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楠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环境下的媒体从业者素养
曹亚楠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近年,各大电视台充斥着相同性质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媒体从业人员作为主要传播者,对电视节目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出发,探讨此现象的弊端以及同质化现象下媒体从业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媒介素养;同质化
乔治·格伯纳在美国顶尖的传播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的纪念讲话中说:“我认为,传播活动是最大的叙事过程,它指导着我们彼此的关系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1]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是一种受众广泛的传播活动,电视娱乐节目不仅具有消遣的功能,也具有教育公民,影响社会化进程的功能。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的愈演愈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也使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问题成为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
中国内地的电视娱乐节目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电视媒介普及较晚,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起步较晚。中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先后从博彩益智型到竞技型,而后进入真人秀阶段。
中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归为两类,第一类是海外引进,第二类为跟风。我国综艺节目海外引进成功的首个案例是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栏目《幸运52》,在中国的电视媒介刚刚普及的年代,这一节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关于节目的仿制对象,说法不一,多为仿制英国BBC制作的当红节目《BOBINGO》或者《百万富翁》。在当时的英国,此类节目繁多,可见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也十分普遍。继《幸运52》央视推出《开心辞典》,而后,中国各大卫视开始跟风效仿,上海卫视推出《财富大考场》、江苏卫视打造《夺标800》栏目,虽然各家栏目已进行改造,有着自己的特色,但归其本质,则同属博彩益智型节目。
在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得不提的是真人秀节目。早期的真人秀节目,以竞技表演类为主,引起反响最大的则属《超级女声》。这档节目以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美国偶像》为蓝本制作,主打“草根梦想”,节目形式新颖,受众参与度广,传播效果佳。随后,东方卫视推出《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辽宁卫视《唱响中国》、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皆收视率可观。时至今日,这一节目形式依然为多家卫视借鉴,《中国好声音》《舞动奇迹》《中国梦想秀》持续热播。
而后,电视节目从把着眼点放在受众参与度身上,转而利用受众的猎奇和窥伺等心理,把焦点对准明星。湖南卫视购买韩国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版权,打造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普遍为竞技、相亲类为主时,一炮而红。之后,“爸爸”类节目层出不穷:《人生第一次》《爸爸回来了》。同时,电视节目引进版权也成为跟风,浙江卫视购买韩国当红节目《Running Man》,打造《奔跑吧,兄弟》,江苏卫视则打造了中国版《我们结婚了》。中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成了韩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翻版。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达到高峰,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同质化现象的高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本身因受众群广泛,一直是收视率高,备受欢迎的节目。广告商热衷的,无外乎是新的一种电视节目问世,以其新颖度和独特性首先抓住了受众的眼球。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是媒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可避免。信息社会,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在受到观众和市场的检验后,也同样得到同行的关注,但这种现象也是有利有弊的。
(一)优势
从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而言,电视节目同质化可以使其免去前期市场分析的成本和前景的担忧。成功的电视节目已经经过市场的检验,风险低、收益快,便于快速投入到同类节目市场当中,是一种快速提高收视率和品牌影响力的途径。
对于观众而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受众可以择优选择自己最中意的节目。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环境开放,受众参与度提高,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全方面的了解电视节目,甚至可以全程参与进去。同质化的电视节目在类型和制作流程等方面类似,但都细分了自己的功能,也有自己的主打特色。例如,近两年热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前者定位为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后者的定位则是明星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二者因其不同定位,吸引了不同观众群。
数字媒体时代,观众可以选择的并不一定是本国节目,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海外引进版权节目,也相比原版增加了特色板块,如对爸爸感悟的单独采访录制板块,同时节目更加突出教育性,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观众的喜好决定电视节目的寿命,而媒体工作人员为了延长电视节目的寿命,保持在同类节目中的竞争力,会不断地完善节目,这对电视节目产品的发展大有助益。一定程度上来说,同质化和模仿是创新的基础。电视节目类型随着市场演变和发展而迭代更新,当同类节目市场达到饱和状态,制作商将会开辟新的领域,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将会推动这一过程的发展。
(二)劣势
(1)观众审美疲劳。观众在一档新的电视节目播放时兴趣较高,而有两三档同类型节目出现时,会选择对比,而长时期、大量的同质化节目的出现势必会让观众失去兴趣,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以我国的相亲类节目为例,收视率最高的则属《非诚勿扰》,一时间,多家卫视都纷纷打造了自家的相亲节目,多数节目卖点单一、流程雷同,甚至宣传炒作方式都相似。相亲类节目的热潮很快散去。
(2)导致资源浪费。电视媒体工作流程繁琐复杂,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大,是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而当一档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制作出来,得不到市场响应,或寿命较短,而无法得到收益,从而造成制作商亏损,资源弃置。节目同质化所带来的不良印象是节目的制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3)传播社会功能弱化。电视媒介不仅需要注重经济效益也需要注重社会效益,电视节目制作者为了获得更快更大化的利益,选择模仿已有的成功案例,缺乏创新,机械的复制,而不考虑观众的需求,电视媒介所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越来少、越单一化,电视媒介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也就越弱。同类节目甚至为了竞争力,制造噱头,不顾真实性与社会影响,丧失电视媒介最本质的社会功能。
