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2015-02-27 00:15刘巧珍范宝光李传红
现代农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稻麦全量节水

刘巧珍 范宝光 李传红

东海县石榴街道办农技推广站

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刘巧珍 范宝光 李传红

东海县石榴街道办农技推广站

文章以连云港市农科院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主要试验连粳7号适宜播种期,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研究,壮秧适宜秧龄和密度,吨田宝和劲丰、硅肥应用技术,合理基本苗、栽插规格配置、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病虫草防控以及稻麦两熟制周年丰产技术等方面加以精确调控,实现水稻高产稳产这一目的,为东海县水稻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基础。

连粳7号 试验 高产稳产 理论基础

一、旱育秧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

本研究分为密度、肥料、播期等3组单项试验,每项试验设5个处理,随机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2.1平方米。密度试验设15万穴/公顷;22.5万穴/公顷;30万穴/公顷;37.5万穴/公顷;45万穴/公顷等5个处理(B1-B5)。

氮肥试验纯氮用量设0千克/公顷(空白对照);112.5千克/公顷;225千克/公顷;337.5千克/公顷;450千克/公顷等5个处理,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折合尿素施用,穗肥中促花肥和保花肥个占50%。除空白对照外各处理磷、钾肥用量均为112.5千克/公顷,作基肥施入。

播期试验设5/5、5/10、5/15/、5/20及5/25等5个处理。

通过对连粳7号播期、密度、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适宜播期为5/5~5/20,一般不要超过5/20,最佳播期为5/5~5/10,只有实现连粳7号生育进程与当地温光资源同步,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氮肥运筹,达到10500千克/公顷以上产量,适宜氮肥用量为纯氮337.5千克/公顷左右,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栽插密度控制在30万~37.5万穴/公顷之间,随着栽培技术的完善,栽培水平的提高,每公顷穴数在最佳范围内向上限靠拢,同时要求扩行缩穴,改善中后期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害,提高成穗率,达到连粳7号高产稳产。

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研究

试验设置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2个主区,主区内设3个裂区处理:a对照(无秸秆还田)、节水灌溉;b麦、稻秸秆持续全量还田,常规灌溉;b麦、稻秸秆持续全量还田,节水灌溉。本试验重复2次,共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0.3亩,每个小区另设置一个无肥对照。每一小区用沟梗独立(试验期间固定不变),确保无窜肥。品种,徐稻3号,采用机器栽插方式,栽插规格为30厘米×13.3厘米,每亩1.7万穴,基本苗5.6万/亩。(稻麦还田,常规灌溉: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常规灌溉配施化肥;稻麦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稻麦秸秆全量还田节水灌溉配施化肥;常规:正常施肥无秸秆还田,节水灌溉,作为施肥区对照;稻麦还田,常规灌溉CK:无肥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常规灌溉;稻麦还田,节水灌溉CK:无肥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节水灌溉;常规CK:既不施肥也无秸秆还田,节水灌溉,作为无肥区对照。)

试验结果显示,节水灌溉+麦秸全量(不)还田的产量高于传统灌溉+麦秸全量还田;试验中,节水灌溉+秸秆不还田的处理,产量仍然较高。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对当季水稻的增产效果不显著。无肥对照结果显示,秸秆还田的产量高于没有秸秆还田的处理(N6、N4≥N2),表明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一定效果。

三、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对连粳7号机插、手栽方式与徐稻3号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粳7号手插和机插均较徐稻3号增产,但机插的增产优势较手栽大。产量结构看,连粳7号亩穗数、结实率等较相同方式的徐稻3号低,而连粳7号穗粒数及千粒重高于徐稻3号。穗大粒多是连粳7号较徐稻3号增产的主要原因。

连粳7号旱育秧,5月15日前后播种,6月22日~25日栽插,麦秸全量还田,栽插规格行距25厘米,株距11.5厘米,基本苗7.2万/亩左右。肥料运筹:氮肥用量(纯氮)22千克/亩左右,基肥尿素7.5千克/亩、45%复合肥50千克/亩,分蘖肥尿素7.5千克/亩,促花肥尿素8千克/亩,氯化钾8千克/亩;保花肥尿素8千克/亩。

