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舆情反转”的成因分析

2015-02-26 18:48:03徐金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自媒体舆情

徐金玉(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自媒体环境下“舆情反转”的成因分析

徐金玉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自媒体时代舆情瞬息万变,前一秒言之凿凿的结论,在下一秒可能会被网民全盘否定,本文结合网络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特点,以个案分析法解析自媒体舆情反转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舆情;自媒体

一、概述

自媒体时代,伴随着高端技术的发展,信息发布的便捷、及时,使得民众在知情权、表达权以及网络反腐方面发挥了特殊的舆论功能。但自媒体的过度膨胀也使网络舆情瞬息万变,前一秒钟言之凿凿的言论,后一秒钟就能被网民全盘否定,无论是“广东清远交警打人”视频前后两天的舆情反转现象,还是近期微博上“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真相”,网民所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存在,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一时间似乎难以判断。

二、自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一)公共性

自媒体的生产方式就是永不停歇地“言说”各种各样的生活话语,不停地告诉大众它所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不断向人们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由此营造出的一种类似于传统媒体的公共“符号权力”。[1]自媒体作为一种云集了众多“草根”记者的大众信息发布平台,它的公共性不仅表现在内容生产上,还表现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二)匿名性

网络匿名性顾名思义就是指网民身份的隐蔽性,人们在网络上发言,在论坛上跟帖都不需要透漏其真实的姓名、住址、身份、性别等信息。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可以畅所欲言,不需要担心社会责任和压力,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生活中角色关系的束缚。

(三)情绪化

网络的匿名性也催生了另一个网络幽灵,即网民发言的情绪化。据CNNIC第33次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网民主要呈现年轻化及高学历等特点,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2%,高中以上学历甚至高达52.1%。这种特殊的网民结构使得情绪化和泄愤式言论时有发生,增加了网络冲突的风险。

三、舆情反转透视自媒体弊端

(一)事件回顾

5月3号晚22点30分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个:“女司机遭男司机当街暴打 疑因突然变道”的视频,共获11915条评论,本文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250个,分析舆情,其中:80%网民谴责男司机,7%的网民支持男司机,5%的网民呼吁理性对待,其余8%态度不明。随后在网民的舆论压力下,男司机公布行车记录仪,网易新闻报道后,获得9630条跟帖,有359835人参与,根据等距抽样调查,共选取样本200个,分析舆情,其中:67%的网民支持男司机,7%的网民同情女司机,9%网民呼吁理性对待,其余17%网民态度不明。随着前后两天视频的相继公布,舆情发生了戏剧性逆转。

(二)成因分析

(1)匿名化社交机制下舆情纷繁复杂。自媒体的不断膨胀和发展,导致传统“把关人”机制日趋弱化,平民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个体话语权,而作为便利表达意见平台的自媒体也极容易成为个体宣泄感情的场域,拥有负面情绪的人们总是要通过某种宣泄的手段去缓解这种压力。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社会,由于贫富差距、社会分布不均等问题的屡屡出现,这种负面情绪的累积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性怨恨很难释放,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公共话语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现实的载体,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了网民泄愤的最好途径。所以网民在第一段只有半截的“有图有真相”的视频面前,映入他们脑海中的只有男人打女人的不公正,愤怒取代了理智,一味地指责与人肉男司机成了一种情感抗争的手段,他们将现实生活中无处释放的不满全部倾泻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谩骂中。

(2)网民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作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自媒体产生的舆情信源广泛,认知能力差的网民便极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蛊惑。所以网民在观看某一热点事件的时候只是单纯地从表层信息去分析该事件,感性化、情绪化占据主导,于是那些表象信息一旦改变,网民情绪便会迅速逆转,从而导致舆情反复变换。很显然,微博上5月3日晚公布的第一段视频只是选择性截取了完整视频中的一段,并没有完全再现事件的起因和结局,这种片段式的事件,只要稍加理性分析就可放入质疑因素,但是网民只根据表层的信息添入了自身情感因素进行解读,只有5%的网民呼吁理性对待。在随后男司机公布的完整视频中又立刻蜂拥般地去拥护男司机,支持理性对待的少之又少。此时的网民俨然已经成为网络影响下的工具,他们的认知来源于网络,相互之间情绪感染,已然丧失了判断力。

(3)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下的“狂欢”。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在“传受合一”的环境下,舆情发酵的速度以及影响的范围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人们要求言论自由的同时又没有设定言论的边界,这种言论过于“自由”的环境下,网民很难靠自觉来达到充分理性发言的效果。那些传递信息的网民,会根据自身的目的来进行传播,无论是为了在网络环境中制造“轰动”来“哗众取宠”,还是出于经济动机来传递不实言论,都是因为缺少了相应的管制措施。网络视频的传播也是如此,正是在没有监管的网络环境中,发布者才如此肆无忌惮,而在舆情已经酝酿着蓄势待发时,缺乏相应的舆情监察,也使得舆情环境进一步发酵。

四、结论

自媒体带来的强大话语权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弊端,人们在充分行使表达权和知情权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的纷繁复杂,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也遭到了颠覆。邵培仁说,在后现代社会里,在文化的浅层化、碎片化以及去中心化等特征表现得日益明显的媒介情景下,受众的阅读能力不应当减弱,而应该加强,只有增强受众的信息批判与鉴别能力,才能够增强受众对信息的全方位理解。[3]所以,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是重中之重,同时还需要健全新闻生产机制,提高网络监管的力度,监测网络舆情,尽早发现,快速回应,保护用户隐私,找准网络言论的边界,从而还网络一个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进华,张寿强.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线[J].江海学刊,2012(06):107.

[2]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29.

[3]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41.

中图分类号:GG220066......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8833--0011

猜你喜欢
自媒体舆情
数字舆情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5:19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4:05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1:50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4:5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0:57:44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