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闻评论被誉为媒体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立场和态度。米博华同志在《人民日报》从事评论写作与分管评论工作30多年,对于评论写作既有规律性的认识,又有独到的见解,由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客户端开设“老米公开课”,具有多重意义。
2014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客户端开设了“老米公开课”,陆续发表9次公开课。课题分别是:“如何破解评论写作的八大烦恼”“评论选题从哪里来”“写评论感觉不顺畅怎么办”“表达与修改,你不得不修炼的两项技能”“评论较量什么”“如何避免无聊诡辩、胡乱抬杠”“评论难在立意,立意贵在“站得高”“钟鼓楼的家雀,见过大动静”“没有设计构思,连个鸡窝也搭不好”。“老米公开课”的意义绝不止停留在教你如何写评论上,而是具有多重效果和意义。
1 “老米公开课”的特点
新闻评论被誉为媒体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立场和态度。《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聚集培养了一大批评论人才,在评论写作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评论写作实践和理论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在社论、评论员文章等评论的写作上,其他媒体更是只能望其项背。
纵观这一组公开课,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授课对象”是具有一定评论理论基础或是新闻评论从业者。虽然是“公开课”,但“老米”并没有像教科书一样,从枯燥乏味新闻评论理论讲起,而是围绕新闻评论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极具操作性的解决办法。第二,“授课内容”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不难发现,五次公开课的标题都是疑问句,是就问题谈问题,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当然,这里的问题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论写作中的问题;二是从纷繁芜杂的现实中发现问题找到选题。第三,“授课方式”与新兴媒体对接。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一些网站逐渐将只在固定课堂上课的方式,转移到互联网,国内几家大型门户网站都有“公开课”栏目,不仅可以观看国内大学的相关课程,很多外国高校的课程也被引进,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知识。
2 教人如何看评论
“老米公开课”的开设初衷是教人如何写评论的,却收到了另外一个效应,那就是教人如何看评论,尤其是如何看以《人民日报》评论为标志的党报评论。这里的“看”既有“读”的意思,又有如何看待的意思。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党报,《人民日报》等党报在关键时刻站在全局高度,发表重要言论,以正确、理性的观点引导社会舆论的做法是一以贯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受众对于《人民日报》等党报的评论的态度是矛盾的,他可能从理性上认可你的观点和论证,但是在阅读倾向上,更多人喜欢都市媒体的评论。原因似乎很简单:党报评论四平八稳、爱“教育人”,在“战斗性”上无法与都市媒体的“什么都敢说”相比。很少评论能让人看上去“眼前一亮”,读起来“热血沸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党报评论。一是从立场看。阶级社会中,媒体无法摆脱其意识形态属性,任何观点都是有立场的,宣称自己没有“立场”要么源于立场的模糊,要么是故意遮掩。赫伯特·甘斯分析指出,欧美国家的新闻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避开“工人阶级”这个词,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其含有马克思主义的意味。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立场必须是坚决的、正确的。“老米”指出:“立场是评论的根本。对党报来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说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二是从选题看。有些社会热点,都市媒体评论起来不遗余力,但这些选题却很难进入《人民日报》的选题范围,给社会一种“失声”的感觉。其实不然,《人民日报》的地位和定位决定了它选择的评论对象必须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具有宏观意义上的评论价值;评论对象的真实性要得到确认,不为抢时间而忽略事实;评论的时机比时效更为重要,等等。三是从表达方式看。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观点,即便同样的观点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人民日报》评论为何选择上面所述的“四平八稳”的表达方式?透过“老米公开课”可见一斑,比如它要考虑“倾向是否对头”,因为它认为批评的出发点是为了改进工作,不是为批评而批评。总之,要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 向读者告知自己的评论理念
人民日报评论想站住脚跟,就不能不借助微博微信等客户端,跟上科技进步助推下的社会发展的潮流。但说到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并不能起到“决定生死”的作用,根本的还在于传播理念的创新,“新瓶装旧酒”的简单做法是没有出路的。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客户端设有这样几个栏目,“你所熟悉的‘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报刊栏目不会缺席,‘高层’‘聊政事儿’等微信专栏也会经常露脸。”“今日谈”等是《人民日报》的传统品牌栏目,微信客户端只承担转发者的角色,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点击率不会太高。“高层”“聊政事儿”等栏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相比而言,微信用户对“老米公开课”的关注度更高的现实,对于致力于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对接的党报,有何借鉴意义呢?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民群众免费、及时、全面、深入了解《人民日报》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人民日报》一定要把握新媒体运行规律,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心理状况、接受层次等。这是系统的大工程。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向读者告知自己的新闻理念,对于评论而言就是评论理念。“众所周知,传统的新闻观总是把新闻看成宣传模式或再现客观事实的二维世界,新闻活动只是反映与报道事实的过程,报道的完成就是新闻的完成,并将新闻作为单方面的对象来解释。”
新闻理念集中体现了一个媒体对新闻的态度和认识,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新闻理念。可以说,新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媒体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以及它的市场竞争力和在新闻事业中的成就和地位。媒体的新闻理念往往会凝缩成几个字或者一句话,比如《环球时报》的新闻理念是“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新京报》的新闻理念是“品质源于责任”。
虽然有明确的新闻理念并不代表该媒体能很好地践行,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新闻理念也不代表受众一定会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向受众告之自己的新闻理念是赢得更多受众关注认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让读者带着你的新闻理念去看,就相当于在媒体和读者之间主动架起了一座桥,设定了一个阅读方向和理解维度,他会更加明白你之所以如此报道、评论之后的许多“为什么”?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杨振武视察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时强调:“人民日报要办好,必须要顶天,要立地,要让党放心,也要让人民满意。《人民日报》在为群众说话时,不是为一个人、几个人说话,而是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从群众整体利益的层面去评论。而这样的评论自然会让群众觉得离自己很远。只有消除这种距离感,才能真正拉近《人民日报》评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告诉读者观点的同时,需要将观点产生过程、立场、方法、目的等评论理念告知读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党报评论的作用,更容易形成统一的社会共识和正确的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