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涌泉,吴 晶,马明明,张秀青,宋佩佩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2.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运城 044000)
历史上的反心理主义浪潮及当前“心理主义”回归
霍涌泉1,吴晶2*,马明明1,张秀青1,宋佩佩1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2.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运城 044000)
摘要:反心理主义是现代哲学和逻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心理主义试图将哲学和逻辑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而反心理主义则从哲学与逻辑领域否定心理因素的合法性。二者之间的争论从实质上讲是科学观之争,心理主义逐渐从哲学和逻辑学中被贬斥,反心理主义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胜利。这不仅造成了科学认识论领域的断裂,而且给心理学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现代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当前认知科学的兴盛,心理主义的价值重新被发现,出现了心理主义回归的取向。
关键词:心理主义;反心理主义;心理学;认知科学
现代心理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也有许多曲折与缺憾。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逐渐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思辨的束缚,成为一门具有实验性质的独立科学,有些学者随之提出了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建立其他学科的心理主义思想,却遭到了反心理主义者的否定和拒绝,导致心理学一度在现代哲学和逻辑学研究中失去了应有的重要位置。然而,当今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兴盛又使心理主义的合理性和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哲学、逻辑学等学科领域出现了复苏与回归的倾向。库克曾指出:“在过去一个世纪的过程中,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一些。特别是失去了早期在这一领域人们对有关心理学问题的期待;失去了一些在这一领域具有最初贡献的一些广泛的观点;或正在失去令人尊敬的领域,这表明心理学需要研究更有意义的人类问题以证明其能力的标志”(Koch,1964)。回顾反心理主义浪潮的经验教训,总结当今认知科学引领下的心理主义回归这一新的发展轨迹,不仅能够重新评估心理问题在各学科中的普遍价值,而且可以为认知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提供理论上的约束和支撑,同时也为当前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1心理主义的产生与反心理主义的兴起
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争论曾是哲学和逻辑学界的一个热点议题,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一争论是现代哲学发展的分水岭(Jacquette,2003)。19世纪末期,心理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迅速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其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一定成就。科学心理学的日益成熟,使其他学科从中获得了重要启示,特别是在哲学领域中,有学者提出需要将心理学作为建立真正严格科学的哲学起点,认为心理学在所有理论科学中占有最高的地位,是一种能够驾驭其他科学并使之从属于自己的科学。概括起来讲,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主要有这样四个分支:一是以穆勒和赫姆霍兹为代表的“生理的心理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门之一是生理状态及其变化在改变或抵消精神过程方面的影响;二是以冯特、铁钦纳为代表的“实验的心理主义”;三是尼采倡导的“非理性的心理主义”;四是孔德、斯宾塞提出“社会的心理主义”,试图避免局限于个体心理的心理主义。这些众多的心理主义又可以划分为强心理主义和弱心理主义这样两种类型。强心理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一切研究都可以被还原为心理学研究。与强心理主义的极端观点相比,弱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规律起源于人的心理活动,但它逐渐与这种心理活动相分离,最终演变成指导人们推理的原则。两类不同的心理主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试图将哲学和逻辑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个体的心理活动当作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基本出发点,从而把心理学当作一切哲学部门分支的认识论基础,进而确立认识知识的有效性问题。
