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最新“2015版文后参考文献标准”的困惑及建议

2015-02-26 15:33顾浩然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著者页码著录

顾浩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上海200234)

对最新“2015版文后参考文献标准”的困惑及建议

顾浩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上海200234)

基于高校学报在实践最新发布的《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遇到的关于欧美著者姓名、期刊页码、网络链接和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码(DOI)的著录等问题,在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化背景下作了整理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高校学报;GB/T 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国际化;数字化

2015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1](以下简称“新标准”),该标准将代替《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以下简称“05版标准”),于2015年12 月1日起正式实行。“新标准”一经发布后,随即引起广大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热议和实践。自2005年“05版标准”发布施行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科技期刊数字化、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众多国内的科技期刊编辑在执行“05版标准”的过程中陆续不断地提出了许多困惑和建议[3-7],其中特别涉及与国际同行业标准相比较,与数字化进程相适应这两个问题时,突现出“05版标准”在许多细节上逐渐无法满足科技期刊日益增加的全球化、数字化需要。令人高兴的是,“05版标准”的这些缺憾已经引起了标准制定者的重视,并在“新标准”中体现出来,比如:“在著录项目的设置方面,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电子资源存取路径的发展需要,本标准新增了‘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以便读者快捷、准确地获取电子资源。”;“在参考文献著录用文字方面,在‘6.1’中新增了‘必要时,可采用双语著录’……”;“各类信息资源增补了一些示例,重点增补了电子图书、电子学位论文、电子期刊、电子资源的示例尤其是增补了附视频的电子期刊、载有DOI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示例以及韩文、日本、俄文的示例。”[1]。然而,笔者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在尝试执行“新标准”的过程中,却发现在当前科技期刊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下,“新标准”仍然存在一些令人难以把握的地方。为了帮助理清思路,也想为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笔者尝试整理出一些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一部分建议,以资探讨。

1 主要问题

在科技期刊中,高校学报与专业科技类期刊相比有其特殊性,其在于高校学报稿源的学科分布范围较广,又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学报所属高校的各专业学科。高校各专业的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反映在稿源上,即表现出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来稿的学术水平有所差异。而这一差异在来稿的参考文献著录上也同样体现得非常明显。优势学科稿源所引的参考文献大多是国内外优秀期刊的文章,有许多直接引自优先出版(preprint)或专业OA网络数据库的最新文献。其格式和规范趋于国际化、数字化。但其与国内标准规定却有所矛盾或缺乏对应的规范。而一般学科的部分稿源参考文献相对陈旧,且涉及电子文献资源或其他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时,按照标准著录显得非常混乱缺乏科学性。正因高校学报有着学科的综合性,使高校学报编辑在实践中能更全面地发现“新标准”的不足和困惑,笔者试将之在下文中分别列出。

1.1欧美著者姓名格式

“新标准”著录细则8.11中规定:“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欧美著者的名可用缩写字母,缩写名后省略缩写点。欧美著者的中译名只著录其姓;同姓不同名的欧美著者,其中译名不仅要著录其姓,还需著录其名的首字母。依据GB/T 28039—2011有关规定,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人名,姓全大写,其名可缩写,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1]其中并没规定欧美著者姓的字母需要全大写,但在下面的示例中,欧美著者都采用了姓前名后,名缩写,且姓字母全部大写的格式。如:8.12中的示例4“FORDHAM E W,ALI A,TURNAR D A,et al.原题:Evenst W.Fordham,Amiad Ali,David A.Turnar,John R.Charters.”,可见标准要求采用这种著录格式,这与“05版标准”的规定并没有变化,以往期刊编辑们也一直按标准采用这种格式。

然而在以往的实践中,关于欧美著者(包括中国著者的汉语拼音)姓名著录笔者一直有个困惑无法解决,即姓字母全部大写这一规定与国际主流科技期刊的通用格式格格不入,几乎每一条参考文献的欧美著者姓的字母都要按标准逐字修改为大写,给编辑和作者都增添了许多无谓的工作量,而且修改后往往反而降低了文献的查引准确率。笔者为此查阅了很多国外期刊,发现其著者姓名的著录格式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名前姓后,姓首字母大写,名缩写大写,一般后加缩写点,例如:

①J.Itatani et al.,Nature(London)432,867(2004).

②M.Bianchi and A.Sagnotti,Phys.Lett.247B(1990)517; Nucl.Phys.B361(1991)519.

