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运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广播电视台)
“接天线”“接地气”是办好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关键
吕 运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广播电视台)
“接天线”:即编采人员需要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接地气”就是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走、转、改。
“接天线”;“接地气”;电视;民生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是指运用电视画面、语言、同期声采访、字幕等表现手段,反映民生新闻的栏目。
“接天线”,即编采人员需要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是:新闻宣传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真实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新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新闻人的“总开关”。办电视时政新闻栏目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指导,办民生新闻类栏目同样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指导。这不是务虚的应景,而是必须坚守的原则,抓住了这一点,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才有灵魂。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实践,我们可以清醒认识到:我们所担负的职责,所从事工作的目的、价值、意义,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及时分析、研判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用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和坚定的态度,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大的方面讲,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走错路、弯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从具体工作来说,在处理各种报道题材时,能够自觉做到把具体事件置于时代大背景、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大格局、大坐标中来衡量,避免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报道肤浅片面等问题。
“接天线”就是要自觉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秉承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与为人民服务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业。牢固树立这样的理念,才能在遇到群众诉求时,不缺位、不失语,不装聋作哑、敷衍了事、推诿扯皮。“接天线”就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这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表现,还是新闻工作岗位和职责的要求所在,更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而确保通过我们的平台传播的信息真实无误至关重要。首先,记者要把好第一道关,文责自负,对信息的来源、新闻各要素核对无误;编辑、制片人要以审视的态度,论证事实真伪;主管领导要站在宏观角度,把事件置于大背景中来衡量信息真实性,当好“把关人”。
办好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从微观上讲,语言文字、画面、同期声、字幕等要素要精益求精,体现专业性;从中观上讲,采编播各环节要体现地域性、体现特色,体现民本价值取向;从宏观上讲,就是在上“接天线”的同时下“接地气”,把栏目真正办成百姓心中的品牌。
“接地气”就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走、转、改。新闻大家范长江说过:“离基层越近与真理越近”。
“接地气”第一要走基层。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情入,带着感情和责任走进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汲取营养;发现、挖掘植根于人民群众中的鲜活的小人物事迹,宣扬他们为生计、生活、生产不断拼搏奋斗的励志故事,通过树立的一面面旗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第二,“接地气”就是要转作风。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其作风折射党风、传递政风、影响民风。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克服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潜下心,研究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事物,当好社会这艘航船的瞭望哨兵,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坚持常态化的转作风,倾听群众的心声,感悟他们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通过我们的采访报道,多做释疑解惑、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中起到稳压器作用。
第三,“接地气”就是要改文风。改文风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时代要求,更是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发展的现实所需。通过改文风,旗帜鲜明地体现政治立场,传递正能量,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在具体实践中,把“软”新闻做“硬”,即把单体的民生新闻放在大背景中来考量,拉长报道链条,把“软”新闻做得有深度、有厚度、有宽度、有高度。把“硬”新闻做“软”。
学习、实践,实践、学习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话题。特别是从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编采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天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提升素质,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才有魂;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走转改,“接地气”,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百姓心中的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