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旺堆
(作者单位:西藏电视台)
论同声传译新闻直播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巴桑旺堆
(作者单位:西藏电视台)
摘 要:藏语新闻传统的译制播音工作要经过翻译、后期制作、录制等环节再播出。尼泊尔“4·25”地震发生后,新闻报道的时间十分紧迫,时效性要求很高,如果按照传统套路来录制,必将延误大量时间,所以让播音员面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来做汉、藏语的同声传译对台前幕后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场艰巨的挑战。
关键词:同声传译;抗震救灾;新闻直播
同声传译是指翻译人员在讲话者演讲的过程中,一边接收讲者的信息,一边不停地将演讲内容翻译传播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也称作同步口译。效率高是同声传译的最大优点,在电视新闻直播过程当中运用同声传译,接收到讲者的讯息后,同一时间再将讯息尽快传递给听者,可以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播,有利于观众对新闻的通篇理解。
面对突发性的新闻资讯,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传播,媒体的工作环境和传播者的职业素养决定了传播速度。受尼泊尔“4·25”地震的波及,西藏自治区吉隆、聂拉木、定日等县受灾严重,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面对这样的新闻突发事件,必须反应迅速,尽一切可能实现第一时间发布,作为西藏新闻传播主流机构,如果反应迟钝,就会严重影响传媒的权威性,使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同声传译在这种大型直播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有一些媒体也不可避免地随波逐流,一些假新闻、假报道不绝于耳,而另一方面,有些新闻经过选择、剪辑、把关等工序过滤后,其真实的信息量严重衰减,使观众缺乏直观真实的分辨能力。因此,观众渴望电视现场直播,期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西藏电视台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在现场直播中就运用了同声传译的方式,将灾区的报道一条条播送出去。灾后1周,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又推出新节目《两点直播》,不仅同声传译中央媒体的重要新闻,还增加了灾区最新动态消息及有关交通、气象、防疫等内容的演播室访谈节目。另外,还首次实现了电话连线灾区救援人员,讲述灾区最新情况,这次同声传译直播是对主持人、导播等工作人员的艰巨考验,也是藏语新闻播报的一次重大突破。
电视新闻直播讲究的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真正彰显新闻时效性、真实性、现场感和交流性的传播方式是——现场直播。在现场直播的过程中,同声传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尼泊尔“4·25”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区吉隆、聂拉木、定日等县受灾严重,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地震灾区以藏族群众为主,以藏语为母语,如果受灾群众受到语言方面的困扰,缺乏相关情况的了解,缺少直接真实有效的沟通,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所以直接有效的传达更为重要。因此,将灾区的情况及时译成藏语播报给群众很有必要。
面对地震灾害的直播,而且连续多天每天24小时直播。现场直播的数量和质量均破纪录,第一次选择同声传译这样的直播方式确实需要勇气和必胜的精神,实现了灾难性突发新闻事件直播的革新,16天来,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完成对地震灾区新闻的近30场900余分钟汉藏语同声传译直播报道,把党和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对地震灾区群众的关心以及救援进展等重要情况及时传达给了灾区群众,藏语新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最新灾区情况报道出来,让大家及时了解情况,极大地稳定了受灾群众的情绪。
藏语同声传译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其过程并不是做简单的代码转换,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目的语准确、清晰、完整地传达原语信息,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汉藏语翻译水平。这场直播不仅快而且特别公开、透明,这是新闻改革的突破和舆论环境优化的标志。此次同声传译使地震灾区及藏族群众及时详细地了解真实情况,充分满足了藏族群众的知情权,而媒体的服务与监督的功能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场同声直播充分发挥了传媒为党和政府服务的功能,第一时间向藏族群众传播了党和政府的声音,还发挥了电视传媒传播真相、引导舆情、指导和监督抗震救灾工作的功能。正如民政部、国家地震局等部门领导所说,央视的直播,使他们的抗震救灾工作置于全民的监督之下,不敢有一点懈怠和失误。同声传译消除了藏族群众的顾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展示了思想解放的成果和开放务实的心态,媒体也展示了其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晓燕.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J].中国翻译,2001(2).
[2]肖晓燕,李飞燕.媒体传译的质量评估[J].中国翻译,2011(2).
[3]鲁景超.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巴桑旺堆(1985-),男,藏族,西藏德钦人,大专学历,西藏电视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同声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