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治华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关于学习型城市的文献综述
方治华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通过梳理有关学习型城市的相关文章,大致可以可以分为四个专题。理论类、相关专题类、经验总结类以及评价指标类。
学习型城市 理论 专题 经验总结
1.有关学习型城市理论方面的研究
对于学习型城市理论的研究集中在阐述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学习型城市理论根源、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必然性等方面。
关于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国内并没有达成一致。叶忠海(2011)就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与价值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学习型城市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以学习和教育为最本质职能,以社会化的终身学习和教育体系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城市市民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城市人全面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开放、创新和发展的和谐城市。苑大勇(2004)从全球经济变革的转型时期出发,认为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在全球变迁的特殊时期努力学习更新自己的城市。而学习型城市由哪些部分组成?许学国,山鸣(2003)则认为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以及学习型政府是学习型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于学习型城市的理论根源问题,奚洁人(2003)认为其发端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和企业界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的确立。郑金波(2003)从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实践起源出发指出我国学习型城市源于我国学习型组织的浪潮,上海成立“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随后又在北京、济南、南京、昆明等地成立了研究分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一些大城市受其影响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口号。学习型城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提出,有其客观必然性。叶忠海(2011)认为学习型城市的提出是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需。
2.有关学习型城市专题探讨方面的研究
有关学习型城市专题探讨方面的研究主要结合图书馆、远程教育以及社区等各类场馆、组织机构分析他们应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挥何种作用。
白淑春(2008)认为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空间的组成分,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必不可少的元素。为城市营造了一个公平文明的环境,在促进城市的和谐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余海(2010)指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服务职能、环境优势决定了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高明(2004)也认为图书馆要主动介入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中,自我加压,在自身上谋求更大的发展。
徐皓(2013)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例,从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定位出发,把上海开放大学定位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蒋红(2012)也认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是上海开放大学的基本功能,而实现二者并举的关键在于衔接。
社区是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在城市中处于最基础的组成元素,是城市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托和落脚点,陈雅丽(2003)认为学习型社区有利于社会稳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有关学习型城市经验总结方面的研究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已有近百个市(地)级以上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并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可喜的成绩,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但就全国而言,学习型城市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认识不到位、任务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
袁雯(2012)介绍了上海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成果,包括建立多元化的终身教育基础性服务平台,为市民创造丰富的终身学习机会;举行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构建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便捷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定《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形成法律依据等。徐文龙(2001)提出上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对策,在总体目标下,需要分类设计,依据不同的年龄、从业和学习要求分别确定学习目标。
孙善学,张翠竹对北京学习型城市创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北京学习型城市案例分析》精选了6各区县、9个街道、7个乡镇共22个创建工作突出的地区、社区或单位的典型案例,反映北京市以地域和社区为创建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路和方法,陈建林(2003)在分析重庆的基本情况,提出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思路。
4.有关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叶忠海(2013)认为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现实性原则以及简明性原则,将学习型城市一级指标评定。周素萍(2014)在综述国内外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观点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级指标为资源指标、科技指标、经费指标、文化指标、信息指标、交流指标、人口素质、绩效指标;二级指标为学校、师资、图书、报纸、档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活动、教育经费、科技经费、文化机构、从业人数、群众文化活动、信息化、媒体、网站、网络教育、国际交流、国内交流、高等教育普及率、平均学习年限、学习时间、出版图书、课题、论文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学习型城市的研究络绎不绝。关于学习型城市,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进行了剖析与解读。
就理论研究方面来看,主要是针对学习型城市的内涵、构成要素、理论基础、以及构建学习型城市的价值意义。很少有涉及学习型城市提出的实践背景,从理论和实践整体上把握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基础,对这一方面的梳理更是屈指可数。
其次,就构建学习型城市经验来看,大部分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城市特点,借助国外及国内成功经验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上迈出了崭新步伐。但是文章只是在一个或两个方面系统阐释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而就目前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的衡量指标没有明确的说明。学习型城市开展的如何?取得那些实效?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应该成为研究的中心。
再次,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大部分学者只是从评价的原则,或是从某一城市的实际出发制定评价的标准,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较少,不具有整体性与宏观性。
最后,关于学习型城市的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大多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但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整体进行把握,全面进行分析,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
[1]叶忠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11).
[2]郑金波.学习型城市理论初探[N].大连大学学报,2003(3).
[3]杜吉明.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城市[J].求是杂志.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