在心理学界,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者,冯特的思想便包含有浓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在其著作《逻辑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象数学和自然科学一样,精神科学也凭借哲学产生,这些科学的真实基础就是心理学”。他将逻辑定义为“认识的原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论述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时,冯特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不同于哲学的独立学科,但是心理学和哲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科学心理学产生前,哲学已在有关人类的感觉、情感、思维和意志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因此心理学不能切断与哲学的联系,心理学需要借鉴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研究。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另一位先驱者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应以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这种心理现象最突出和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其内存的意向性,心理现象总是由意识行为与意识对象同时构成。这说明对心理现象的考察,需要将心理现象指向的对象,即身体经验等考虑在内。在有关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问题上,他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这种经验观点的心理学十分重要因为这种心理学为所有的哲学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或者说心理学是基本的哲学科学,能够提供一种如莱布尼茨所认为的本质的普遍性。”(Brentano,1995)布伦塔诺把心理学等同于哲学,认为心理学是最根本的科学,其它的科学形式如伦理学、逻辑学等都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在布伦塔诺以后的狄尔泰、斯顿夫等均是这种心理主义观点的继承者。另一位心理学家利普斯甚至提出,心理学是一种哲学科学,哲学的科学也就是心理学。因此,心理主义可以说是科学心理学的产物,是实证主义的一种形式,是对绝对理性的驳斥。心理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论的科学观和哲学观。有学者认为,利普斯使哲学心理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沈荣兴,1988)。
哲学和逻辑心理主义曾风靡一时,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各方的强烈反对,反心理主义的哲学思潮应运而生。反心理主义由康德率先提出(Kusch,1998),后经新康德主义及某些相似学派的继续研究而得以传播,最后胡塞尔将反心理主义推向高潮。反心理主义在本质上是对哲学先验论的继续,在他们看来,知识是客观的,逻辑是先验的,逻辑学、数学等学科具有独立于经验的先验形式,它们所追求的不是偶然的法则,而是必然的、客观的知识。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它本身是不确定的,因此它不能作为逻辑学的基础,不能保证逻辑学的可靠性。
在20世纪初期的这场反心理主义的论战之中,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与胡塞尔先后做了重要的论述,成为对心理主义最强有力的批判者。作为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弗雷格对心理主义的反对是坚决而鲜明的。根据弗雷格的观点,逻辑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十分精确和严密的,若把模糊、不精确的心理学视为逻辑学的基础,那将荒谬至极。此外,为了厘清心理学和逻辑学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弗雷格在其代表作《思想》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区分“外在事物”、“思想”和“心理表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心理学这块压在数学和逻辑学成长之树上的“巨石”移开(Frege,1956)。弗雷格鲜明而坚决的反心理主义论调不仅捍卫了逻辑学和哲学的尊严,而且清除了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将反心理主义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胡塞尔是反心理主义的另一个著名的代表。他早期十分认同心理主义的观点,并对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进行过批判。然而,面对弗雷格的批评,他最终放弃了心理主义的观点,并加入了反心理主义阵营。与弗雷格运用纯数理逻辑来批判心理主义的方法不同,胡塞尔侧重于从心理主义的错误结论来反驳心理主义。在他看来,心理主义存在着以下三个可疑的结论:第一,在模糊的理论基础上只能建立起模糊的规则。胡塞尔认为构成逻辑学的核心是逻辑规律,具有绝对的精确性,而心理经验是模糊的、不精确的。第二,认为心理学无法提供那种“绝然明见的、超经验的、绝对精确的规律”(Husserl,1975/2006),而逻辑学却蕴含着这样的规律。第三,认为心理主义的结局必然是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弗雷格和胡塞尔在20世纪转折时期通过一系列尖锐的批判否定了当时影响广泛的心理主义思潮,成为20世纪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反心理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了一定时期内的胜利者,以至于“在那个时代里,许多学者都不敢再谈论心理主义,这时的心理主义犹如魔鬼”(Jacquette,1997)。
应该指出的是,反心理主义并不是反对心理学科,而是反对建基于经验心理学基础上的心理主义,即一种心理学化的哲学。或者说,这是一种经验心理学化的哲学。但是,反心理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其给正处于襁褓中的心理学以沉重的打击,导致西方现代哲学一度轻视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合法性。胡塞尔等人甚至曾联名向德国大学提出要求将心理学驱逐出哲学系,以致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写了一部《为生存而斗争的心理学》的著作,以维护心理学在哲学中的学科地位。同时,心理学界行为主义运动的兴起,更导致心理学的发展偏离了自己研究的主体方向而转向了对人的外部行为活动的探讨,使心理学变成一门“没有心理的心理学”。随着实验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哲学问题不断地被排除出去,以致心理学研究者不再用哲学术语去解释心理现象,以防止“非科学”的哲学主义。与之同时,哲学中的心理学研究也受到冷遇和批评。“反心理主义”浪潮更加重了哲学与心理学的分离,这使得哲学家避免在哲学中探讨心理学问题,以免陷入心理主义,导致了科学认识论的某种断裂。反心理主义浪潮对心理学发展的危害十分严重。
