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瑶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虚构与真实——真人秀节目“真”与“秀”的平衡
霍 瑶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真人秀节目,这种综合了纪录片的纪实特征、肥皂剧的剧情设计和游戏类节目基本元素的综合型电视娱乐节目,在为国内电视业带来了高度市场化的节目模式和制作手段的同时,也将外来媒体中单纯追求高收视率的市侩手段引入进来。因此有人说,真人秀节目早已成为广告额和短信收入的“搅拌机”。“真”是真人秀节目的特色,以纪实手法对真实环境中的真人真事加以“客观”记录,确实使真人秀节目具有类似纪录片的真实品格,但真实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真人秀的本质还是一场秀,虚构作品中常用的叙事技巧和剪辑技法在节目中随处可见,观众也因此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越是受到非议的真人秀节目,越是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反之亦然。不管这是一种阴差阳错,还是一场喧嚣的“共谋”,当电视通过种种“秀”来吻合这种草根文化、迎合欲望的表露的同时,它必然会表现出媒介的迷失[1],因此在真人秀本土化的过程中如何维持“真”与“秀”的平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不得不成为国内电视工作者们的首要思考题。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将媒介分为两类:热媒介和冷媒介。冷、热媒介的划分依据在于要求参与程度的多寡。电视,由于其要求的参与程度高,所以被称为冷媒介。作为以电视为播映载体的节目类型,早期真人秀的制作方很少鼓励大众的参与,在多数技能性节目或大奖赛节目中,胜负往往由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来裁定。这种判定方式虽然专业,但电视媒体的互动性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经过初期的探索,之后的许多真人秀节目都开始注重节目与志愿者以及和观众之间的联系,所以志愿者胜利和失败绝不仅仅体现为竞赛行为的好坏,而是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人际因素。例如,在《老大哥》第14季中,制作方规定淘汰者是由非淘汰候选人的其他成员共同投票决定的,这种规定使原来单纯的竞争行为具有了社会行为的性质。
此外,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视互动功能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把“权力”移交给了大众,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来决定节目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但随着真人秀节目互动性的增强,也引发了大众对网络投票、手机投票等数据真实性的争议。于是,广电总局立即出台管理细则,要求所有省级、副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以及中央电视台“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
广电总局的紧急叫停是对真人秀节目的一次及时而必要的调整,因为观众早已深谙“投票”的含义,真人秀不仅是一场人脉资源和经济成本的大比拼,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商业游戏。因此,减少淘汰环节中的人际因素是保证真人秀节目公平、真实的方法之一。
另外,要平衡好“秀”与“真”,合理讲述情感故事十分重要。“打煽情牌”并不是真人秀节目的首创,而是整个传媒产业在收视率驱动下的必然选择,它由来已久,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制作方往往会自觉地按照悲情模式“做故事”。但“做故事”一定要适时适度,适时意味着在合适的时间讲述故事,一上场就“痛陈家史”的做法不但不能拉近观众与志愿者的距离,反而还会给节目组引来造假煽情之嫌;适度意味着讲述要把握分寸,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以“眼泪”为最终目的。
真人秀节目往往在前期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段,而在后期采用戏剧化的剪辑方式。运用蒙太奇手法,制作方可以突出志愿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强化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增强真人秀的艺术品格。
如果说在纪录片中最高的准则是“摄像机不撒谎”的话,那么在真人秀当中,有限度的“撒谎”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例如,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表现性蒙太奇的运用,的确能使真人秀节目具有像电影一样艺术张力,并产生一种比单镜头更为明确、强烈的含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在不破坏节目真实性前提下进行的“撒谎”是完全可以被观众接受的。
然而,正如美国真人秀的个体编辑杰夫·巴奇所说:“你的确可以把黑的变成白的。”通过剪辑,制作方可以破坏完整的场面和段落,打乱事件的因果联系,突出强化某一细节,从而编造出一个个比真实故事精彩上万倍的“谎言”。现实已经完全按照制作方的思路进行了重新组合,这种失真性的夸大渲染使得真人秀的真实魅力消失殆尽,只剩下一层虚假的外壳。因此,为了实现“真”与“秀”的平衡,制作方应避免对素材的失实性剪辑。
真人秀节目强调的是“真”与“秀”的结合,任何一个元素的缺失或过度展现都会让真人秀的魅力消失殆尽。目前,国内外真人秀节目普遍遇到的问题是“秀”的泛滥,为秀而秀的做法不仅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也揭露了媒介责任感的缺失。
一味强调“秀到极处”的时代早已过去,收视市场早已厌弃了浮躁骚动和急功近利。从目前的收视情况来看,观众更乐于接受高品质的、平和的、具有超越性的真人秀节目。据此推测,未来的真人秀节目应该会更加注重节目内容和文化内涵上的创新,并强调自身独立而优秀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周星.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与问题[J].理论学刊,2007,(9):114-1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