随着媒介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剧,传播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逐渐发生变化。媒介是受众感知世界、解读世界的重要途径,编辑策划导演制片人作为主要媒介从业人员,其素养直接关系到媒介产品的质量和品位,也决定着中国媒体发展的方向。
(一)基本素养
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生在1933年提出:“媒介素养的缺乏,导致媒体从业人员将自己的报道对象利益衡量标准化,哪种报道方式、什么报道内容、报道对象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就是媒体所要采取的方式。”[2]时至今日,这一概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也是媒介素养缺乏的表现,媒体从业人员应当不断改正、提高自己。
(1)创新能力。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是把双刃剑,当其发展过度的时候,势必会对电视节目市场产生影响,这一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无论是近年来海外引进热还是电视台跟风制作,媒体从业人员都把目光放在“成功模式”上,而忽视了自身的创造性。电视媒体行业是一个鲜活的行业,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媒体从业人员就是血液的输送者。近年,我国也有独具特色的电视节目产生,如《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传统饮食为着眼点,独特细腻的表现手法,干净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成为吸引大批国内外观众的创新点,在国内电视纷纷以选秀、竞技为主时,《舌尖上的中国》异军突起。“平均收视率有0.5%,高于同时段的电视剧,最高一集的第4集达到了0.55%的收视率。”[3]《舌尖上的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与其处处创新不可分割,电视综艺节目保持长青,媒体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支撑。
(2)完备的文化体系。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只是形式的创新,“内容为王”的电视媒体产业,想要长期吸引受众,靠的还是扎实的内容。作为内容的提供者,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方位全面立体的文化素养。电视节目的开发,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的市场调查、分析能力以及专业敏感性。节目的设计制作则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经验来支撑,类似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当中出现错字错音现象的行为较为不妥。一档节目的成功运作,也需要历史、地方人情风俗、法律的运用,媒体的快节奏发展导致快餐式文化盛行,媒体从业人员需要稳打文化基础。在全媒体环境下,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敏锐的解读信息能力,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思维和理念。
(二)媒介伦理
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在《文明的代价》一书中提到,“要建立一个有心有感的社会,而建立‘有心有感’的关键就在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这其中首要的应该是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
(1)职业道德。媒体从业人员在从事媒体工作时,需要遵守基本的底线。媒体从业人员在传播过程当中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负责信息的过滤和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已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随着数字化环境的演进,消息的传播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复杂。部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为了收视率而刻意将节目内容低俗化去吸引观众眼球,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失去了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我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海外引进的道路上,也经历了许多风波,最突出的是版权问题,多家电视台因版权问题,涉嫌抄袭而陷入法律纠纷。早年热播的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也曾陷入此困境。媒体从业人员在此当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违反工作原则,不触犯法律。
(2)文化传承使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从业人员在传统的认知当中,不同于新闻纪实类节目从业人员,主要以制作消遣娱乐类节目,不具备像文化传播这样重的历史使命。实则不然,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受众群体多为年轻一代,也因自身的轻松愉悦的氛围更容易进行国际推广,所以节目当中所传播的内容至关重要。中国内地具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推出中华礼仪之美系列节目,旨在向青少年一代宣扬中华传统礼仪,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购进韩国版权的《奔跑吧,兄弟》,也在节目设置当中,宣扬中国历史、传统服饰等,而达到了文化反输出的效果。媒体从业人员首先要树立传承传播文化的使命,才能贯穿到节目制作当中。
信息化社会,媒介融合现象愈演愈烈。电视媒介依然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电视媒介是一个国家媒介发展的中坚力量,也代表了一个国家媒介发展的水平。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不可忽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不可回避。媒体从业人员亟须提高媒介素养,从而改变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改善传播环境,形成积极的传播效果,使媒体从业人员成为真正的传播者。
[1] 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等.媒介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袁婕.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DB/OL]. http://www. neweyeshot.cn/archives/11077.
[3] 中国网.以食为媒,知己存海内[DB/OL]. http://www. china.com.cn/opinion/node_7155123.htm.
[4] 徐火军.中国娱乐节目创新浅议[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115-118.
[5] 杨斌.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1):23-24.
[6] 毕晛.从韩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南传播,2014(3):87-88.
[7] 陈友胜.视节目形态融合趋势下的主持人文化素养[J]. Contemporary TV,2013(12):87-88.
[8] 柯冬英.电视综艺节目“克隆现象”的法律辨析[J].当代传播,2007(04):59-67.
[9] 萧妍.《爸爸去哪儿》海外引进之路[J].法人,2013(12):82-84.
[10] 陶莹.谁创造了我们的新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J].金田,总第295期.
[11] 金强,马婷.从传播效果弃置看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J].
[12] 彭沩.论当前国内电视节目中的同质化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2.
G222.3
A
1674-8883(2015)20-0054-02
曹亚楠(1989—),女,河南人,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