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2015-02-26 15:33周晓薇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英文

周晓薇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加工过程》编辑部,南京210009)

生物类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周晓薇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加工过程》编辑部,南京210009)

随着我国生物学科的不断快速发展,相关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也大量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类科技期刊有限,导致大量优秀的科技论文外流,因此迫切需要创办一批高水平的、新兴的生物类英文刊物,并且实行深入的国际化方面的相关改革,才能提升我国生物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扭转论文逆差。

生物类;科技期刊国际化;期刊网站;在线优先出版;OA

CNKI收录的生物类学术期刊共有90种(英文期刊12种),其中已被SCI收录的则有9种,比例为10%;而12种英文期刊中被SCI收录的就有6种,比例为50%,入选比率远远超过其他中文期刊[1]。正是由于SCI主要收录的期刊语种为英语,中文来源期刊较少,因此容易造成我国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大量外流。有统计数据表明:20年来,就国内主要生物学学科领域而言,论文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的外流率分别为:生物物理学大约为80%~88%,微生物学73.9%,分子生物学41.3%[2]。这些方向上优秀论文的集体外流,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物类科技期刊的有利发展,导致我国高水平生物类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裹足不前。

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为防止高水平科研论文的外流,对我国英文刊物的创办和发展都给予了政策上较强的鼓励与扶持,很多领域内的英文刊物发展势头迅猛,这也为创办生物类英文期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借鉴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创办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英文类生物期刊,不仅可以避免我国科技信息的有效发展,更能够推动我国生物类科技期刊的完善和提高。正如陈良镛、师昌绪先生等所言:“我们绝不反对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国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但更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国际优秀期刊,为我国的科研人员搭建更好的平台,为我国和世界科学发展服务。”[3]

1 创办国内生物类英文期刊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笔者认为国内生物类英文刊物的组建与创办可以从以下4个方式进行开展:

(1)以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和平台,新创办部分高水平的生物类英文期刊;

(2)将部分雷同性较高的中文生物类期刊进行重组和改革,申请变更为新的英文期刊;

(3)收购或者并购一些有影响力的,但经营状况欠佳的国外英文类生物期刊,实行跨国性合作;

(4)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与国外知名的出版集团或期刊社进行合作。例如,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就曾与英国《模型识别与控制》国际期刊编委会合作,出版该编辑部的“专刊”,要求所刊登论文都被美国EI核心区全文收录。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负责组稿、审稿和排版,英方则负责出版发行[4]。

相信通过以上方式创办一定量的国内生物类英文期刊,不但能减少我国高水平生物类论文的继续外流,还可以吸引国外先进的科技论文的来稿,从而扭转我国科研论文在生物科学类方向上的国际论文逆差。

2 国内生物类英文期刊的网络化与国际化建设

目前,我国尚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出版公司及集团,因此新创办的国内生物类英文刊一般都需要与国外知名的大型出版集团、世界主流出版平台及数据库合作,发展多样化的出版形式,如:同步创建网路化和数字化出版模式,充分扩大期刊在国内外的发行渠道与发行范围,才能成功打开并跻身国际市场。

由于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普及应用,使之成为了期刊资源汇集与传播新的有利空间,而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建设亦成为当今期刊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利途径。因此,就如何办好生物类期刊的网站展开如下讨论。

2.1期刊网站的国际化合作与发展

国外著名的出版集团有Springer、Elsevier、Wiley-Blackwell、NPG(Nature Publishing Group)和OUP(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而其中就规模和影响力而论当推Springer和Elsevier这两大出版公司,但以生物类出版见长的则要数NPG。以国内3种著名的生物类SCI期刊为例:Cell Research(CR,《细胞研究》)、Journal of Andrology(AJA,《亚洲男科学杂志》)、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APS,《中国药理学报》)都与NPG建立了长期合作,且都在NPG主页上设置了链接[5],这项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期刊论文的传播效力和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质稿源,特别是自由来稿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CR杂志,与NPG的合作一度被后者誉为是里程碑式的合作,在刚开始的短短2年时间里,CR的网络点击率和期刊目录订阅用户就翻了1倍,RSS订阅则增加了近11倍,网站浏览权限的销售额也增幅接近 3倍,这其中包括全球知名的学府和重要的大型研究机构,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都订阅了电子版CR[6]。

在期刊网站投审稿系统的选择上,则应采用国际上流行通用的,被广大学者熟悉的投审稿系统,如:ScholarOne系统、NPG投稿系统和Elsevier的投稿系统,以方便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远程化办工。

