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 武汉 430074)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体育休闲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越来越成为决定人生幸福的核心因素。体育休闲活动将为有准备的人们带来最愉悦的生活体验和最充实的生活内容,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由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居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紧迫性逐渐凸现。城市广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社会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通过对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从我国城市广场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和理论设计,可以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休闲体育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公开性是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特点之一。人们在茶余饭后在城市广场进行相关体育活动,交流情感,增加友谊。因此,城市广场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城市广场是开放性的,具有公益性,吸引大量附近居民在此进行相关体育文化活动,没有年龄限制,没有性别之分,没有职位高低之别,大家在这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场所尽情地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城市广场休闲活动的主体是周边临近的居民,这些居民利用空闲时间在广场上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趣味体育活动,如扇子舞、老年健身操、太极拳等。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精神得到放松,感情得到交流,既丰富了城市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又为地方群众强身健体创造了条件。
在城市广场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大多是以健身舞蹈、太极拳、扇子舞、秧歌舞等形式呈现的。这些体育活动在展示时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尤其是有一定武术功底的太极拳爱好者,只见他们衣衫飘飘,动作挥洒自如,一起一动尽显名家风范。舞蹈爱好者的举手投足无不彰显舞蹈的柔美之韵。
目前,在一些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较成熟的社区,其开展的体育活动一般是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或较高水平的舞蹈指导员。这些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作者保证了城市广场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城市广场同源文化的开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这些城市广场体育指导者大多是义务为居民服务,一些自发组织者仅仅收取少量的费用。政府提供锻炼场地,一些志愿者义务为居民进行指导,帮助城市居民更好、更放心、更安全地进行体育文化活动。
推进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科学性,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搞好各项服务,努力实现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科学化。在城市建设规划时,要科学规划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场所、指导队伍等软硬件设施,在地方性法规上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等,以保障城市居民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有法可依、有人指导、有地可练,科学合理地为城市居民做好服务。
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方式、参与人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人们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大多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身体状况、性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如中老年人尤其妇女大多选择动作较舒缓的健身舞蹈、健身操、太极拳、秧歌舞、扇子舞等。由于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并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一份子,他们将农村的一些休闲健身的活动带入城市,为城市居民健身活动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城市居民多样化的休闲特征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大中小城镇建设的扩张,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1]随之而来,社区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建立和谐社区,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尤其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一系列星罗棋布的大小城市的出现,更加速了休闲体育在城市中的广泛普及,城市社区休闲体育之风初具规模,随处可见规模不一的各种俱乐部、辅导站,街道、公园健身娱乐的人群布满各个角落,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比赛活动更是层出不穷。随着城市广场休闲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建立城市广场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995年我国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在体育制度、体育产业发展等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城市社区休闲体育正在发挥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密切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余暇时间不断增多、消费能力普遍提升的城市社区居民享受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提供支撑和保障,对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由此,我国城市居民对物质追求已不是最主要的了,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通过愉快而健康的体育活动来提高生活质量,休闲正在不断地融入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演变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3]余暇时间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休闲体育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则为城市广场体育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与条件的基础。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彻底改变了过去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成为城镇的新居民。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镇的发展,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居民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量的人口涌入城镇,成为社区的主人,为城市社区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人们在茶余饭后进行必要的休闲娱乐活动,有助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同时,也同样刺激着休闲消费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猛,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城市居民个人平均消费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用于各类公共服务消费的支出有了较大的幅度的提高,人们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逐年递增,奠定了休闲体育发展的必要的条件基础。[4]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也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增多,但随着它的快速发展,不少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政府组织管理效率偏低,许多广场的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组织薄弱,管理职责不明确,如管理人员并没有积极地投身于广场体育文化的建设,又由于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待遇比较低,阻碍了社会体育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了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不全面。
