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新的电视形态,新的节目语境,在中国电视史上添了浓墨重彩了一笔。它的成功,引起各地城市电视台争相开办问政类栏目。然而,此类节目在惊艳亮相之后,也日益显露出一些局限。本文力图结合黄石电视台开办的《电视资政》栏目,举一反三,分析这类栏目存在的现状,并深入探讨这类栏目今后面临的思考。
《电视资政》是一档由黄石市纪委、黄石市委宣传部主办,黄石市网络信访中心协办,黄石电视台承办的大型直播互动节目。2012年8月5日正式开播以来,共制作播出节目15期,有4位分管副市长及69位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走进直播室,节目曝光问题94个,通过市纠风办的督办落实,问题的办结回复率为100%,整改率达95%以上,在关注民生和服务大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每期节目的播出都引发了全城热议,被当地舆论认为“摒弃空话套话”“最敢说真话”的电视节目。
1 问政类栏目的制作经验
1.1 引入多方监督机制,打造市民参与监督的互动平台
《电视资政》秉承“聚焦热点、百姓视角、关注民生、服务资政”的栏目宗旨,充分利用电视直播技术,发挥广电媒体宣传优势和影响力,打造政府与百姓沟通互动和公众参与监督的互动平台,市民代表、媒体观察员与政府部门领导干部面对面交流,陈述实情、表达诉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促进各部门和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通过打造《电视资政》这个平台,引入了纪委党内监督、媒体监督、人大代表监督、政协委员监督、市民监督等多方监督,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民生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1.2 创新形式,切合热点,敢说真话
《电视资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企业和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最需要部门解决的问题作为问政重点。在形式上采用暗访短片、现场问政、媒体观察员点评的方式增加互动环节。并利用直播的技术以及电视表达的艺术,把一个个犀利的问题直接抛给职能部门,让职能部门一把手面对全市百姓,迎接职场“大考”。值得一提的是,资政短片的制作有一套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的上线单位嘉宾是相当于参加一场“盲考”。
在直播过程中,为更好达到触动官员、问政整改的效果,节目加大了问题的尖锐性、主持的犀利度,杜绝言辞温和、为领导开脱。上线单位负责人回答问题也需态度鲜明、承诺明确,现场承诺问题的整改期限、目标以及相关措施。
1.3 跟踪督办,持续关注,动真格,不做假
每场《电视资政》结束的第二天,由市纠风办对节目中曝光的问题下发督办函。同时,对上线单位进行考核,包括“一把手”上线情况、问题整改承诺兑现情况等。问题的整改和查处结果在下期节目中向广大市民反馈。可以说,《电视资政》每期节目的播出都引发了全城热议,同城媒体都以较大的篇幅和版面进行详细报道,《电视资政》在当地媒体中的威信、震慑力逐渐显现
2 问政类栏目常态化后的思考
尽管《电视资政》栏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但随着节目的日益成熟,实际操作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首先,作为“现象类”的节目,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办,问政类栏目会是一阵风吗?大风之后还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吗?
其次,问政栏目曝光问题的办结回复和整改,是完成任务、敷衍,还是真正做出了实效?除了在直播现场对相关部门负责人问责外,场下是否有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管,对官员是否履行承诺进行监督?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落实好,问题的整改,只会流于形式,问政类节目就会有官员“作秀”之嫌。
因此,问政类栏目要长久的发展下去,还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2.1 依脱一个平台
根据黄石电视台《电视资政》栏目运作近三年来的经验看,此类栏目成功办下去,还需要有一个平台的支撑。这个平台就是市纪委监察局。依托政风行风评议,把相关问题纳入到电视资政节目中来,是电视资政栏目常青的不二法门。
2.2 跳出一个框架
传统媒体的优势节目,不仅通过电视宣传,还可以与新媒体进行嫁接。直播中可以发动更多的群众,通过手机客户端对上线单位进行评分,并纳入《电视资政》,乃至行风评议的考核中,扩大问政类节目的观众群和影响力。
2.3 形成一个制度
任何好的形式需要一个好的制度来固定。通过顶层设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把各个职能部门的上线情况,曝光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作为其履职工作的考核必备条件之一,形成严格的考核制度。
2.4 增加一点深度
电视资政类栏目,在播放短片时,大多都是简单的揭示现象。而现象的背后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更深度了解嘉宾、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占有更多素材资源。对一些题材能够深入挖掘,分段播出,这可以在节目中起到引人入胜,一锤定音的效果。
3 结语
城市市民的生活与这座城市的公权部门紧密地关联。问政类节目开办的目的,正是为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问题在问政中呈现。这样,百姓就感受到了尊重,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其实,问政类节目只要推动了建章立制工作以及作风的转变,只要在老百姓中有了深刻的影响力,它一定会常态化地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