹菜感到奇怪了。
其实,充斥在课本或是课外中的文化现象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它们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包容的文化观。
3.从基础做起,逐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按照胡文仲[5]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总结,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长远有挑战性的目标。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在行为方面要做好一切基本的工作,即在听、说、读、写方面打好夯实的基本功。但是,目前高中教学的重点在读和写,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待加强。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创造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高中英语学习阶段作为大学英语的一个衔接阶段,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正确认识,并且在听、说、读、写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也同意张红玲[8]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提出的观点:“外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历史、地理、文学等科目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靠外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环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它学科的密切配合”。
[1]贾育新.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Claire Kramsch.Language Studies Border Study:Experiencing Differ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3,(3)349-353.
[3]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562.
[4]教育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11.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
[6]Larry A.Samovar,Richard E.P.&Edwin R.M.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10.
[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模块一至模块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