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纪录片是对真实的生活景象进行拍摄,纪录片的材料内容亲切可信。这种拍摄模式可以将被拍摄者的生活情景的文化真实和情景真实感带给观众。热门纪录片中《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依托美食制作者的生活中的制作流程将食俗的丰富内容展示给观众。《舌尖上的中国》中讲的食俗就是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讲述纪录片中所传达出的民族特色,并对民族特色进行分析。
1 民族特色的真实影像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就是真实,通过在生活中寻觅真实,挖掘最真实的故事,纪录片如果缺乏真实那么就会失去生命。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纪录片,透过真实的镜头通过记录中国各个地域最富特色的美食让观众展示着我国博大精深的食俗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在纪录片中无疑是成功的案例,它尽最大可能将场景生活进行了再现,片中看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新鲜的食物,人们是如何获取这些食材,如何制作美食的过程,以及在不同的场合下美食的作用,透过这些真实的画面向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展示了伦理、仪式以及我国精致的食俗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导演从现实的细枝末节中展现了节目的主题,并真正将纪录片真实的本质展现出来,满足了观众的求知心理。这档美食节目让观众去经历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片子的内容与平日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这部作品的视角独特、生活气息浓厚让观众倍感亲切。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记录力求生活场景中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在具有明确的传播导向过程中,让观众通过这部美食纪录片探索生活中的真谛。
2 民族元素的美学展示
《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美食制作过程的同时也将当地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向观众一一做了介绍,例如:片子在对西藏地区介绍时通过对西藏广袤地区的云雾缭绕的拍摄,顿时让观众有种中国传统山水美学意境的超凡脱俗的美感;又如在介绍绍兴的黄酒时将江南水乡的灵动展示给观众;浙江的竹笋的背景是出现在了一片悠远寂静的竹林,这也是这部纪录片之所以火遍电视的特色之一,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色的拍摄充分体现着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美食物产丰富,因此,在对某个地区进行美食介绍时无疑也会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就是通过当地民族音乐给纪录片描绘了神秘的民族色彩。
音乐是展示当地民族特色最显著的符号,在纪录片中音乐是内容更加丰富了所要表达的当地的民族特色,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画面与视听效果浑然一体,更加赋予了纪录片的生命力。《舌尖上的中国》在描述在描述兰州拉面时,兰州伊斯兰教的传统乐曲进入耳中,这是一个食物产生的背景,也是一个地域民族的信仰,它和食物密不可分;贵州古朴的侗族制作传统米粉的片断中,运用了贵州侗族姑娘动听的歌声,高原上的山歌嘹亮纯净,就如同米粉一样白皙干净;还有在介绍新疆特有的食物“馕”时,维吾尔族古典的乐章带领我们又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异域风情;镜头中的藏民们吃着奶豆腐,喝着奶茶,其高亢雄浑的藏族乐曲在享受美食的画面中唱响,体现着藏民们对生活的崇敬,对自然的敬畏与屈服。民族乐旋律,虽然曲式结构简单,一两个乐句的反复,加上长音符,低调慢节奏的综合作用,极富民族和地域特色,让观众在欣赏美食时同时加深了对当地民族特色的认识。
3 民族精神的缩影
《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呈现美食,也不是泛泛地向观众们讲述中国的饮食文化,而是通过含有典型的独特的文化意义的食物和故事来折射出充满寓意的文化审美。
汉地佛教在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宗教基础,古代的帝王都一度推崇与兴盛,佛教中以素食作为戒律来遵守,不近荤菜,这也影响到了年间中国人的素食传统,画面中僧侣轻盈的步伐、深邃的古塔、流淌的水滴、飘零的落叶这些组合的影像将现实外在之物化为一种可感受、可领悟的精神境界。
素食,表现出了人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向往生态生活的追求与理念。吃素除了能获取天然纯净的均衡营养之外,还能额外地体验到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和欲望的愉悦。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注重健康饮食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必须课,回归平淡质朴的生活,坚持少油、少糖、少盐饮最大程度的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体现的一种境界。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厨师更加注重食物的清淡质朴。例如:广州的厨师庄臣在烹饪时始终坚持传统的烹饪方法坚持食物本身就应该有种素面朝天的鲜美,而不是西方化学式的美食;在云南的扎西家,家人做的是不追求精致的饮食、简单的食物加以简单的烹饪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通过看《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对自己的生活及价值观都进行反思,卸下压力去追求简单朴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