2心理主义的回归
在心理主义盛行的时代,反心理主义坚决捍卫了哲学和逻辑学的独立地位,对于维护这些学科的合法性和独立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弗雷格对逻辑学的维护,促进了现代逻辑的产生,使逻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这样说,反心理主义的出现是合乎历史潮流的。但是对于反心理主义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必须予以重视。几乎所有的反心理主义者在为反心理主义做辩护时,都认为逻辑是先验的,是独立与人的主观经验而存在的。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逻辑的这种先验规律人们是如何获得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能回避的。恩格尔说:“我们仅仅认为逻辑是规范性的是不够的,我们还得说明为什么逻辑是规范性的”(Engel,1991)。对于这一点,反心理主义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同时反心理主义的代表弗雷格和胡塞尔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弗雷格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带有很明显的预设性,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证明”。胡塞尔的论述也被指责为“落入了心理主义的巢穴”(江怡,2008)。同时,反心理主义的极端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诟病。
反心理主义的种种困难似乎说明,反心理主义对心理现象的完全排斥是不合理的,对逻辑和心理关系的认识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心理主义有可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回归。在这一方面,皮亚杰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创造性地将逻辑和心理联系起来,创立了心理逻辑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现代认知科学也为心理和逻辑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这种回归后的“心理主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主义,也与强心理主义的思想决然不同。这种新心理主义是站在认知科学的视角上对人类一般理性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重新强调,其克服了以往心理主义的极端性,吸收了反心理主义的有益思想,在解决逻辑和心理关系问题方面以及促进逻辑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发展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事实上,没有哪一门学科是独立发展的,逻辑学亦是如此,逻辑和心理可以而且应该相互借鉴,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心理主义在现代逻辑学和哲学领域的回归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有学者认为,心理主义有“好的”与“坏的”之分,其中“好的”因素在科学研究中有合法地位,而“坏的”心理主义则不能被科学研究所接受。所谓“坏的”心理主义主要是指不受科学约束、违反客观性的心灵至上主义,或者是没有普遍性发展意义的常识性主观活动(Jacquette,2003)。剑桥大学的克拉恩在其新书《心理主义面面观》中提出,好的心理主义不仅从经验主义和概念意义两方面对思维进行研究,同时还从现象学方向进行探索。心理主义的核心论点认为,目的性与指向性对于一切心理现象都有重要意义,哲学家应重视心理学及现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另外,以跨学科的宏观视野研究心理现象,可以帮助哲学家对思维本质进行更加合理且符合实际的阐释。因此,对于心理主义我们不能完全拒绝,需要将“好的”心理主义成分应用在科学研究之中。
现代逻辑学在经历了反心理主义的洗礼后,人们普遍认为逻辑学可以按照弗雷格等逻辑学家划归的道路顺利发展,但是情况似乎并非如此。1931年哥德尔定理的提出,证明了数理逻辑用于验证数学系统的局限性,这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弗雷格逻辑学道路的正确性,重新思考逻辑和心理的关系。一些学者开始认为“逻辑和心理并不能完全被区分开来,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都是思维活动的产物”(Mohanty,1989)。皮亚杰尝试用数理逻辑研究儿童的智力活动,探讨儿童逻辑的、物理的、数学等的概念的来源,创造性地将逻辑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建立了具有逻辑学和心理学双重色彩的心理逻辑学(李其维,1990)。皮亚杰认为运用逻辑学对心理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研究逻辑的客观基础时也必须依赖于心理学,因为“逻辑的客观基础只能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去寻找”(蔡曙山,2009)。
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已不可避免的地发生了”(Pelletier,Elio,& Hanson,2008)。恩格尔对皮亚杰的研究有过这样的评价:“心理逻辑与传统的心理主义是不同的,较之于心理主义的经典形式,逻辑心理似乎更加合理”(Engel,1991)。分析哲学家蒯因认为认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认识论的研究应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逻辑原则可以从心理学那里收集,再使用这些逻辑解释心理学。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也肯定心理主义在认识论中的价值,认为逻辑和心理的结合是必要的。当前认知科学的兴起加速了心理主义在逻辑学上的回归,在认知科学的新思想的启发下,研究者开始尝试用更加多元化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认知过程,重新将身心统一起来,这使得逻辑和心理的结合成为了可能。逻辑学在认知科学的潮流下开始了认知转向,开启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逻辑学发展新时代。逻辑学的认知转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给出知识获取、知识表达以及知识的扩展和修正的认知模型与方法(鞠实儿,2003),这一目标内在的决定了对逻辑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现代逻辑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同时心理学也因逻辑学的帮助而正在逐步实现对人类高级认识过程的探索。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非但没有像胡塞尔等警示的那样不可调和,相反却是迈入了统合发展的新时期。