③J.Fuchs and C.Schweigert,hep-th/9712257.

这一格式一般为数学、物理等数理类别的科技期刊所采用。其遵循传统欧美著者名前姓后的习惯写法,采取与正文原著者姓名著录格式相一致的形式。另外有些网络优先出版的数据库大多对作者提交的论文不做格式上的修改,所以也会保留名前姓后的形式。

(2)姓前名后,姓首字母大写,名缩写大写,例如:

①Robatzek S,Somssich IE.Targets of AtWRKY6 regulation during plant senescence and pathogen defense.Genes Dev.2002;16:1139-49.

②Elliott AM,Radecki J,Moghis B,Li X,Kammesheidt A.Rapid detection of the ACMG/ACOG-recommended 23 CFTR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 using ion torrent semiconductor sequencing.J Biomol Tech.2012;23:24-30.

③Jiang S,Ju Q C,Li F C.Incompressible limit of the compressible magnetohydrodynamic equations with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J].Comm Math Phys,2010,297:371-400.

这一格式一般多见于生物化学类期刊,也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参考文献著者姓名著录格式,其中名的缩写后可加、也可不加缩写点。不加缩写点的,复名之间一般不再加空格。同时,这一类期刊的正文署名著者姓名以及文中注引的作者姓名一般也采用了这一格式,使得这一类刊物的相互间引用非常方便。

(3)全名著录,名前姓后。

虽然在主流期刊已不多见,但这一类姓名著录格式在数量上仍有一席之地,多见于小众期刊以及很多专著与会议论文集,另外,一些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在著录其姓名时有时也会全名著录。对于这一类文献,编辑甚或作者都经常容易混淆主要责任者姓名结构,特别是一些拉丁语系的姓名含有复姓和复名及前缀[8]。在编辑时,编辑需要仔细查阅主要责任者的国别,弄清其姓名书写习惯、姓名结构,才能避免在二次性文献著录时不出现错误,进而引起索引时的混乱。如不能查辨的,笔者建议仍应保留全名著录,以避免因错误著录引起查引困难。

由上述可见,国际通行的著者姓名著录格式中,很少见姓的字母全大写这一作法。笔者认为,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作用,第一是为了读者在数据库中查找提供方便,因此保持与原始文献格式一致才能保证查引的精确性;第二是给各类数据库统计索引提供数据,那么与国际通行的格式保持一致才能提高文献的查全率。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提议:对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欧美著者的姓,还宜采用首字母大写,其后小写的国际通行格式,其他格式可以按照标准规定,采用姓前名后,名缩写加空格的形式,例如:Elliott A M,并且对正文中原作者的署名及文中注引的作者姓名也采用同样格式,包括中国著者的汉语拼音,以做到全刊统一,方便引用和索引。这样做不仅符合“新标准”6.6中规定的“著录西文文献时,大写字母的使用要符合信息资源本身文种的习惯用法”[1]8这一原则,同时也使国内外科技期刊可以无碍对接,又减轻了编辑和作者不必要的负担。

1.2著者的著录数量

在标准8.1.2中规定:“著作方式相同的作者不超过3个时,全部照录。超过3个时,只著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1]9

在实践中发现,规定只著录前 3个著者的姓名,对于那些通信作者靠后的文献则造成信息著录不全,影响文献的引用统计,也给读者、作者查引带来了不便。对于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作者名字的保留数量,国际上不同刊物往往有着不同的标准。观察主流期刊可以发现,大多数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都是采取著者全部著录的规则,例如:“Elliott AM,Radecki J,Moghis B,Li X,Kammesheidt A.Rapid detection of the ACMG/ACOG-recommended 23 CFTR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 using ion torrent semiconductor sequencing.J Biomol Tech.2012;23:24-30.”。部分期刊,特别是一些物理、化学类期刊,当能确定通信作者(有时即第一作者)时,会采用单独著录通信作者加“et al”的格式,“et al”一般为斜体,例如:“Ade P A R et al.(BICEP2 Collaboration).BICEP2 I: Detection of B-mode Polarization at Degree Angular Scales[J].2014,arXiv:1403.3985.”。不能确定的,则仍采用全部作者都著录的格式。这样即保证了文献的主要贡献者和通信者信息完整,也兼顾了美观简洁的原则,使人一目了然,可以说是一种科学准确的著录方式。因此笔者建议“新标准”能采纳或允许采用这一形式,以达到科学性与简洁性兼顾的目的。

