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丢失的“自我”
——浅析前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2015-02-26 09:48王艳丹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4期
关键词:鲁道夫眼泪现代性

王艳丹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找寻丢失的“自我”
——浅析前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王艳丹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提起前苏联电影,让人不得不想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电影公映后,在前苏联引起了巨大轰动,是第二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苏联电影,并且得到东西方国家的认可,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影片涉及了人们始终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爱情、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等。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剖析个体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自我认同的迷茫与坚定,透过影片主人公努力找寻自我的过程,得出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幸福人生的真谛。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代性;反思性;自我认同

1 纯真“自我”的丢失

影片讲述是女主角卡捷琳娜和她的两个闺蜜玛丽娅和柳德米拉的在都市生活的故事。虽然时代不同,但她们三个人也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三种类型的年轻女孩儿和三种不同的价值观念。

三个年轻女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爱情观,也因此选择了三种不同生活道路。“自我”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包含有“自我形象”“自我人格”“身份”等多重含义。影片一开始就以女主角卡捷琳娜的追求讲起。她来到莫斯科高考,不幸以2分之差落榜。在前苏联社会里,不进大学门槛是难得有好前程的。在当下中国亦是如此,学历成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一位来自农村的质朴女孩卡捷琳娜,在大都市的氛围中,忽然发现这个“自我”与之毫不相称, 她向往现代社会,希望在其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位,她试图摆脱那个令人自卑的“自我”。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是卡捷琳娜的叔叔要远行,于是叔叔邀请捷琳娜去帮他看家,柳德米拉也跟去了,当然她的目的不单纯。她说服了卡捷琳娜,两人假扮成教授的女儿,在叔叔家举行了一次聚会,成功招待了那些社会名流。最后,柳德米拉成功套牢了一个著名运动员。而卡捷琳娜迷则恋上了一个电视台的摄影师鲁道夫,与鲁道夫交往时,她单纯无知,只有对爱的美好憧憬,没有对社会的理性认识,没有生活的历练。工作多年的鲁道夫在她面前具有话语上的优势,他们根本不在同一个认知层次,对话上的错位让鲁道夫以居高临下之势轻易捕获了卡捷琳娜。或者说此时的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她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对电视台摄像——这一新生职业的向往和崇拜。卡捷琳娜有意无意地利用虚假身份——教授的女儿(“虚自我”)来代替自己的“自我”。于是,想摆脱“自我”的卡捷琳娜一时迷茫丢失了贞操。“体面的”社会关系,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让她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使她真正的自我发生了异化。

戏剧性的是,卡捷琳娜作为工厂里面的优秀员工被电视台采访,当发现摄影师正是鲁道夫时慌乱中忙着躲藏来,最后还是被鲁道夫发现卡捷琳娜的真实身份。身份被无奈的揭穿后,卡捷琳娜独自窝在漆黑的宿舍里暗伤。随后出现了卡捷琳娜在影片中的第一次哭泣:在公园里,周围有聚在一起玩牌的老头,有来来往往的人,她怀着3个多月的身孕和情人见面,为的是求他帮忙介绍一个合适的医生。可是男人根本就不想承担责任,暴露了他势利的真面目,无情地抛弃了卡捷琳娜,借口就是不该欺骗他。卡捷琳娜孤单的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待她的是未知的命运。卡捷琳娜在泪水中认清了这个男人的本质和生活的艰辛。

2 找寻丢失的“自我”

寻找、创造或保持“自我”的过程,都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主观过程,而是在社会中与一定的他人结合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参与一定社会活动的过程。卡捷琳娜拒绝鲁道夫之母金钱的羞辱,刻画了她自强、独立、坚韧的内在心理,她要重塑“自我”。她积极参加业余学习和努力工作,16年过去了,卡捷琳娜不仅获得了高等教育学历,还成为一名化工专家,并作为厂长管理着拥有3 000人的化纤联合厂,但在情感上她仍单身,和16岁大的女儿相守。但缘分来了势不可挡,在电车上,男主角果戈出现了,虽然果戈给卡捷琳娜的第一印象不好,但却像命中注定一样渐入佳境。当女儿问她,果戈把她看成什么人时,卡捷琳娜说的“把我看作一个女人”,意味隽永。在爱情面前,职位高低、金钱权势都无足轻重。果戈爱她因为她是称心如意的“女人”,而鲁道夫却首先不是把她看成“女人”,而是看中她作为“教授女儿”“厂长”的身份。卡捷琳娜说的这句话如此朴实,但却一语道破了两种恋爱观和幸福观的根本对立。

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卡捷琳娜又经历了3次哭泣。第一次哭泣的场景比较简短,深夜,在晾满了小孩子尿布的房间里困倦的坚持看了一会书,她利落的戴着黄色的头巾,但却止不住的瞌睡连连。在睡前必须做的事情是调好闹钟,已经是凌晨2点了,闹钟却是调的5点半,只有3个半小时的睡眠。关灯,突然又打开,把闹钟提前到5点。有多少事情等待着她呀,疲倦而又孤单的姑娘。重新关了灯,孤零零的饮泣。第二次的哭多么无可奈何。中年情人趁着妻子不在,请卡捷琳娜到自己家听音乐聊天,突然想起了门铃的声音,情人的妻子回家了,男人慌乱起来,卡捷琳娜反而冷静的给他出主意。但这种尴尬总挥之不去。回到家,女儿长大有自己的生活了,寂寞的夜晚对着镜子难免生出韶华已逝的哀伤,沙发床上战栗的背影,是黯然的啜泣。第三次是百回辗转的哀伤,果戈消失了8天,那个认识了44小时后就决定要与他相伴一生的男人,心结难启。卡捷琳娜蜷在沙发上,好友和女儿对她的哭泣束手无策。当影片临将尾声时,女主角含着泪光凝视着前方,在心灵的记忆中搜索,反复强调一句最简单的话:“我找了你好久”。卡捷琳娜的这句话,并不是代指这次具体的寻找过程。而是一种超越具体人和物的内涵,是一种人生依附于其上的意义。卡捷琳娜在找寻她那丢失的“自我”。

每个人都要生活,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每个人都是在经历了生活的风雨之后,才能认清自己,才能真正成熟。人们希冀建立一种宽容、和谐的反思性社会秩序,从而使得每个人的自我认同能够真正成为社会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影片就是讲述生活本身,讲述人的成长,朴实平凡,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甚至连镜头的交接都显得有些缓慢。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生活就是平淡的,舒缓的,一点一点地向前,几十年就这样慢慢走过。时光流走,斗转星移,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变化着,唯一不变的是对生活的信仰和追求。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往往迷失“自我”,城市生活中充斥着物欲横流、尔虞我诈,但生活不相信软弱的眼泪,只有凭借自己心中坚定的“自我”和信念,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获得幸福人生。

[1]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纪红.《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启示[J].时代文学,2010(8).

[3]邱正泉.人生追求什么?——评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J].电影评介,1985(1).

[4]戚鸿才.追求幸福者的面面观——谈电影剧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J].苏联文学,1982(6).

[5]顾晓鸣.现代人寻找他那丢失的“草帽——对《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认证》等电影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1985(2).

[6]孟范惠.论现代性的反思性及自我认同[J].知识经济,2012(14).

[7]唐复柱.吉登斯现代性思想探析[J].高教论坛,2006(3).

猜你喜欢
鲁道夫眼泪现代性
Tears in the Ocean大海里的眼泪
Thermal apoptosis analysis considering injection behavior optimization and mass diffusion during magnetic hyperthermia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眼泪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