在认知科学发展过程中诞生的心灵哲学承接了传统哲学的身心关系和二元论等哲学问题,在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之上,对神经网络和神经算法、理性和合理性、心理归因、常识心理学、感知与行动、命题的态度以及语言思维等认知问题进行诸多的探讨和研究(Bermúdez,2005),在许多方面为认知科学提供了重要的观点支持。以心灵哲学代表人物塞尔为例,他站在实在论的立场上,提出精神现象的实在性,认为所有的心理状态都是由大脑中的物理过程引起和实现的,这为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还原论思想,倡导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内部机制,提供了哲学理论上的支持。当前心理主义复兴的实质是对人类一般理性能力或者说是逻辑认知能力的强调,以及对心理能力和心理过程研究的重视。这同以往的心理主义关注私人的、主观的表象是截然不同的。这种新的心理主义迎合了当前的认知研究思潮,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
3小结
回顾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论战的经验教训,不仅能够重新评估心理主义在各学科中的普遍价值意义,而且可以为更科学地研究人类心理问题提供理论约束力及支撑。
首先,人的心理是科学研究难以回避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历史上出现的心理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难以完全否定的。固然企图将一切科学研究“心理学化”的主张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但是完全否定心理主义也是难以行的通的。人的心理是科学研究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都不会因发生分歧而在起点上被纠缠和削弱。因为只有直接或者间接地在认识上涉及意识,就必须接受它的存在,否则争论便无从发生。一个意识取消论者,肯定不会提出所谓反心理主义问题”(崔平,2009)。当今随着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的日益兴盛,反心理主义浪潮已成为历史,新的心理主义正在回归。这种回归具有理论上的客观必然性。当然,回归后的心理主义并不试图将其他学科建立在心理现象研究之上,而是强调在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的研究中关注心理元素的“新”心理主义(Stapleton,2013)。可以这样说,认知科学框架下的心理主义是一种“新”心理主义,是被反心理主义改造后的心理主义。符合当今科学的发展趋势,是积极而值得肯定的。
其次,反心理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反思促进作用。历史上的反心理主义浪潮从另一个层面增进了人们对心理主义与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审视和理解。反心理主义给现代实证主义笼罩下的主流心理学给以有力的冲击,进而启发人们从另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这对于心理学的学科进步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反心理主义色彩浓重的现象学启迪了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发展,使得现象学与实验方法成为现代心理学两大思想基础之一。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流派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都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也体现出了一种认知现象学的分支潮流(李其维,2008)。
第三,心理主义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复兴。现代心理学在西方虽然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正如库什所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心理学家没有对心理现象本身进行认真的研究,“他们至今仍关注的是那些通过心理对人产生影响的现象(如生理学以及行为的社会规则),或者是那些受到心理影响的现象(例如外显的行为),直接经验还没有进入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视野,这个事实的确令人觉得不可思议”(Kusch,1998)。心理主义的回归说明,心理学的发展不能停留在仅用简单的实证数据来说明一切心理问题,而是需要更重视聚焦于明确所研究的问题和理论的构建,这无疑为当前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特别是理论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性机遇。哈瑞曾指出,理论心理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成就是将心理问题的研究规划为两种本体论:“心理主义的本体论和物质主义的本体论,且不可从一个还原到另一个”(哈瑞,2006)。心理主义的本体论强调心理学领域应该被限制到思想、感觉和有意义行为上;物质主义则应该将心理学限制到身体的物质状态、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上。这两种本体论会进一步推动身心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蔡曙山.(2009).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25-38.