1.3关于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无页码的情况

“新标准”8.5中对页码及年卷期号作了规定:“专注或期刊中析出文献的页码或引文页码,应采用阿拉伯数字著录(参加8.82、10.1.3、10.2.4),引自序言或扉页题词的页码,可按实际情况著录。”[1]11,并在8.82中对年卷期号及阅读型、引用型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作了规定:“凡是从期刊中析出的文章,应在刊名之后注明其年、卷、期、页码。阅读型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文章的起讫页或起始页,引文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引用信息所在页。”[1]12,以上是“新标准”对期刊析出文献的页码及年卷期号的全部规定。在其所列的示例中可以看到,“标准”对期刊析出文献的年卷期号并没有要求必须完整列出,而是遵循了如下规则:

(1)一般情况年、卷、期号全部列出,例如:“示例1:2001,1(1):5-6.”。

(2)一年中连续编码的期刊可只标注年、卷号,例如:“示例2:2014,510:356-363.”。

(3)没有卷号或1年只出版1卷的期刊可只标注年、期号,例如:“示例3:2010(6):23.”。

而对文献没有起讫页码的情况,“新标准”中既没有相关规范,也无示例可循。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一些引自优秀国际期刊,特别是数学、物理及部分生化类科技期刊的文献都没有页码,而是采用代码代替传统的页码编码,例如:“D.-J.Liu,X.-Z.Li.Cosmological Perturbations and Noncom mutative Tachyon Inflation[J].Phys.Rev.D,2004,70:123504.”“W.Jo,et al.Evolving morphotropic phase boundary in lead-free(Bi1/2Na1/2)TiO3-BaTiO3piezoceramic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11,109(1):014110.”。这种六位编码的方式最早在美国物理协会(APS)开始采用,其含义为:第1、2位代表本卷期号,第3、4位代表该文所属专业在该刊对应的分类号,第5、6为流水号。不同于传统页码依赖文章排序后才能确定页码的缺点,用代码代替页码的优势在于每篇文章相对独立,能够很好地适应目下网络优先出版的需要。文章一经定稿即可根据编码号来确定其DOI(数字对象唯一标示码)编码,最终排序印刷后也不用再改换DOI编码,因此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优先出版以及进行收录,查引等工作,很快在期刊界流行起来。

有些杂志也会采用一些非六位代码制的代码编号,例如: “Li,J.B.& Chen,G.R.[2013]‘Exact travelling wave solutions and their bifurcationsfor the model of microstructured solids,’Int.J.Bifurcation and Chaos,23(1),1350009.”。这一类文献只要根据文章代码,就能方便而准确地查找到。有些则采用每期单独编号的形式,例如:“JCAP02(2012)003” 即表示:《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sissa》杂志在2012年第2期(2月)发表的第3篇文章,这类编号按照标准格式著录,可著录为:JCAP,2012(2):003.

另外,基于科技论文的时效性,网络优先出版是目前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种出版模式。而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中也包含越来越多来自于诸如:arXiv.com,JHEP等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库的文献。这些数据库大多采用自己的代码来为文献编号,比如arXiv的编号:arXiv:1004.1874 [astro-ph.CO],JHEP的编号:021.hep-th/9812031.这些优先出版的论文在被引用时没有页码,甚至没有卷期号,只有年份和代码可用来著录。

上述的情况近年来已经屡见不鲜,但在“新标准”中仍然找不到对应的著录规范,使编辑和作者在著录此类文献时感到无所适从。笔者参考标准中对卷期号著录的可查性和简洁性原则,以及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格式,建议对有代码无页码的文献采取以其代码代替页码的格式,如:

“D.-J.Liu,X.-Z.Li.Cosmological Perturbations and Noncom mutative Tachyon Inflation[J].Phys.Rev.D,2004,70:123504.”

著录为:

“Liu D J,Li X Z.Cosmological Perturbations and Noncom mutative Tachyon Inflation[J].Phys Rev D,2004,70:123504.”

对优先出版尚未分配卷、期号的文献,采取以代码代替卷、期、页码的格式,必要时列出获取或访问路径(一般为优先出版数据库网站链接)或DOI号以方便读者查阅。如:

“H.Chen,F.-H.Ho,J.M.Nester,et al.Cosmological Dynamics with Propagating Lorentz Connection Modes of Spin Zero[J].JCAP,2009,0910:027.arXiv: 0908.3323 [astro-ph.CO].”

