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康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论电视导演的修为(上)
周 康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电视导演是电视节目的母亲。从投资方进行投资的那一刻起,就算是为“电视节目”这个“幺儿”播下了种。就像大自然中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孕育和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就基本上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了。母亲要靠身上全部的能量和乳汁,来哺育这个孩子;靠不懈的努力,来培养这个孩子,直到“他”长大成才,这就是作品的完成。母亲的体能、素养、观点,母亲在艺术上的涵养、修为,就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品位和质量的优劣。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感受来谈一下电视导演的基础和修为。
多元的电视,要求导演要具备文字、结构、画面、音乐这四大基本功。多彩的电视是由画面、解说、音乐、电子技术等多门类艺术和技术组合起来的复合体,其本身就要求它的驾驭和掌控者要有多方面的素养和才能。
在文字上,要字斟句酌、抒情达意;在戏剧结构上,还要能懂得章节的铺成、情节的展开以及驾驭全篇的能力;在画面上,要懂得景别和构图、色彩和对比、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在音乐上,还要有极强的敏感和理解,要懂得音乐中悲怆、壮阔、奔放、忧伤、心痛的意境……,有纤细入微的挑选、缝合的手艺……;如果要原创音乐,还要有对音乐创作又空前的把控能力。
除了这四大基本功以外,还要具备对版面美术的感觉和处理的能力;对音效、歌谣的拾取和使用的能力;对语言采访的有机利用。在单项把控的基础上,要具备综合拿捏的能力,才能将这些元素有目的地、有层次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节目。这些因素组合得好,有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的叙述,全篇情感饱满、张弛有道的、最终形成高潮……。这样的电视节目,才能称之为一个电视作品。
有了以上的基本功以后,才是合格的导演。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除了普通人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勤勤恳恳、谦虚谨慎以外,合格的导演还必须需要具备以下多方面的修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导演。
2.1 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很多人不愿谈理论,也不愿学理论,他们更多的是讨论实际的操作、具体的做法。但也有的人把理论当圣经,动辄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直接电影”、“蒙太奇”等名词挂在嘴边,但在创作中,却没有章法……。实则,这是两种偏废。
理论,是先辈们在经历了无数次探索后,去伪存真总结下来的经典,是金科玉律。我们在弄懂学会以后,会为我们的创作指导。
电影理论有很多门派,很多种类。究其宗旨,都是帮助大家看清自己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法。在了解这些“定律”的基础上,顺应它,掌控它,为创作所用,是大有裨益的。毛泽东曾说过,“我们要了解自然,摸清规律,再掌握规律,利用规律,因势利导地来为人类服务”。他老人家的这段话,是在人们认知自然和人类自身时,都要铭记的大智慧。
各门派、各种类的理论有的相互补充,有的相互矛盾。“意识流”和“写实电影”之间,就有不少抵触。实际上,这也不奇怪。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各族有各族的民情,它们都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了解了它们的成因和结果以后,不生搬硬套,择其良而用之,就能收到“可以攻玉”的效果。这个中的滋味和收益,用了就知道了。例如,中文句子大都是顺着说,在英语句子中倒装句比比皆是。怎又能说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关键是要了解并掌握这些。
所以,面对林林总总的电影电视理论,就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世间哲学和民间习俗。一定要“探寻着”去学,“带着问号”去学;不仅要学到它的结论,还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学到具体的方法,学到真知。
理论的真知往往很简单。当读懂它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读懂它的时候,能用最平实的话语准确地描述它;当读懂它的时候,能用身边最近的例子来形容它。能达到这种境界,理论就算是真正学到手了。
笔者曾在讲课时,给学生们提到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听的理论,越听越崇拜的,越听越费解的,往往是忽悠!那是因为讲授者自己,都没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或者是讲授者有意为之,有意“高大上”。而越听越简单的,越听越能掌握并能学以致用的理论,那可能就是教授真正的在传经送宝了。
例如:业内先哲早就告诫过我们,电影和电视是形象的艺术,它有自己的长项,但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它极不擅长表达思想、理论和人类的思维!而这些,是文字和语言的擅长。 然而,有的“大师”能把各位先辈的名字和各流派的学术名称常挂于嘴边,却“哈痴痴”在做着大部头的“电视理论片”。不知道他们当初在学府中是学的理论原则,还是在狂背名词和头衔?
所以,只记名词和概念,充其量是路边“卖打药”的翻版,连理论的边都没摸到。而不学理论、不谈理论,无异于自绝于自己的先祖。因此,要夯实理论基础,要全面去看、去读、去学,要开动脑筋,边学边想。这样,才能把理论的精髓学到手。
2.2 主题与开篇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的主题。有的是导演自己定的;有的是投资方给的。和谐的时候,大家商量着找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共同打造一个心爱的宝贝——
电视作品。这是全球影视业绝大多数的运行规则。这是一个爱与辛劳的旅程,通过无数日子的劳作,导演把自己的理想、感悟、结论注入到作品之中,让这个婴儿有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作品让导演自豪、怀念。多少年以后,当她两鬓斑白,双唇颤抖着看完这些影片时,她依然感动,依然泪流……
而现在有的主题是投资方强加给导演的。导演不愿意,但无权选择,只能从命。命题作文是我们导演今天所无法跨越的坎。主题确定以后,就是整篇的排兵布阵。这之中,首当其冲的是开篇。
开篇有多种方式,有开门见山式,有娓娓道来式。这两者各有所长。前者钟鼓齐鸣、振耳发聩;后者则像亲人的闲聊、朋友的叙旧,让你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种语境……。前者多用于呼号式的短片,而后者多用于情意绵绵的文艺片和纪录片。
不同的导演在谋片布局上有着不同的打法。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不可同一而论。但它始终有个要点,就是为主题服务,围绕着主题做文章。在让观众看懂故事以后,还能记住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我国的新闻学和戏剧学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多赘言。
2.3 画面的重要性
由于文字先于画面问世上千年,人类在文字上的修行要远远高于对画面的理解和驾驭。所以,无论是在学府学习还是在单位工作,文字的修炼和用途都远多于画面。身边不少人,把“重文字、轻画面”的做法,带到了专业视频创作领域中,将画面看成是播音的贴图和注解,先识字而后看图。在心里甚至认为,就是电视非要有画面,所以才在文字稿的基础上,不得已添加上活动的图片。许多节目,包括CCTV的《新闻联播》在内,也多多少少是这样做的。如果你看央视的《新闻联播》,你不妨试试,只听它的声音,或许你会有新的感受。
笔者是电视媒体工作者,有时想想,出了这样的现象,是电视画面多余了?还是没有用好电视画面,把电视当成贴图的广播啦?答案当然是不言自喻的!
因为在看一些优秀的电影、连续剧、纪录片时,里面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动作,都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因为它传递着更准更多更形象的信息!毕竟,人类接受信息的70~80%来自于视觉!。画面传达的信息更为精准,除了现在的特效画面和影视剧之外,我们的画面几乎都是真实的,它没有夸张和渲染,平铺而直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古人对文字语言的看淡、对真实场景的认同!
当今天有了画面的捕捉手段,能够还原真实的场景以后,为什么还要走原来那种“重文字而轻画面”的老路呢?节目为什么还要沿用“贴图”似的报刊新闻的做法呢?说到底,不是电视多余,不是画面多余,而是人们的思维,没有跟上,还停留在文字思维的层面上。
作为电视人,尤其是作为电视节目的导演,思维一定要提升到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上,提升到多种艺术结合的层面上。这样的话,手中的电视,才能发挥出综合的功效。受众,也才能享受“身临其境”的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