连粳7号机插秧,6月5日前后播种,软盘基质育秧,6月22日~24日机插,行距30厘米,株距13厘米,麦秸全量还田,基本苗6.7万/亩左右。肥料运筹:氮肥用量(纯氮)20千克/亩,基肥尿素7.5千克/亩、45%复合肥45千克/亩,分蘖肥尿素7.5千克/亩,促花肥尿素9千克/亩,氯化钾5千克/亩;8月18日保花肥尿素5千克/亩。

四、吨田宝和劲丰、硅肥应用技术试验

硅肥试验示范,结果说明,稻田每亩施用量5千克的硅肥(基肥),能够有效地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达到增穗增粒、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目的。施用硅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增强植株抗倒能力。劲丰在倒0.5叶期控制水稻植株高度,增强抗倒性能,对水稻增加粒重有一定促进作用。吨田宝在分蘖盛期、拔节初期应用,表现为对产量构成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高亩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穗粒数。

五、25厘米行距插秧机栽培技术

针对常规30厘米行距对机插稻产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开发25厘米行距插秧机,进行栽培试验。在淮北地区采用常规30厘米行距插秧机,每亩穴数理论1.85万穴,实际田间基本在1.7万穴左右,基本苗不足,对淮北地区机插稻产量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25厘米行距插秧机,可实现栽插密度2万穴左右,达到增苗增穗的目的。

六、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试验

结合品种品种比较试验对抗病性进行调查。明确不同栽培方式对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影响,危害程度为手插﹥抛秧﹥机插﹥直播;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抗性品种为主导,以治虫防病为核心的综合防治策略;建立并应用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种植制度与方式、秧田与大田前中期加强水稻灰飞虱预测预报与统防统治”的综合防治技术。大田加强对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筛选了一批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己唑醇防治纹枯病、苯甲苯环唑防治稻曲病等。

七、摆栽技术

为了探索钵苗摆栽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形成特点,研究其高产的规律,建立稳定的高产栽培技术。试验设计钵育摆栽和毯苗机插两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钵育摆栽的产量高于毯苗机插方式,主要原因在于钵育摆栽的秧龄大于机插,生育期也较长,每穗总粒数明显高于机插。在淮北地区,温光季节相对紧张,充分发挥杂粳分蘖能力强、光合产物积累量大的优势,较常规中熟中粳而言,较易获得高产。

八、稻麦两熟制周年丰产技术

针对本地区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设计4种模式:A、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B、水稻机插+小麦套播;C、水稻机插+晚播麦机条播;D、直播稻+套播。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实现稻麦周年丰产,在传统手栽稻地区可推广“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的模式,在劳动力紧张、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因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九、精确施肥技术

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A、精确施肥高产处理,B、常规施肥对照处理,C、无氮空白处理。3个处理,重复3次,共9个小区,每小区0.0027公顷,共0.0243公顷。小区之间高埂且塑料薄膜包裹,独立灌排。

通过精确施肥与常规施肥试验,在穗粒结构上:单位面积穗数精确施肥与常规施肥差异不大,但精确施肥由于氮肥后移,穗肥用量增加,有效地促进大穗的形成,穗粒数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同时较常规施肥,千粒重也明显提高。精确施肥和常规施肥在相同基本苗起点下,常规施肥由于前期氮肥用量较多,分蘖发生优势明显,表现在茎蘖苗及穗数都略高于精确施肥,但由于精确施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提高群体茎蘖成穗率既是高产群体培育的合理途径,又是高产群体苗、株、穗、粒合理发展的可直接掌握应用的综合性诊断指标。精确施肥的处理对后期最上三张功能叶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常规施肥,精确施肥在后期干物质积累上也明显优于常规施肥。因此,精确施肥,可以提高高效叶片的叶面积,促进大穗的形成,增强结实期群体的光合积累量,最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

[1]廖建东,周晓辉,何兆琴.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61.

[2]陈金安,黄孝湘,匡银近,等.优质糯稻引种与高产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57-58.

[3]潘玉霞,顾明龙.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2):33-34.

猜你喜欢
稻麦全量节水
农民生存策略的选择逻辑——基于稻麦村庄农户样本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成都市温江区全力推进医保全量数据采集试点工作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大数据还是小数据?
赴湖北农业考察及苏北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株系循环法在常规稻麦良种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