崔平.(2009).对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争的超越性批判.学术月刊,41(9),37-42.
胡塞尔.(2006).逻辑研究第一卷-纯粹逻辑学导引(倪梁康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哈瑞.(2006).认知科学哲学导论(魏屹东 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江怡.(2008).思想的镜像-从哲学拓扑学的观点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鞠实儿.(2003).逻辑学的认知转向.光明日报,11,B3.
李其维.(1990).论皮亚杰心理逻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其维.(2008).“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心理学报,40(12),1306-1327.
沈荣兴.(1988).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述评.苏州大学学报,32(1),5-11.
叶浩生.(2013).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心理学报,45(4),481-488.
Brentano,F.(1995).Psychologyfromanempiricalstandpoint.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
Engel,P.,& Kochan,M.(1991).Thenormoftruth:An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logic.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Frege,G.(1956).The thought:A logical inquiry.Mind,65(259),289-311.
Jacquette,D.(1997).Psychologism the philosophical shibboleth.Philosophy&Rhetoric,30(3),312-331.
Jacquette,D.(2001).Psychologism revisited in logic,metaphysics,and epistemology.Metaphilosophy,32(3),261-278.
Jacquette,D.(2012).Boole’s logic.HandbookoftheHistoryofLogic,4,331-379.
José Luis Bermúdez.(2005).Philosophyofpsychology:Acontemporaryintroduction.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Press
Koch,S.(1964).Psychologyandemergingconceptionsofknowledgeasunitary.In T.W.Wann(Ed.),BehaviorismandPhenomen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sch,M.(1998).Psychologism:A case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philosophical knowledge.JournaloftheHistoryoftheBehavioralSciences,34,83-85.
Margolis,J.(1997).Late forms of psychologism and antipsychologism.Philosophy&Rhetoric,30(3),291-311.
Pecher,D.,Boot,I.,& VanDantzig,S.(2011).Abstract concepts:Sensory-motor grounding,metaphors,and beyond.PsychologyofLearningandMotivation,54,217-248.
Pulvermüller,F.(2005).Opinion:Brain mechanisms linking language and action.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6(7),576-582.
Rueschemeyer,S.A.,Pfeiffer,C.,& Bekkering,H.(2010).Body schematics:On the role of the body schema in embodied lexical-semantic representations.Neuropsychologia,48(3),774-781.
Stapleton,M.(2013).Steps to a“Properly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CognitiveSystemsResearch,22,1-11.
Anti-psychologism i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Regression of Psychologism
Huo Yongquan1,Wu Jing2,Ma Mingming1,Zhang Xiuqin1,Song Peipei1
(1.School of Psychology,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Yuncheng Advanced Normal College,Yuncheng 044000)
Abstract:Anti-psychologism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logic.Psychologism attempts to establish philosophy and logic on the basis of psychology,while anti-psychologism denies the legitimacy of psych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area of philosophy and logic.Psychologism was seriously criticized by anti-psychologism.The essence of this debate is the discussion of basic philosophical views.When psychologism was evicted out of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logic by anti-psychologism,anti-psychologism won in this debate in a certain period.
Key words:psychologism;anti-psychologism;psychology;cognitive psychology
通讯作者:*吴晶,E-mail:Wujing@163.com。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6-04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