分析其中“0910”代表该文献于2009年9月10日在arXiv.org数据库上优先出版,“027”为全文共27页,“0908.3323”为arXiv的编码,“[astro-ph.CO]”标示学科分类,则建议该文献著录为:

“Chen H,Ho F H,Nester J M,et al.Cosmological Dynamics with Propagating Lorentz Connection Modes of Spin Zero[J/OL].JCAP,2009:arXiv: 0908.3323 [astro-ph.CO].”

根据这一代码,天体物理领域内的研究者就能够准确地在arXiv数据库中搜索并找到这一文献。但考虑到其他不熟悉该领域的其他研究者或二次文献索引者,建议在此后添加arXiv的网址链接:

“Chen H,Ho F H,Nester J M,et al.Cosmological Dynamics with Propagating Lorentz Connection Modes of Spin Zero[J/OL].JCAP,2009: arXiv: 0908.3323 [astro-ph.CO](2012-09-10)[2015-06-28]http://arxiv.org/abs/0908.3323.”

或DOI号码:

“Chen H,Ho F H,Nester J M,et al.Cosmological Dynamics with Propagating Lorentz Connection Modes of Spin Zero[J/OL].JCAP,2009:arXiv: 0908.3323 [astro-ph.CO](2012-09-10)[2015-06-28]doi=10.1.1.249.5071.”

通过这一著录格式,可以保证所有读者都能准确地搜索到对应的文献全文(arXiv为OA数据库)。

笔者认为,上述形式已经可以明确地指向代码制或优先出版类的无起讫页码的参考文献,也与国际通行的著录格式相符,有必要时,也可著录获取或访问路径以方便读者查阅。但是标准中关于 “获取或访问路径对于电子资源必备的规定”,下一节中将提到笔者的不同看法。

1.4获取或访问路径与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的添加

“新标准”针对电子资源,包括专著、期刊、析出文献等的电子资源,新增了必须著录获取或访问路径[1]7-10的要求,如:

示例 1:储大同.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临床表现[J/OL].中华肿瘤杂志,2010,32(10):721-724[2014-06-25].http://vip.calis.edu.cn/asp/Detail.asp.

示例 2:WEINER S.Microarchaeology: beyond visible archaeological record[M/OL].Cambridge,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extbooks,2010: 38[2013-10-14].http://lib.myilibrary.com/Open.aspx?id=253897.

同时规定,“获取或访问路径中不含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时,可依原文如实著录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否则,可省略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如:

示例3:刘乃安.生物质材料热解失重动力学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OL].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17-18[2014-08-29].http://wenku.baidu.com/link?url=GJDJxb4lxBUXnIPmq1Xo EGSIrlH8TMLbidW_LjlYu33tpt707u62rKliypU_FBGUmox7ovPNaVIVBALAMd5yfwuKUUOA GYuB7cuZ-BYEhXa.DOI:10.7666/d.y351065.

从示例 3可以看出,虽然标准规定的这种著录格式非常完整全面,但内容冗长,著录起来非常不便。特别是有的网址链接(如示例3)复杂又缺乏逻辑关联性,著录起来很容易出错,最终导致读者无法正确使用链接查引。而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即使网址链接没有出错,但除了如doi.org、arXiv.org等永久性数据库或如springer、Elsevier等大型出版商的网络平台链接,有些链接的时效性很短,一段时间后链接关联的数据就会被删除或更新。另外,虽然目前各类数据库都在加速OA(Open Access)的进程,但如果链接指向的数据库不是OA数据库,那么未有购买下载权限的读者实际上并不容易获得文献的全文电子资源。

而从读者角度考虑,相比于确定性差的网址链接,DOI标识符具有唯一对应和长久的时效性,并且查询非常方便。只要在DOI的官网http://doi.org中输入DOI标识符,即可查询文献。而在OA数据库平台或优先出版数据库中,只需输入对应的代码(代替页码的编码),也能查到完整的文献。在全球数字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科研工作者对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如臂使指,只要获知论文的题名、作者名或者期刊名,卷期号或代码等,通过“百度学术”(http://www.xueshu.baidu.com)或“学术谷歌”(http://scholar.google.com)一类的学术搜索引擎搜索并找到各类电子资源文献并非难事。因此在有DOI号的情况下,获取或访问路径并不是必需的,而对本身卷期号及代码著录完整的文献,DOI号也同样不是必需的。

