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铭(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评价标准
——以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郭金铭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
摘 要:作为最能体现电视媒介传播优势的报道手段,现场直播在电视新闻报道领域所获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本文以第十八届(2014年)重庆新闻奖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类获奖作品为例,分析、归纳当今时代现场直播的评价标准,以期对业界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时效性;画面语言;社会责任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指的是与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步采集现场信号并播出,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于一体的新闻作品。在电视传播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现场直播已经成为电视媒体的日常报道手段。因此,在新闻奖项的评选过程中,电视现场直播类的竞争也呈现白热化状态。2015年,经过评委对上一年度参评作品的认真评定,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类奖项共产生4件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1件《乌江洪峰过境》;二等奖1件《东水门大桥通车首日》;三等奖2件《今年中秋月亮为八年来最大》和《天降钢筋插入老太脑袋》。这些作品代表了重庆电视媒体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
现场直播的意义和魅力在于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同步报道,因此,其时效性就必然成为评判直播优劣的重要准绳。纵观所有获奖作品,它们无一例外具备较强的时效性。
2014年7月16日,受到乌江上游贵州段持续降雨影响,乌江全线水位迅速上涨,尤其是处于乌江下游的重庆部分区县,水位上涨尤为明显。在新闻发生当天,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就马上确定报道方案并迅速出动,在乌江所流经的三个区县分别设立直播点,进行题为《乌江洪峰过境》的现场直播,第一时间向乌江沿线观众报道水情,为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起到了作用。这一作品还通过了中国新闻奖的初评,来自国内的数十位专家观看之后给出这样的评价:“对突发暴雨导致的洪峰过境这一关切民生的重要事件,反应快速,决策果断。直播多路多点,报道全面充分,有力地服务于民生。记者深入现场,临危不乱,显示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心。前后方调度恰当,现场细节与大屏图示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一方面,时效性是现场直播的前提;另一方面,现场直播确保了新闻的时效性。由此可见,时效性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评价标准的首要内容。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电视媒体已经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画面语言表达方式,并与观众的收视习惯相互引领,共同推动电视媒体的发展。然而新闻现场直播却囿于难以对画面进行精加工的现实,画面相对粗糙。因此,如何使其画面语言在精准报道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呈现出更符合电视传播的特性,就需要更多的努力。纵观此次获奖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直播中的画面语言表达已经显露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2014年9月8日是中秋节,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天天630》栏目进行了题为《今年中秋月亮为八年来最大》的现场直播。在重庆南滨路上,通过直播信号将中秋月展现得美不胜收。直播团队没有使用普通摄像镜头来拍摄月亮,而是运用75倍镜头,将一轮明月的高清特写铺满了画面,月球表面清晰可见,与肉眼直接看到的月亮大不相同,令人过目难忘。
2014年3月31日,重庆东水门大桥通车。在对当晚首个交通晚高峰的直播《东水门大桥通车首日》中,现场记者除了报道交通实况之外,还展现了大桥天黑后点亮灯饰的过程。当然天黑的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演播室采取了在屏幕右下方开辟小视窗的方式,持续展现新闻现场的视频信号,在不影响其他新闻播出的同时,也保证了重点新闻的持续关注。
获奖作品已经表明,只有那些能抓住时代脉搏、紧跟并引领电视发展潮流的新闻节目,才能脱颖而出。
新闻不仅要有“5W”要素,也要有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同样如此,而且在直播过程中,对记者的要求更高。
2014年6月28日,重庆市某住宅楼掉落一根钢筋,插入了楼下一位老人的头部。在获得新闻线索后,记者迅速赶赴现场,进行了题为《天降钢筋插入老太脑袋》的现场直播。高空坠物伤人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然而在这一场直播中,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让观众进一步意识到高空坠物的危害,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作品《今年中秋月亮为八年来最大》中,记者在报道月色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亲情的解读上。其中一家三口在采访中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同时通过教孩子背唐诗《静夜思》,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通过直播,采访对象的泪光与笑容交织出超越了月色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优秀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应该具有时效性强、画面表现方式丰富、具有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等特点。只有达到了这几条标准,才能进一步让电视媒体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长久保持主流媒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