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五年来,《为了孩子》杂志伴着我女儿成长,我们一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贵刊微信上推出的亲子活动都很好呢!我也很喜欢“妈咪厨房”栏目,我家宝宝食欲不是很好,我就把上面的美食图片给她看,然后和她一起按制作步骤做这道美食,增强了孩子的食欲和参与感。
《为了孩子》注重与读者互动,也让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进来。例如“童言无忌”栏目,我经常念给女儿听,她都会笑得很开心。又如“童画?童话”,每次我都让孩子欣赏该栏目同龄宝宝们的作品,练习看图说话,还可从中激发她的创作灵感。我惊喜地发现我家宝宝陈萱和的绘画作品已被刊登在2014年12月B刊上啦,宝宝很高兴!这也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和对画画的兴趣。
最后,提两个小建议哦:1.能否增加“育儿日记”栏目,给更多家长们分享育儿心得?2.希望多举办线下读者亲子活动、集市等。
(上海 荷叶)
微信?我们的小故事
#找回“社会育儿力”#
《不发火的育儿法》很多内容并无新意,不过作者一再提出了“社会的抚养教育力”(“社会育儿力”)的问题,过去是“地区性社会”,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机会和时间很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自然就培育出了社会性和朴素的道德感,而且身体也会变得很强壮,并且富有挑战精神。
我们应该就是这样长大的,不同年龄、不同家境的孩子在一起玩,自然地建立起了小型社会的秩序,需要我们去感受、协调、合作,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但是我们的孩子大大缺失了这一块,且无从弥补。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已感知到了这种缺失,日本政府也对此有一定重视,推广“育儿社团”,虽然社团的做法有待商榷之处,但毕竟已经在“社会育儿力”上有了强烈的意识。
(俞燕)
#积累亲子时光#
这是马丁先生根据自己和女儿“玩”英语的经历写的书。关于外语的学习和启动,当前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所以,我更愿意把英语看作是这位爸爸和女儿沟通的纽带、渡船,因为要一起听英语儿歌、看动画片、讲故事,相处的时间必然会多一些。就冲着这一点,也散布一下吧。 (刘丽)
#什么是什么#
每次收集到孩子们的回答,总能给我带来惊喜。孩子看到的、想到的往往是最简单却也是最质朴的。例如,提问:“家是什么?”有个小朋友回答:“家是永远可以包容你的地方。”那么,“爱是什么?”有个小朋友回答:“妈妈对爸爸很凶,爸爸对妈妈很温柔。”哈哈,小编说,家和爱,都需要包容代替计较。
(龚思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