而在网站界面功能的开发与应用上,迅速的链接、跳转、显示和下载速度,鲜明且高雅的国际化网站风格,各项功能操作上的简便和直观,全面的信息涵盖和合理的网站布局都将使期刊网站更有利于吸引全球范围内读者和作者的关注。

2.2期刊网站的在线优先出版与应用

当今世界科研竞争日益白热化,抢占首发权与缩短出版周期已经成为期刊间相互竞争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采用数字出版的创新形式: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不仅有利于减小出版时滞,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同时也还可以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3]。

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在线优先出版发展迅速。有研究发现:目前全球医学科研人员最常用的检索工具PubMed收录的论文篇数最多的前20种权威期刊,都已全部采用了在线优先出版[7]。而世界著名期刊《自然》(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和《科学》(Science)的Express就是在线优先出版栏目,在其官方网站上占据显要位置,并已成为浏览量最大、最受关注的栏目[7]。

在我国现有的生物类期刊中,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期刊CR,就在网络优先发表领域开辟了最快72小时的审稿通道,并将其命名为“快速通道”,旨在为某些领域内科研竞争激烈又想抢先发表研究成果的作者提供优质、快速而便捷的服务。例如,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张毅教授有1篇论文在5月14日投至CR,5月25日即返还作者审稿意见,接收16天即上网,在行业内成功抢占了发表与成果展示的先机。这样的例子还有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赵国屏教授,其优先发表周期仅为1个月[6]。正因为CR提供了如此快速而优质的服务,使得科研工作者开始认可和喜爱这种审稿方式,并且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稿,并主动要求CR为其使用该项服务。

因此,对新创办国内生物类英文刊,在加大宣传和普及在线优秀出版的同时,还亟须在政策、法规、资金和技术等方面重点扶持并运用相关的技术,主动为有需要的读者介绍和提供这项快捷、实用的服务。

2.3期刊网站开放获取(OA)模式的开发与应用

总体上,我国的OA期刊网络平台目前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已有平台的技术含量和数据质量都比较低,缺少OA首发出版平台,缺乏国家层面的大型中和的高技术含量的OA期刊集成出版平台[8]。

而以BioMed Central和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等一系列OA期刊为代表的开放存取办刊模式正在国际范围内快速发展。特别是Plos自2003年创办第一本Plos Biolgoy后,已经有生物医药领域的 7种刊物,其成功的经济运作模式,对于传统的纸质乃至网络出版都是很好的借鉴[9]。大量的实例和数据都有力地证明了OA期刊出版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期刊的阅读量和下载量,促进期刊在国际上的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同时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加快践行我国生物类期刊OA出版模式的步伐,尽快建立我国生物类期刊的OA平台以及生物类期刊的OA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是目前生物类期刊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另外,扩大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让国外的优秀论文投稿我国的期刊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有:①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时效性;②聘请母语为英语的专家对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增强期刊可阅读行;③组建国际营销团队,分阶段制定目标,对刊出的优秀论文进行推广,扩大其国际竞争力等;④组建、发展壮大我国的出版集团,但仍需要国家支持、政策扶持,各方协力,终有一天可以接近并赶上国外的出版集团的出版水平。

改变生物编辑出版的部分模式,创建高品质的外文期刊,可进一步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实现生物期刊走向国际高水平舞台的梦想。

除以上几点外,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一本生物类英文刊的独特定位,树立和打造自己的品牌,走可持续化国际发展战略的路线。对目标读者和作者进行明确的划分和界定,采取期刊定位的“首位”和“避强”手段,制定明确的研究范围和载文标准,方可在国际间的同行业者中占有一席之地。

3 结 束 语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国内生物类期刊,只有不断增加本身的先进学术含量,增加期刊出版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积极参与并建立与国际出版机构和集团的合作,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生物类期刊国际化的进程。

[1]李楠.中国生物类学术期刊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13,25(12):154-158.

[2]吴锋,王建冬.20年来中国大陆科技论文外流态势监测与评析[J].情报杂志,2013,32(3):66-71.

[3]吴伟根,章晓光,周莉花.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43-447.

[4]周红兵,方秀菊,舒畅,等.面向世界的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C]//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执委会.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12-115.

[5]张静.5种国内生命科学类SCI期刊国际化网站建设调研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3(12):16-20.

[6]程磊,张爱兰,李党生.国际化视角——Cell Research办刊经验点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72-675.

[7]丁媛媛,翁洁敏.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在线优先出版状况调查[C]//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执委会.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55-259.

[8]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10-714.

[9]刘雪松,赵景辉,董秀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45-147.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国际化英文
科技期刊的分类
聚焦港口国际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