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2015-02-26 21:12:00陈雨坤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3期
关键词:传统绘画播音主持艺术创作

陈雨坤(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陈雨坤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播音主持艺术这门学科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汲取了我国众多艺术门类的精粹。在审美追求上,必然深深扎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沃土,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本文着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运用,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创作过程中的美学追求,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从而探求当代播音主持应该秉承的艺术风貌以及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传统绘画;审美追求;播音主持;艺术创作

中国传统绘画是以平面的形与色构成的一方艺术圣土[1]。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对于其他艺术领域以及当代艺术创作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追求成了全民族共同的艺术信仰。

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学科,必然深深扎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沃土,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本文着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运用,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创作过程中的美学追求,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从而探求当代播音主持应该秉承的艺术风貌以及艺术表现手法。

1 “心物交融”的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走的是一条写意的道路[2],中国的艺术家们会认为写意比写实具有更高的艺术追求,认为“意”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这种绘画创作的态度,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导意识。因此,心物交融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追求之一,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1要注重语言的“意蕴美”

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有声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承担着美学愉悦的功能。一个主持人除了要把事情说清楚,还要说得好听、说得美才行。信息的知晓、通畅目前而言不是难题,而鲜活的生命力、动人的人格魅力才是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注重“物外之情”的塑造和修饰,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在“由己达人”的过程中毫无挂碍[3]。

1.2要注重语言的“含蓄美”

在汉民族的共同语中,显现出“内视反听”“内圣外王”的民族特质,积淀、强化了“内省”的含蓄美[4]。这种含蓄美与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写意具有相通的审美追求。含蓄的最高追求在于“含而不漏,引而不发”的功力,因此这样的语言便可“润物无声,羽化无痕”,由此可见,“无声”与“无痕”都是在强调一种不分彼此的境界,反对割裂与分离,追求心与物的交融状态。具体说来,含蓄美绝不是“不说”“收着说”或“客客气气”,而是要“于无声处听惊雷”,把有声语言的力量化作“内力”去展现与勃发,而不是“张牙舞爪”“花里胡哨”地卖弄技巧。

1.3要注重语言的“自然美”

所谓“心物交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殊品质,这种品质的背后发挥影响的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理念。因此人与自然应该做到和谐统一,而和谐之美就是自然之美,就是“天人合一”之美。播音主持艺术中,语言应当追求去繁存简,讲究“天然去雕饰”,即语言准确干净又凝练,自然而然地流出,不着雕饰的痕迹,给人清新朗润之感。

2 “重神轻形”的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绘画看来,“传神”超越“形似”,而“神”指的就是精神气质或品格,是内在的、虚灵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艺术形象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既不是无条件地接近对象,又不是绝对的疏离,而是要通过对象来传神,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绪。这种审美追求对播音主持艺术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2.1应做到“形”与“神”的统一

“形神兼备”是我们常常提出的要求,这是由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性,尤其是电视媒体的特性决定的。很多时候,播音员主持人常常忽视形与神的统一问题,甚至认为二者是两张皮,并无联系。这种认识会造成节目质量的低劣,也会影响主持人形象的塑造。在播音主持艺术中,“形”指的是声音形象、视觉形象等要素,而“神”则指主持人整体的风貌和主持人与节目的贴合程度。不得不说,二者很难完全剥离开,因为“形”的质量必然会影响到“神”的效果,而“神”的效果中也包含着“形”的塑造。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应该牢牢树立“形”与“神”的二元统一关系,不可割裂和对立。

2.2应当高度重视“神”的地位

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会认为,形式上像就可以了,就以为达到播音主持艺术的真谛和内在核心,例如,很多主持人认为只要形象好、字正腔圆、普通话标准就可以很好驾驭播音主持艺术,其实这些都是“形”的外化,并没有触及“神”的范畴。播音主持艺术相比于其他艺术,实用价值很高,这种实用主

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上。那么作为一种传播的艺术,传播效果必然是其追求的目标,传播效果的好坏也反映出该艺术的价值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好的传播效果一定是传情达意的,是“传神”的,这种传神表现在信息、态度准确到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语言本质,弄清逻辑关系,站在受众的思维立场来传播,唯有这样,才能让节目有良好的传播效果,才能做到“传神”。换句话说,播音员主持人如果在“传神”上技高一筹,甚至可以掩饰其在“形”上的缺陷。

3 “虚实相生”衍生的“留白”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相生”是伴随着中国传统审美多年发展而产生的,是为“写意”而产生的,它的产生不仅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书画材料有关,也是历经数千年以来中国传统审美选择的结果。通过对“虚”与“实”这对辩证关系的把握,从而架构跨越有限通向无限的桥梁。虚实相生在传统绘画中主要体现在“留白”的运用。显而易见,中国画中的“留白”的用意是留而不白,留而不空。它吸引受众在“白”中停留,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审美。从相关收视率调查人员所提供的资料分析,观众普遍反映,意会而不言传的作品,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美感的作品,言传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意会的美感。

作为以有声语言构建大众传播领域里的播音主持艺术,其创作主体的语言同样应该讲求“留白”的手法,在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在时空的“留白”处调动起受众的想象与联想。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追求总体说来是“心物交融”“重神轻形”和“虚实相生”三个方面。虽然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但其审美追求却是和中华文化及民族性格相通相连。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审美特点,还可以借此不断完善播音主持学科的研究领域,对该领域的从业者而言还可以不断培养自己的民族情怀,增强东方气质与中国气派,从而形成独到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曾志华.主持人语言中“留白"的机理探微[J].现代传播,2006,(1).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播音主持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6:34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6
丰富艺术创作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4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简述“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20:52
播音发声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矫正方法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