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地方文化,让语文课堂更走近学生

2015-02-26 23:44罗锦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石拱桥语文课堂教学

罗锦兰

(南宁市良庆区那马初级中学 广西南宁 530000)

融入地方文化,让语文课堂更走近学生

罗锦兰

(南宁市良庆区那马初级中学 广西南宁 530000)

一直以来,我们许多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探索出一条适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子而不懈努力。从事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我也一直为“语文课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所困惑。进入新世纪,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让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我国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致力于推行的“真语文”引发我对“真语文”的思考。他提出的:“回归语文教育本来面目要弘扬传统文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还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改革为基点,以人文精神为引领,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体内容,以传统节日及公益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文化行走为补充,构建课上课下一体,校园内外相呼应的全方位的立体人文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养育。”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使命与追求吗。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更直接更有效的教学就是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让语文课堂更走近学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及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将本地的文化艺术与课本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本地的文化艺术资源,无论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还是了解风土人情,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辨异寻同,引发共鸣

如《中国石拱桥》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色,展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篇说明文体,作者在具体介绍赵州桥,然后说明卢沟桥之后,单用一段总结了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作者举了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的传统,在这里,作者再一次说明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第三,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让学生读一篇介绍广西的历史名桥——程阳桥的短文。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这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这座横跨林溪河的木石结构大桥,有5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桥的两旁镶着栏杆,好似一条长廊;桥中有5个多角塔形亭子,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远处放眼,只见林溪河蜿蜒而来,桥的两边,茶林满坡,翠木簇拥;田园耕地,农夫劳作;河边水库,缓转灌溉。

读完短文后,我让学生找出造成奇特精巧的风雨桥的原因,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学生在惊叹侗乡人民智慧的同时也为家乡这精美的桥梁感到自豪。

讲完古代的中国石拱桥之后,作者为了更全面介绍中国石拱桥,又把触笔放在了现代石拱桥上。举的例子分别是“云南省的长虹大桥”。这个桥创建了我国仅有的“双曲拱桥”,还有一个是单孔长达150米的一座拱桥。这时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了解南宁邕江上的桥梁发展历程。通过对比让学生将身边的桥与书本提到的进行比较,辨异寻同,既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在思想情感上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借助地方民俗文化,解读语文课文

民俗文化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要视角。借助地方民俗文化,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我国地域广,民族多,学生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及风俗文化了解不多,我们尽可能地从本地的民俗文化中去找到与课文中的相通之处,从本土文化氛围中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如教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文中歌会的形式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与我们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圩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些课文内容难以理解的,如果能从地方民俗的角度切入,则可迎刃而解。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写的三种不同场面: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比赛;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出口自然、淳朴本色;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

这三个场面都与壮族的唱山歌“三月三”歌圩极为相似,甚至与本地盛行的“了啰山歌”的对歌形式也极其相似,两种地方文化放到一起,一下子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也就消除了学生对课文的陌生感。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仿佛能真切地聆听醉人的歌声,很容易就能感悟那多彩的风情。

三、增添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讲《阿长与山海经》吃福橘,《端午的鸭蛋》中游戏的意义时,我都会提到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年老之后如此念念不忘儿时的趣事或游戏?(2)像这样留恋快乐童年的文章我们还学到过哪些?(3)为什么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会在成年之后再三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想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师就得花巧妙的心思寻找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共鸣点”,打破学生与文本间的隔膜。此时,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春节、端午风俗及家乡其它节日的习俗,当学生兴致正浓时,老师就可适时地引导学生由己及彼解读出作者留恋美好童年的情感。再从作者描述家乡鸭蛋的语言中领悟作者寄托的乡土深情。通过学生的思考、对比,最终学生能够懂得童年的美好记忆使汪曾祺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感恩,使他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用自己的作品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收到了别具一番的效果。

猜你喜欢
石拱桥语文课堂教学
江西“乱石拱桥”曾引全国效仿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读出民族自豪感来
家乡的石拱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