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2015-02-26 06:50王敏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5年48期
关键词:董仲舒读万卷书屈原

王敏

【话题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读书吧,读万卷书,开阔视野。在阅读中,领略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在阅读中,欣赏清晨瑰丽的曙色,黄昏最美的夕阳;在阅读中,体味亲情的温馨,友情的可贵;在阅读中,学会坦然面对失败,迎来成功……

【写作指导】

“读万卷书”,是人们对追求和认知的一种态度,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

“读万卷书,开阔视野”,这就提示了我们写作的范围,我们可以结合阅读联系实际,写自己周围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也可以是书中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的人,如:屈原、苏轼、林黛玉、保尔等;还可以写抽象的事物,如:失败、成功、诚信、宽容等。

接下来,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表达自己思想的成熟和认识的提高。如写一件事,就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突出“读”与“懂”的过程;如写多件事,就要注意叙事的简洁明了,还应注意几件事叙述的先后顺序和详略安排,注意中心的高度统一。其次,要做到主题正确、深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写作者的认知水平要高,对司空见惯的素材要善于深入挖掘,通过联想和想象,从象征意义或者哲理意义方面进行升华,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同时要从细微的事物人手进行观察、描写,表现出较大的主题思想,即“以小见大”,这样构思容易把事物描写得具体、形象,收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最后,写好本文还要有一颗善感的心。

因为善感的心灵总能在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间汲取精神雨露,让干渴的心灵获得滋润,让荒芜的精神家园蓊郁葱茏。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风景的瑰丽:独立黄昏静默赏梅,赏它傲霜独立的气质;凭窗眺望云卷云舒,深深地折服于它沉静从容的气度;注目荒原或大漠上一株挺立的白杨,从中找到坚强的理由;遥望一段古老的长城,可看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佳作欣赏】

在文字里

于航

文字,記录了时间的足迹。

汨罗江畔素衣行

曾经,那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年代,被那个烽火连天、诸侯纷争的乱世所惊扰。你翻然而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长叹,激荡千古。谁敢放此狂词?只有你——屈原,你的独清是你脱尘而出的英姿,然而,满腔热忱为君忧,君却待汝若渠沟,身躯何可付,只堪汨罗投。听,江水呜咽,裹挟过往,涤濯灵魂,你如同涅柴的凤,拥了汨罗江水,滔滔向东。

就在这文字里……

明月皎皎映青莲

你,左有孟浩然的超脱,右有杜子美的沉郁。烘托而出你的飘逸,你的空灵。一袭白衣,恍如明月下、雪山巅傲然绽放的一株青莲。你仰天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将豪情逸兴托于那匹白鹿,在山水间游弋。任凭那人生似浮萍,夜已凉。你将对官场纷争的满腔厌倦化作一杯杯的清酒,一饮而尽,化作酒中仙,任那秋风萧瑟,白发千丈。李白,你这诗中的谪仙,一袭白衣,一柄长剑,一壶美酒,曼舞于青史之上。

就在这文字里……

寻寻觅觅梧桐冷雨

你已随了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但你那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却如天际的星子,熠熠生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青石案,薄酒残,孤月寒,凉初透,雁阵踯蠲南行路,满园黄花瘦。你蓦然转身,把这浮世的悲欢尽力抛却给身后的秋风,任飘散。李清照,你那束清瘦的目光可还在历史的烟尘中寻寻觅觅?

就在这文字里……

我在书中沉醉,揽来文字就枕。风,擦过窗棂,沙沙娑娑,记忆卷起绝美的诗句,安然落下。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辞作摇曳的翡翠,溶溶月,淡淡风……

点评

一气读来,只觉唇齿留芳,若没有万卷书的积淀,怎来这美文凝香?作者把文字的灵性在作文中尽情挥洒,这源自于日久的积淀,字里行间流露出阅读带给心灵的激荡,使得“读万卷书”具体化。文章选取了三个人物,结合他们的诗词,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自然流畅。

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因为读书,因为感悟,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升华。

【素材积累】

1.名言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英国]莎士比亚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德国]歌德

2.故事

(1)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坚持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从民歌民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2)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猜你喜欢
董仲舒读万卷书屈原
碍眼与碍心
全家过年抢红包
屈原之死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更利于“求知”呢?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
“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