再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一下,大多数作者在著录参考文献时都会本着简洁、可查的原则。在文献卷期页码完整的情况下,再著录获取或访问路径或DOI号是多余的事情。如果规定强制要求,则只要不标注电子资源“OL”,也可完成参考文献的著录。只有在一些确实不具备完整卷期号或页码的情况下,为了文献的可查性,才会添加DOI标识码或网址链接等辅助选项。从大多数国内外科技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情况来看,也的确如此,一般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只需著录常规信息,只有在少数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著录网址链接。

综上所述,对于专著、期刊及析出文献的电子资源文献,建议在年卷期及页码(代码)信息完整时,可省去著录获取或访问路径,而按照非电子资源一般的格式著录。例如:

“示例 2:WEINER S.Microarchaeology: beyond visible archaeological record[M/OL].Cambridge,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extbooks,2010: 38[2013-10-14].http://lib.myilibrary.com/Open.aspx?id=253897.”

可直接著录为:

“WEINER S.Microarchaeology: beyond visible archaeological record[M].Cambridge,E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extbooks,2010.”

如有DOI号,也可追加著录DOI号。例如:

“示例 3:刘乃安.生物质材料热解失重动力学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OL].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17-18[2014-08-29].http://wenku.baidu.com/link?url=GJDJxb4lxBUXnIPmq1Xo EGSIrlH8TMLbidW_LjlYu33tpt707u62rKliypU_FBGUmox7ovPNaVIVBALAMd5yfwuKUUOA GYuB7cuZ-BYEhXa.DOI:10.7666/d.y351065.”

可著录为:

“刘乃安.生物质材料热解失重动力学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OL].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DOI:10.7666/d.y351065.”

而在著录诸如优先出版类文献等缺少年卷期及页码信息的文献,可著录发表年、代码及获取或访问路径。如有DOI号,也可以DOI号替代获取或访问路径。例如:

“H.-J.Yo,J.M.Nester.Dynamic Scalar Torsion and an Oscillating Universe[J].Mod.Phys.Lett.,2007,A22:2057-2069.astro-ph/0612738.”

可著录为:

“Yo H J,Nester J M.Dynamic Scalar Torsion and an Oscillating Universe[J/OL].Mod Phys Lett,2007:2057-2069 [2015/06/18]http://arxiv.org/abs/astro-ph/0612738.”

总体而言,基于科学实效性与简洁美观的原则,建议“获取或访问路径”与DOI号码都设为可选性著录项目,让编辑自己把握更好。

2 结 束 语

笔者基于高校科技学报在实践《GB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遇到的责任者姓名、期刊页码、网络链接和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码(DOI)的著录等一部分问题作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近年来政府提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化发展的大方针非常契合目前国内期刊的实际情况,顺应时代的趋势。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多方面确实还落后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科技期刊,国外同行的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和数字化进程是领先的。作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中国科技期刊的编辑既不要妄自菲薄、丧失信心,也不能夜郎自大、闭门造车,而是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面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000年前的西欧文明也远远落后于璀璨光华的阿拉伯文明与东方文明,西欧的学者们正是通过积极地学习阿拉伯语,翻译阿拉伯语著作为己所用,才最终继承和取代了阿拉伯文明,在机遇成熟时成为了世界文明的先行者。“不唯书,不唯上。取人之长,去己之短。尊重科学,讲求实效,敢于创新。”这是中国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张琦,石应江,李哲.略论网络出版环境下参考文献引用与著录的常见问题[J].无线互联科技,2013(9):31-32.

[4]贺伟,伍传平.网络出版环境下参考文献页码著录的若干问题探析[M]//学报编辑论丛 2011.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86-97.

[5]马双双,崔金贵,陈燕新.媒体环境下电子文献著录问题分析与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28-231.

[6]武力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应与国际规范接轨[J].编辑之友,2010(11):80-82.

[7]刘大乾.关于“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浅见[J].标准化规范化,2007,18(5):888-891.

[8]鞠衍清.外文参考文献著者姓名著录中的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5):414-415.

对于引用型参考文献有时需确切著录信息所在页码的情况,则建议作者在文中注引时标示于参考后,以避免混乱。

猜你喜欢
著者页码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and Fatigue Study of Steep Wave Risers Under Irregular Loads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CONTENTS OF 2020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感谢
Consequences of early adverse rearing experience(EARE) on development: insights from non-human primat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