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婷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改编现象的演变规律
罗玉婷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近年来,形式多样的网络改编现象层出不穷,新媒体环境无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传播平台。本文梳理了网络改编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改编;演变规律
互联网时代为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信息的接收方式除了来自传统媒体外,越来越趋于网络化和电子化。信息的形式也日渐丰富,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网络改编现象。
1.1 以视频为主的改编热潮
2005年底,电影《无极》上映。次年初,一部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短片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短片以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片段分接、搞笑的广告穿插获得了网友的追捧。虽然视频只有20分钟,但在网络上的关注度却丝毫不亚于电影《无极》本身。可以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出现开启了网络改编现象热潮,2006年也成为网络改编的第一个高峰期,歌曲《神话》《吉祥三宝》、红色经典影视作品《闪闪的红星》等都被改编为多种版本,这些改编多以影视歌节目为母版,以视频短片的形式进行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
1.2 集合视频、图片、语体的改编热潮
2012年,网络视频改编热由《江南style》再度点燃,“骑马舞”一时间风靡全球。随后,网络上纷纷出现“南京style”“周星驰style”等多个改编版本视频,引爆了改编潮流。2015年,一个名为《我的洗发水》的短视频走红,曾被工商部门打假的广告再次被网友们挖出来改编恶搞,其原型则是之前走红的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
除视频外,图片改编现象也悄然兴起。2012年3月,关于诗人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2013年12月,一组名为“妈妈再打我一次”的四格漫画在新浪微博上突然走红,被网友配上不同文字改编为“十二星座版”“雾霾版”等几百种版本,在微博上疯狂传播。同时,经过改编的网络语言也呈现出“语体化”趋势。例如赋有古诗风韵的“甄嬛体”;句型以“元芳你怎么看”结尾的“元芳体”;以“我为自己代言”为口号的“陈欧体”等都相继流行于网络。
网络改编现象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愈发活跃之势,在演变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2.1 传播形态由单一化到多样化
在2006年的首次改编热潮中,网民大多是影视或音乐作品为模板,将作品改编成视频短片,然而在2012年开始的第二次热潮中,改编作品形态逐渐丰富,集合了视频、图片、语体等多种形式。2006年前后,我国的互联网传播进入以博客、播客、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新型虚拟社区为主要标志的Web2.0阶段。受美国YouTube网站成功模式的影响,国内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视频分享网站。因此,当时以视频改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传播形态的转变。同理,2012年以来,自媒体的发展势头相当可观,微博、微信迅速占领了市场,为受众提供了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更利于图片和文字的传播,也由此引发了网络改编形态的多样化。
2.2 传播群体由小众化到全民化
尽管《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吉祥三宝》等作品的改编都在当时的网络上引起了轰动,但大多数网民也仅仅是作为观赏者。然而,“杜甫很忙”“妈妈再打我一次”“我的洗发水”等事件的走红,网民一改欣赏者的姿态,踊跃地参与改编之中,几乎形成了“全民改编”之势。在首次改编热潮中,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仍处于萌芽期,互动程度较低,大部分网民还未能及时参与到网络传播中来。相比而言,进入“微”时代后,网民能够利用微博、微信第一时间获取和发布信息,大大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网民的参与程度大大提升,真正形成了“人人都是参与者”的全民化改编热潮。
2.3 传播内容由纯恶搞到模仿化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恶搞的形式引发了第一次改编潮,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网络改编几乎都是恶搞的形式;然而,2012年后,随着改编的形式蔓延到图片和文字,改编的性质也从纯恶搞发展到恶搞与模仿并存,如2012年受到网友争相模仿的“航母Style”的走红,不再是网民的恶搞,改编背后蕴含的则是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新媒体发展不断刷新受众的认知和感受,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受众对作品的再建构也越来越丰富,对传统固有文化符号的解读和自定义更加多样,不再是单一地以狂欢式的“恶搞”为出发点,更是在参与的同时加入了判断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魏武挥.《无极》Vs《馒头》:大众传播功能主义学的解读[J].国际新闻界,2006,(4).
[2]殷俊,罗玉婷.微博改编现象分析——以“妈妈再打我一次”漫画改编传播为例[J].新闻界,2014,(7).
作者简介:罗玉婷(1991-),女,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媒介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