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方言栏目剧剧本创作弊端
李 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摘 要:《百家碎戏》《都市碎戏》,在陕西省内是家喻户晓的栏目剧。在陕西老百姓中有许许多多的“碎戏迷”。时至今日,栏目剧在陕西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剧本良莠不齐、观众的热情减少,进入发展的平地。本文主要从栏目剧剧本创作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弊端,找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方言栏目剧;地域文化;低俗化
十年前,陕西方言栏目剧在省内遍地开花,异彩纷呈。《百家碎戏》《都市碎戏》以及《千家故事》《街坊邻居一台戏》等方言栏目剧的诞生,不但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弘扬了陕西的本土文化,曾一度辉煌,创造过收视的奇迹。但是,目前栏目剧的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如剧本良莠不齐、节目制作粗糙等。其中剧本是关键,是创作的核心。如果没有好的剧本,再好的导演也拍不出好的栏目剧。因此要提升陕西方言栏目剧的品质,首要的是剧本创作的改善。
1.1 地域文化的内涵深度不够。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古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然而不论是农村题材的《百家碎戏》还是城市题材的《都市碎戏》中,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熟悉的本地场景,大叔大嫂说着“老陕”的表演等这些“地域化”的外在形式。这种“地域化”只停留表象层面,一开始利用“好奇”的心理,吸引了不少观众。长此以往,这种流于表面的节目内容,观众总会审美疲劳。
1.2 情节设定过于巧合,缺少真实感。部分栏目剧在情节设置上没有严密的铺垫,真实性不强,缺乏说服力。如《百家碎戏》之《歹毒的继子》,该剧讲的是农村妇女郑婶丈夫去世之后,继子为了家产,偷偷把她嫁出去的故事。两个人一开始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发现其实是彼此误会了对方。故事内容挺好,但情节转变太过突兀。正打得不可开交的一家人,会因为一两句话就解开疙瘩重归于好。这个故事的情节设置转变太快,真实感不强。类似的故事在栏目剧中不乏实例。
1.3 内容凸显低俗。在日播压力以及收视率的竞争下,低俗化的故事内容渐渐出现在部分栏目剧里。“商业拥抱的大众文化,特别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和盲目从众心理,它很容易导致精神上的过度放纵与情感宣泄,甚至诱发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低俗化、粗俗化、媚俗化的倾向。”为了追求收视率,满足观众的窥私欲,而选取社会上很少见的负面题材来吸引观众目光。有的栏目剧的情节涉及到色情、不伦恋等内容。这样的节目虽然能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获得一时的收视高潮,却损害了节目的整体水准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1.4 题材扎堆,故事重复。在陕西的方言栏目剧中,观众看到更多内容往往是婆媳矛盾、妯娌不和、不赡养老人、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等题材。这些虽然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但栏目剧日播量大,把关注点停留在这些司空见惯的话题上,难免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有的编剧为了出新,夸大事实,编造故事。看似接近生活的题材,实际上离真实的生活更远了。还有些栏目剧就事论事,把对观众的教育感化停留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层面,而忽视观众的思想认识和欣赏水平,导致他们对这些陈旧的内容缺乏兴趣。
针对剧本创作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陕西方言栏目剧要想走出发展的困境,有所突破,首先就应改善剧本创作。只有剧本质量有了提高,栏目剧的最终质量才有保障。
陕西方言栏目剧要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开拓思路,拓展剧本的创作空间。
首先,注重题材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关心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关注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百家碎戏》应多关注一下农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龄剩男、昂贵的彩礼等现实问题;《都市碎戏》多关心一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小孩入学难、大龄剩女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全国普遍的现象,有些是陕西特有的。把视角关注到陕西当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上,关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期普通人的命运。透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还原本土方言和本地场景,让老百姓在荧屏上真正看到自己的影子。
其次,立足本土并不意味着受地域限制。如果目光仅仅停留在本土场景,十几年来年内完成的方言栏目剧有几万集,场景重复,对观众的审美是一种“伤害”。近年来陕西人在外地打工、做生意,陕西娃在外地上学的越来越多。编剧扩大视角,将故事的背景放置在宽广的环境中,在与其他省市的对比中,通过地域之间的文化冲突,充分展现陕西人的生活状态和个性,让观众更加了解当代陕西人文化特质。
第三,剧本的创作要讲究想象,但想象要合理。故事要合情合理,情节演变要严密自然。故事的发展有注重承前启后,能够抓住故事的矛盾,使得观众更加强烈地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建礼.《老窦酒吧》开栏目剧先河[N].生活时报,2000-02-28.
[2]制片人2004年电视专业制片人23日圆桌会议实录[EB/OL].新浪娱乐, (2004-07-31).http://ent.sina.com.cn/ v/2004-07-31/ba459908.shtml.
[3]2003-2004年《中国情景剧产业研讨会》19日实录[EB/OL].新浪网上海频道,(2003-12-19).http://sh.sina. com.cn/20031219/143523897.shtml.
[4]姚休,李哲莹.“电视平民化”现象的文化解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69.
作者简介:李静(1982-),女,陕西渭南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