在城市居民管理中,一般是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单位进行管理。但一些城市社区之间由于存在某种利益关系,在日常管理中职责难以理清,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单位也大量存在于城市各社区之中,如社区中的学校,单位居民区等。这些单位按照行政划分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单位制”混杂于“社区制”,社区内“诸侯割据”现象严重。[5]这些管理部门之间往往缺乏联动机制,单位之间无联系,组织之间少交流,造成社区公共区域的资源利用率不高,整个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难以较好地开展,制约了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一些城市经济较发达的社区,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在社区建设时大多预留了城市居民健身的活动场所,如健身广场、健身公园等。这些硬件建设为城市居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基础性的设施,但在城市居民健身过程中更需要相关的管理及服务。近期在全国各地出现健身居民与附近小区居民发生矛盾的事件,显露出城市居民在健身休闲时缺乏管理。如果社区管理者有更多的服务意识,面对城市居民健身与小区居民的矛盾应主动进行沟通、协调,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
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已有十几年的历程,在体育经费、体育设施和体育法规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社区居民中仍有60%的人群由于缺乏健身意识而没有参加体育锻炼,说明在体育健身的宣传教育上仍缺乏力度。[6]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反思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在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在体育公共管理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样离不开社区居民休闲意识和休闲体育意识的提高,在休闲体育刚刚起步时期,面对全体社区居民的休闲体育公共宣传教育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工作。
我国社区公共体育经费来源主渠道有三个,即上级政府拨款、自筹资金和社会捐赠。其中上级政府拨款占58.3%,社区自筹资金占28%,社会捐赠占13.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经费主要是依赖政府拨款,而这些经费大多用于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拨款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目前城市居民健身休闲活动的需求,因此,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经费更需要社会的参与。
在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育人力资源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左右着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必要的优化,通过对一些社区体育兼职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不断地提高现有体育人力资源的专业素质。同时,大力引进具有一定社会体育指导从业资格的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充实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规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周围学校的体育人力资源,尤其是高校的体育人力资源。由于这些体育人力资源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综合素质较高,此外,他们也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因此,应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让闲置的体育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大多是自发组织的,自组队伍,自划地盘,自筹经费,自我指导,自生自灭。因此,我国较多社区体育发展是一种无政府组织状态,社区体育发展极不规范。在社区体育发展的经费投入上,基本靠政府职能部门依靠微薄的全民健身经费来维持。这些经费也仅仅职能维持社区内一些体育建设设施的安装和维护,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健身场地的建设及健身指导的开支。因此,社区体育要想健康发展,除了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外,社区应该积极寻找一些大型企业或慈善机构,寻求更多的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是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政府推行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中心环节。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作为,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保护社区居民健身的公共用地,切实维护社区居民健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各社区还应建设具备多种体育功能的社区体育中心,开展各种休闲体育活动,免费或低价向社区居民全天开放,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同时,为弥补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满足大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在城市广场健身群体中,大部分是以中老年妇女居多,这部分群体有着强烈的健身需求。一方面,她们多数是离退休的妇女,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女性爱美的天性及健康长寿的需求也决定了妇女群体热爱健身休闲。作为青少年群体,由于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青少年都忙于学习,参加各种补习班,应付各种考试,多数青少年都患有“运动饥渴症”。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正在进行颠覆性的改革,解放青少年,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走出教室、走向操场,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身运动。通过对健身人群的扩大,增加中国的体育人口数量,让更多的人群融入到健身大军中,提高我国居民身体素质,达到实施全民健身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当今社会宣传的主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要城市居民从自身思想上意识到健身的价值,他们就会自觉地进行健身休闲活动。城市社区各部门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健身休闲活动的宣传,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加大体育宣传的力度,通过一些广告、影视或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健身运动比赛,来吸引城市居民的运动兴趣,让广大城市居民参与到健身休闲活动之中。
总之,体育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要重视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建设,加强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为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力量,建立和实施可行的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各个方面,包括人才、资金、设施的投入,控制和改善城市广场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和隐患,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精神高度文明的国家。
[1]贾凤萍.论当代小康社会与都市体育文化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5):1-2.
[2]李萍美,许玲.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分析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7-20.
[3]谢光辉,卢锋.休闲体育文化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3-7.
[4]孟令忠,原建军,张平.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6(3):12-16.
[5]向武云.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J].体育社会科学,2006(6):2-3.
[6]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