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双辽市委组织部
建设村级便民服务站,是省委组织部整体推进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推行“社区化”村级党建工作模式,打通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农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双辽市委对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高度重视,按照省和四平市委组织部的要求,超前谋划,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全市190个村中选取有代表性的10个村先行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目前,村级便民服务站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哪里有群众呼声,哪里就有党组织回声;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有党组织服务”的目标。
市委重视,专题部署。四平市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后,双辽市委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2015年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任务,把建设村级便民服务站列为2015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在2014年12月31日召开的乡镇(街)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上,再次对建设村级便民服务站工作进行部署,明确要求各乡镇(街)党委要克服困难,村级便民服务站试点村建设计划在今年3月底完成,6月底前实现全覆盖,并分别与各乡镇(街)党委书记签订了责任书。
成立组织,落实责任。为扎实推进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双辽市委及时成立了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组织部,负责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的组织协调及指导调度工作。各乡镇(街)也都成立了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组织委员是直接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具体负责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工作。
宣传发动,营造氛围。为了让群众了解、掌握村级便民服务站的建设情况和服务职能,尽快满足群众的办事需求,市委组织部统一印制了《便民服务站服务告知单》,在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前期就发放到群众家中,让老百姓早知道、早熟悉村级便民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使他们能够尽早到村级便民服务站办事,尽快实现少走冤枉路、少跑冤枉腿、少花冤枉钱。同时各乡镇、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对村部内部环境进行清理改造,搭建村级“六个中心”框架,形成了市、乡、村集中精力抓村级服务站建设的良好态势。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了进一步转变村级党组织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实现村部由“衙门管理式”向“便民服务式”功能的转变,真正做到便民、快捷、高效,从2015年1月6日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亲自带队,组建工作组,到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试点的6个乡镇(街)、10个村进行调研,分别与乡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站办所负责人、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就便民服务站的服务职能、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作用发挥以及建设建议、存在问题等方面征求意见。为进一步了解掌握村级便民服务站的布局和服务情况,由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带领具体工作人员和试点村党组织书记代表,到梅河口市李炉乡永强村、李炉村等4个典型村进行观摩,从村级便民服务站的模式、布局、服务职能等方面进行学习,受到了很大启发。
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在广泛调研座谈和观摩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双辽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现状,科学制定了《中共双辽市委关于在村屯建立便民服务站点的意见》,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既体现双辽村级特色,又突出为民服务主题。明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公场所,结合实际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六个中心”,即党群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医疗计生中心、文娱活动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纠纷调解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大厅一般达到40平方米以上,进行敞开式、开放式办公;按照“十个一”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即一个服务平台、一块服务标牌、一本服务台账、一部服务电话、一套办公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桌椅和档案柜等)、一个服务公示栏、一名带班工作人员、一本便民服务流程手册、一张便民服务卡和一块服务展示板(包括组织机构、服务内容、服务制度)。
因村制宜,分类建设。在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前期,首先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摸底,全市190个村办公条件达到400平方米以上的22个村,占11.6%;达到200平方米以上400平方米以下的108个村,占56.8%;在200平方米以下且建筑结构单一的60个村,占31.6%。针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不均衡的实际,按照“干部办公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的要求,本着便民、利民、高效、节约的原则,结合各村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办公场所条件进行改造升级,不搞“一刀切”,不搞“花架子”,注重便民服务的实效性,真正发挥作用,让群众得实惠。
三级统筹,整合资金。为确保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市委在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试点的10个村,由市财政统一出资进行内部改造、装修,统一安装了监控系统,统一购置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办公用品,统一对服务站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制度等基础情况进行规范完善,确保了3月底前试点村全部投入使用。对于其他180个村,市委按照市财政补贴一部分、乡镇支持一部分、村里自筹一部分的办法,整合资金,解决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的资金问题,确保6月底前全市190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全部投入使用。
规范内容,细化流程。围绕群众所盼、所需、所想搞好服务,是村级便民服务站的最终目标。为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应进必进、能进必进”和“有求必应、按需服务”的原则,对涉及农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服务事项进行梳理规范,合理设置了村民事务办理、政策法规咨询、民事纠纷调解、劳务信息发布、生产生活救助和党员服务管理6大类、44项服务内容,并对每项服务内容的操作程序进行细化,统一编制了《村级便民服务站办事流程手册》和《村级便民服务站“一卡通”》,便于群众了解掌握服务站的服务事项和办事程序,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在服务站办事省时、省力、省心。
转变观念,创新方式。为切实做到“群众办事动嘴,干部服务跑腿”,加强对村干部进行教育培训,转变服务观念,掌握服务内容,并结合村级工作实际,提出了“四办”的村级便民服务站服务方式:一是即办。对能够一次性办结的村民事务,现场立即办理。二是代办。由村民提供所需手续资料,村干部负责为群众代为办理。三是领办。对不能由村干部代办、需要群众亲自到乡镇办理的事项,由村干部陪同群众到乡镇办理事务。四是约办。由村干部联系乡镇站所在约定时间入村集中为群众办理事务。同时还通过设立屯便民服务点,开展流动式服务,要求村、屯干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深入到村民家中和田间地头,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反映的服务需求,并针对群众所需提供“订单式”服务,努力使群众办事“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
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为加强对村级便民服务站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和责任追究等服务制度,制定下发了《村级便民服务站管理办法》和村干部坐班制度,明确村党组织书记是服务站站长,选取3名村干部为专职服务人员,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要求,轮流坐班为群众办事提供日常服务。同时建立并落实督查制度,切实加强对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和日常运行情况的督导检查,市委组织部不定期调度和了解各乡镇(街)村级便民服务站运行情况,对服务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进行通报批评,对问题严重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延伸服务功能。在确保公开服务、规范服务的前提下,探索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办件回访、特殊人群陪同办等特色服务。切实抓好受理、承办和回复3个环节,明确服务项目、操作规程、服务时限、相关依据、所需资料等内容,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拓展服务范围。着眼于服务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需求,推动便民服务从日常生活领域向生产、流通等领域延伸。重点拓展信息技术传递、网上便民缴费和农产品网上交易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村级电子商务体系,努力为本地产品找出路、找市场,实现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形成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市直部门可以由乡镇(街)办理的事项,将权限下放给乡镇(街),乡镇(街)站所可以由村里办理的事项,下放到村里办理,逐步形成“市政务服务大厅—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站—屯便民服务点”四级服务群众网络体系。同时,加快推进市、乡、村三级电子政务服务信息共享及网络对接,努力实现“互联互通、规范统一、上下联动”的网上服务格局。
从群众“办一个证、盖一个章、签一个字”等简单小事,到“申请救助、补贴发放、医保农保、信息咨询”等麻烦事,服务站工作人员坚持免费代办,改变了过去群众到乡镇、市里相关部门办事“不是找不到门,就是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更让群众对村级组织有了信任、有了依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