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彤
高群书电影中的“作者”风格
——以《神探亨特张》为例
王希彤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高群书自从2006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东京审判》后,电影之路就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影坛上最有作为和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作为半路杀出的“程咬金”,高群书与同龄段的第六代导演有相似之处,却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基于此,以《神探亨特张》为例,简要分析高群书电影鲜明的个性和审美品格。
叙事空间;表演叙事技巧;电影基调
电影中的环境是电影叙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造型为故事提供发生场所,向观众提供主人公生存的背景。同时,对影片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表达都会起到推动作用。在《神探亨特张》中,导演用晃动的镜头记录了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一带“脏乱差”的环境,主人公张惠领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抓小偷,和《杜拉拉升职记》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光鲜亮丽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杜拉拉升职记》中的北京是一种“视觉奇观”的真实,而《神探亨特张》中的北京则是真真切切的日常真实,这种真实在一般人看来不堪入画,拥挤的公交、狭窄的胡同、深夜路边的烧烤摊儿,粗糙的生活景象扑面而来,其实这种“脏乱差”的生活写实感作为“帝都”北京的局部,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无一不觉得亲切。
在演员的运用这方面,非职业的特点和第六代导演的风格非常相似,2007年的《千钧·一发》,高群书就采用完全没有演戏经验的警察马国伟担纲主角,并荣获当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这次的《神探亨特张》中的演员依然全部启用非职业演员,扮演警察张惠领的是张立显,主持人白燕升、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编剧史航、宁财神等也都参与其中。
安德烈·巴赞在《什么是电影?》书中对非职业演员做过这样的评价:“固然,这种物色演员的方法违背电影常规,但是毕竟不是一种全新的方法。相反,可以说自路易·卢米埃尔起,各种‘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就不断采用过这种方法,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条真正的电影规律。高群书把这条电影规律用得非常出神,演员虽然都是非职业的,但丝毫不亚于明星演员的号召力,这些演员都是各自领域中“意见领袖”式的人物,都是微博达人,高群书把这条电影规律用得非常出神,演员虽然都是非职业的,但丝毫不亚于明星演员的号召力,这些演员都是各自领域中“意见领袖”式的人物,经过岁月历练的这些人,生活教会了他们如何表达,他们塑造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
叙事的本质其实是如何讲好的故事,十分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功底,高群书是拍警匪剧出名的,他对类型片有着深厚领悟力和把控力。但是,在《神探亨特张》这部电影中,却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故事性,与他之前影片中类似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结构大相径庭。
《神探亨特张》讲述的是双榆树派出所便衣民警张惠领和他的同事、徒弟们在管辖区内抓小偷的故事,只是顺其自然的把故事的完整性呈现给了观众,有批评者称,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小品段子集锦,利用搞笑的台词去取悦观众。这种没有故事性的叙事和第六代导演的风格有几分相似,笔者想,高群书之所以要牺牲影片完整的叙事结构,是因为他要反映一个普通民警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更是因为他要试验叙事的深层次功能,即情绪化叙事。
在高群书拍过的电影中,影片的结尾,都可以归纳为“正义战胜邪恶”,在《神探亨特张》中张惠领最终战胜了东北贼王张发财的团伙,结尾处他还把表彰会上发的3000元奖金给了一直纠缠他的男子,给寒冷的北京冬夜留下一抹温情。这一点与第六代导演的初始作品中那种反叛、残酷的悲剧主题截然不同。
主旋律电影一般要求传播积极向上,给人以励志正能量的电影。近年来,随着主旋律电影回归产业大营,影片中逐渐增加了商业元素,创作思路朝着人性化色彩、平民化视角、情感化表达的方向发展。高群书的电影可以看作是当下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只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影片的基调带有某种“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是导演个人气质的显著标识,它来源于导演对“真实”的追求和对社会美好的期许。
高群书是学新闻出身的,新闻学专业知识、摄影记者、电视剧导演的经历对他拍电影的影响很大,他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风格上的选择。我选择的题材和类型都是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具有一定社会性;二是虽然我是一个导演,但是同时我把自己调成观众的状态来审视这部电影。我认为电影是一种社会的宣传手段,属于社会学范畴。”
既然是追求真实,那么影片中的人物必然不是正义与勇敢的化身。
高群书就是这样一位独特的导演,他能准确把握变革社会中丰富的痛感,用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和社会主流价值的另类影像方式呈现出来。高群书说过,“我的原则是,一定要真实,哪怕放弃艺术性都要真实。”所以,在《神探亨特张》中他放弃了完整的叙事,放弃了使用明星演员,目的就是向观众呈现出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