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蕾(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24)
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新闻
冯 蕾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新闻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对于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强势进入,单纯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需求。他们不再局限于简单接受、随从,他们有更强烈的参与意识。这对于电视这种传统的媒体来说,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公共新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本文对公共新闻进行定义,进而阐述公共新闻在中国发展的现状,然后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做好公共新闻的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公共新闻;途径
纵观我国当今的电视格局,虽然央视已不是一家独大,但仍占有主导作用;各地卫视更是诸侯割据,抢夺收视份额,加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作为城市电视台,怎么才能杀出重围,走出自己的天地呢?
公共新闻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公共新闻”理论。斯坦利·巴兰等人认为公民新闻的定义是——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有时也称为公共新闻。
美国“公共新闻”尚在发展之中。因此,专家们都拒绝为其下定义,但是这样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可以大致展现出“公共新闻”的含义——“公共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体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孙旭培教授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
纵观中国的新闻报道,民生新闻很多,却很少有完全符合公共新闻定义的新闻报道。但在一些新闻节目中已经能看到公共新闻的影子,也在做中国式公共新闻的探索。例如,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在国内电视媒体中率先倡导“公共新闻”理念,尝试“公共新闻”实践。该栏目的板块设置凸显了栏目的新闻元素和公共话题,“绝对关注”、“天下事”、“今日聚焦”、“记者调查”等版块占了栏目的绝大部分时段。用大量的时间让观众表达自己的意见。
2004年10月23日,《1860新闻眼》播发了一条《马能不能上马路?》的消息,事情很简单,就是有一名男子骑着马走在马路上。但却发现无论是交警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是市容环卫部门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都没有明确制止这一行为的规定。甚至连当时刚刚出台的《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中也没有涉及此种行为是否违法。[1]
在这条报道中,栏目没有只停留在就事论事这个层面上,而是将这一事件通过相关的法律政策联系起来,把事件放在更大的范畴中进行报道和讨论。此外,节目播出时还设置了一些讨论话题。例如,马究竟能不能上马路?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合法的吗?闹市骑马是否侵犯他人的公共空间等,公众可以通过短信和热线电话参与讨论这些话题。媒体报道的展开和公众对话题讨论的深入引起了立法部门的关注,他们开始把是否有必要把在市区骑马合法与否写入法规和条例作为研讨的内容。
《1860新闻眼》作为新闻媒体不仅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共事件当中,而且通过议程设置来组织和引导公众积极地投入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立法工作,是公共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
《1860新闻眼》通过对公共新闻的探索性运用,在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两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收获。虽然,《1860新闻眼》取得不菲的成绩,但由于该栏目是由省级媒体创办制作的,缺乏更加鲜明的地域性和亲和力。
回过头来再分析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都是起始于各地方性中小报刊,并非由《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这样的美国著名权威主流媒体领导展开。
之所以公共新闻运动最先产生于中小媒体之中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中小媒体由于资金少,经营压力大。因此,特别在意自己的报道能否吸引受众,并注重总结经验,锐意求新。其次,中小媒体注重社区事务报道,贴近受众生活,更能体会到美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困境以及媒体现有报道方式的弊端。[2]
中国的城市电视台也和美国的中小媒体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也具备同样的优势。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相比,城市电视台更贴近受众生活,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
但对于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强势进入,单纯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需求。他们不再局限于简单接受、随从,他们有更强烈的参与意识。这对于电视这种传统的媒体来说,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做让更多受众参与的新闻,就是做好新媒体时代公共新闻的关键,也是城市电视台未来发展的一条途径。
第一,新闻题材的选择要更贴近百姓,说老百姓身边的事,说老百姓关心的事,应该能得到更多观众的共鸣。题材不浮于表面,要走到街道,走到社区,真正找老百姓身边的事。
第二,对于事态的发展不急于给出结果,让更多的关注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参与到节目中,和观众一起关注事态的发展。也就是说,新闻事件的发展是不确定的,记者和观众都是亲历者,一起关注事件的最终结果。就像球赛一样,场上的队员和场外的观众,都不知道最后谁会获胜,大家一起等待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最吸引人的。
第三,要大胆地在电视中运用新媒体手段。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接听热线或公布短线留言,这是以前节目中运用最多的手段。在微信、微博、视频、论坛等新媒体手段出现后,电话和短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将这些新媒体手段运用到电视节目中,不仅能活跃节目的气氛,更能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参与其中。
第四,当然,要在电视中运用新媒体手段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实现网络直播。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不光能增加参与手段,更能突破地域和时间的束缚。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电视人应当未雨绸缪,将更多的新媒体手段运用于电视中,或将电视的传统优势运用到新媒体之中,让城市电视台的公共新闻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谌利.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编辑[J].青年文学家,2011(9):27.
[2]吴延刚.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问题与对策[J].中国记者,2014(03):58.
中图分类号:G2100......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553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