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突围之路

2015-02-27 08:30薛怀刚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3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传统媒体广播

薛怀刚

新闻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突围之路

薛怀刚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

全媒体时代,市场份额不断被新媒体挤占,广播电视如何化危为机、逆势增长?拥抱新媒体,推进媒体融合,我们又该如何以创新思维探寻转型路径、拓展生存空间?本文从内容、渠道、场景三个层面入手,探讨了新闻广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新闻广播;媒体融合;内容;渠道;场景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的延伸。报刊杂志延伸视觉,广播延伸听觉,电视则延伸视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这是以往公众延伸自我、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传统方式。然而,当下,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摧估拉朽之势袭来,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传统媒体的受众持续被分流,媒体格局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毋庸置疑,媒体的竞争,实质就是对受众、用户的争夺,对注意力的争夺。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拓展市场空间,各路传统媒体都在积极探索融合转型之道,新闻广播也不例外。通过“两微一端”构建新平台,实现从广播到移动互联网、从听众到用户的双向导流,是业内同行的普遍做法。对于以新闻资讯服务为核心产品的新闻广播来说,笔者认为,要突出重围、实现转型融合发展,不妨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内容、渠道和场景。

1 内容——从集成创新到优质原创

移动互联时代,海量资讯蜂拥而至。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充斥在互联网中的大量碎片化信息往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并没有形成妥善而简洁的组织方式,也并不具有传统媒体那样较高的可信度和公信力。简而言之,对个体来说,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但优质内容始终是稀缺资源。新闻广播有一支专业的编辑记者队伍,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有着良好新闻素养,具有新闻执业资格,这是生产优质内容的核心人力资源。

从编辑的角度来说,制作优质节目,需要对新闻资源的梯度开发和集成创新。梯度开发,一方面是指对新闻进行适当拆分,另一方面是指对新闻进行线性挖掘,通过最新插播、现场连线等报道方式,努力抢占新闻报道“第一落点”,并迅速跟进新闻解读、背景分析、新闻评论等,抢占新闻报道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而广播新闻的集成创新,则是指将相关新闻信息采集整合后,通过优化组合、创新编排,达到“1+1>2”的传播效应。

从记者的角度来看,抢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难,但以精品意识策划创作的特别报道,却能充分体现独家优势,彰显原创新闻的品质。遇到好的选题,记者如果能反复筛选,精心策划,充分调集各种声音素材,充分运用广播手段,不但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比如说,2015年以来,四川新闻广播就先后推出了《春运集结号》、《问答3·15》、《成都居住证调查》、《书香天府开卷考》、《出彩劳动者》、《奔跑吧创客》、《创业创新36计》、《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等一系列特别策划,无论是在传统广播还是新媒体平台上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传统广播和新媒体融合,优质内容始终是基础。紧扣声音元素,持续不断地推进内容创新,这是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做传统广播还是新媒体广播。

2 渠道——从线性传播到多终端交互

“内容为王”是永远不过时的理念。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秉承“内容为王”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渠道和终端。相比其他传统媒体,广播历来很“亲民”,不管是与听众的电话互动,还是短信、微博、微信互动,“接地气”是广播的优势所在。当下,移动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广播的传播渠道,而广播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不仅提升了广播的伴随性、渗透性和影响力,还实现了广播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的转变。从传统收音机、车载式FM收音机、手机自带FM收音机,到PC在线直播、微信直播、网络微电台、移动客户端,多渠道、多终端已经重构了广播的媒介生态。

然而,单有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融合。真正的融合应该是主业的新媒体化,对于新闻广播而言,就是内容生产、传播、接收、二次发酵、线下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能够搭乘互联网的快车,通过多终端交互传播,打造生态闭环。

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一方面,广播记者要转变为全媒体记者,音频、视频、文字、图片齐上阵,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可听性、可视性、纵深感、互动感,满足受众对新闻更精确、更深入、更直观的要求;另一方面,编辑要深入挖掘信息的二次价值,通过捕捉、加工、整合新闻,按照不同受众的需求拆分新闻,选择不同的渠道精准推送,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事实上,广播有着快捷、方便、范围广的传播特点,和新媒体的特质很相近。开车的朋友把收音机调到相应的刻度上,手机用户打开收音机软件,就能方便地接收到信息。倾听受众意见,满足受众需求,做对移动人群有用的广播,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进一步与受众平等交流,增强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广播就能变身为“可听、可读、可看”的新媒体。

3 场景——从伴随性收听到场景化应用

受众听广播,能得到什么好处?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把听众变为用户的过程,也是实现广播从在线到在场转变的过程。新闻广播要实现转型和融合发展,场景是一个关键点。

什么是场景?一杯清茶,一份报纸,那是报纸阅读的场景;一边开车,一边听新闻,那是广播伴随的场景;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的电视机前,看电视成为了家庭生活场景。这是传统的场景。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更愿意坐在电脑前,沉浸在网络世界的场景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更多的人拿着手机不断刷屏,成了低头族,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场景。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争夺的是眼球,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流量,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就是场景。

目前,国内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音频应用,对收听渠道和终端的争夺已经从手机、车载、PC和平板电脑终端继续深入到可穿戴设备,几乎囊括了现代人的所有生活场所。对此,传统广播在进行针对移动互联网使用的转型时,必须将用户的收听场景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合理借鉴现有的渠道和终端,将内容优势转化成终端优势,实现从传统的“收音机旁听的广播”向“融入生活的广播”转变,变听众“听广播”为用户“用广播”。

新闻广播拥有各类政务资源,同政府和各类社会机构联系密切。如果能广泛展开合作,以听众需求为导向,为各个场景下的听众提供多元化的针对性服务,比如,通过广播节目和手机软件咨询政策、投诉、医院挂号、求职、做义工乃至购物等,“用广播”就将成为现实,一种新颖的广播服务场景也就由此构建起来。为公众服务,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新闻广播的宗旨,因此广播大量的节目内容都与政府部门工作相关联,可以借助新媒体搭建政务直通平台,直接实现听众、网民、官员多方互动,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紧密联系、实时交流,更好更快更直接地解决好听众的问题。同时,广播还应该提供更多的线下服务,比如相亲、交友、郊游、比赛、体验式活动等。这类服务是广播内容的线下延伸,互动性好,参与感强。用户和活动也能成为节目内容的主要来源。

总之,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传播优势和发展空间,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紧密围绕时代需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差异化竞争,就能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时代中,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1]潘亚平.继承与颠覆:新闻广播的融合探索之路[J].传媒,2015(10).

[2]周安华.在“大融合”中加快广电媒体的差异化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2).

[3]谭天.从渠道争夺到终端制胜,从受众场景到用户场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J].新闻记者,2015(4).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传统媒体广播
中共早期创办的新闻广播和出版媒体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智能汽车时代下新闻广播的服务功能发展策略浅析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网络微时代下提升新闻广播服务创新能力探微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