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文化之源流、嬗变与现代传承

2015-02-26 07:46周全
学术交流 2015年12期
关键词:源流陶器发展

黑陶文化之源流、嬗变与现代传承

周全

(绥化学院 科学技术处,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要]黑陶源于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辉煌于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绵延不绝,山东、河南、陕西、云南及黑龙江境内的现代民间黑陶,已有7 000年的历史。黑陶集使用价值、审美对象和文化意蕴于一身,是字、书、画的载体。古圣先贤从陶器的制作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并以此为关照点,解释宇宙、自然与人生。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以现代民间黑陶为代表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关键词]陶器;黑陶文化;源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K876.3;J527[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9-25

[作者简介]付刚(1984-),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黑陶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智慧的结晶,它源于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辉煌于龙山文化。经过不断发展,现代民间黑陶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浓郁,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黑陶与黑陶文化之滥觞

黑陶,即黑色陶器的简称。采用渗碳的方法,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一般陶胎较薄,表面漆黑光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炭黑陶,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黑陶实物。据报道,崧泽文化古井中发现的一件漆绘黑陶罐,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约5 500年。1928年,龙山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以黑色陶器群为显著特征,属父系氏族时期,因其最初发现地而被称为“龙山文化”。

进入新石器晚期,随着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化。这一地区出土了大量表里、胎质均呈黑色的陶器,其中又以龙山文化的黑陶成就最高。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文化在很多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此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其他文化遗址中也有零星的出土[1]。

良渚文化距今5 300-4 000年间,比龙山黑陶稍早或至少同期,成就也较为显著。20世纪30年代,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环太湖一带出土了一批黑陶,其中薄皮磨光黑陶是良渚文化陶器的代表。我国考古学界公认,“良渚文化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全世界至今最精湛的玉器、石器和黑陶工艺及其所表征的社会礼仪制度……。”[2]考古学家施昕更较早地使用了“黑陶文化”概念,并于1938年撰写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将良渚黑陶与城子崖黑陶在陶质、陶色、纹饰、器类和制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良渚遗址的最早发现者、中国考古学先驱何天行先生于1937年写出中国最早研究良渚黑陶的专著——《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对良渚镇各种器物的出土地点及地层进行了系统归纳,对良渚的文化、遗址和黑陶进行专门研究,首开黑陶文化研究先河,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屈家岭文化于1954年首次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河南西南部及湖北北部一带,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大体与仰韶文化晚期相当。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并有一些灰陶和黑陶。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其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此外,大溪文化、长江中下游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均有黑陶分布。

黑陶器具通常装饰很少,但造型别致。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些黑陶器具大多挺拔俊秀,轮廓线条清晰可辨,与深沉厚重的彩陶截然不同。多数黑陶工艺只是在器物的某些部位装饰一点简洁的纹样、划纹和方格纹等。在工艺上,黑陶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最主要的,黑陶的胎质较薄,有的器具最薄处仅0.1—0.3cm,因此黑陶享有“蛋壳陶”的美誉。

二、陶器起源及古文献记载的陶器制作工艺

(一)陶器发明之文献学考证

关于陶器的起源,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故事。中国有这样的记载:原始部落中,制陶是妇女的专长。在我国云南少数民族黎族中,至今仍沿袭着妇女制陶的传统,黎族地区出土的粗陶器文物,印证了这一制陶工艺是从母系社会开始的;傣族制陶也由妇女世代相承,其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至今仍在传承使用。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在《艺术·社会·生活》一文中曾提到,商代的制陶人都是女性,应是言之有据的。

上古神话中有两则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陶器是由妇女发明创造的史实。《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生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

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凡庸者,姮人也。”

《淮南子·览冥训》云:

“往古之时,四级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濫炎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级,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两则神话故事均与陶器起源有直接关系。女娲的“娲”,音、意皆同“蛙”,女娲即“女娃”。彩陶纹饰中有大量蛙纹,这些蛙纹又演变出众多的纹饰,这说明女娲可能不仅是某个部落的首领,同时也是陶器的烧制者,并且以“蛙”为部落图腾。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灵感和炼五色石补苍天,应该也是启迪于陶器的制作过程。揭开神话的面纱,这正是人类关于原始制陶的远古追忆。

陶器之于先民们的重要意义,在历史长河的丰富遗存中随处可见,往往一些神话人物的名字就有着十分深刻的蕴涵。譬如,盘古又叫盘瓠,即是葫芦;伏羲又叫瓠甗,也是葫芦的意思。闻一多先生考证,伏羲是葫芦的化身,在不少文化遗址中都可以见到葫芦的踪影。为此,先民们在制作彩陶时,不可避免地模仿着葫芦的基本形制,将对祖先神圣的崇敬和日常的实用结合,从而影响了彩陶的形制以及装饰纹样的内涵、形式的变化。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在中国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古代人物被认为是陶器的发明者,其中最有名的当以神农、舜、老子、雷公及宁封子为代表[3]。很多古籍都援引《周书》,如清朝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认为神农教会了人类农耕和制陶,显然神农是人类所能追忆的最早的陶器发明者。据史书记载,舜曾在黄河之滨制陶,他走到哪里就为哪里的人带去制陶的技术,因而被陶器工人尊奉为陶神,其塑像亦矗立于陶神庙的中心位置。在陕西耀州窑的陶神庙中,老子、雷公和舜的塑像并列为窑神庙的三大神。因为,老子不仅是陶器的极力赞赏者,而且其哲学的全部灵感与理论建构皆根植于对陶器的反思之上。至于雷神,据《山海经》《论衡》的有关记载,雷神右手都持有鼓锤,做奋力敲击状,皆有作为雷神标志的鼓。由于最初的鼓一般是陶质的,所以将雷神同时奉为陶神。又据《列仙传》《搜神记》,宁封子在黄帝那里做“陶正”的官,掌管烧陶的事物。袁柯先生在其《中国神话传说》一书中,记载了一则民间故事。传说青城山建福宫后面有座丈人山,是轩辕黄帝问道于宁丰的地方。那时洪水泛滥,人民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无取水物,就以山下的润湿泥土作器皿,但湿泥做的器皿容易破碎。在偶然一次烧烤野兽时,宁丰在火中得到硬泥,便悟出作陶之理。这些神奇的传说,虽然只是一种推测或假说,但它们已经成为解释陶器起源的珍贵参考资料,起着以文证史的重要作用,对我们理解陶器的起源亦富于启示。

《周礼》最早记载了陶人制作的甗、盆、鬲、庾、簋、豆等器物名,称制作陶器的人为“陶人”“砙人”,并记述了陶器的行业标准,不同器型的规格尺寸、口径大小、器壁厚薄等。

《冬官考工记第六》: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

“砙人为簋,实一觳,崇尺,厚半寸,唇寸。豆实三而成觳,崇尺。凡陶砙之事髻垦薜暴不入市。器中膊,豆中县,膊崇四尺,方四寸”。

从文献记载中可知,“旊人”为制陶的两个工种之一,可能还分工制作原始瓷器。凡所制器具形体歪斜、破裂、顿伤等都不能进入官市交易,可见当时的陶器生产已初步实现行业化、规范化、市场化。

(二)文化社会学视域下陶器肇始释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至今尚无定论。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在美国土著中,最早的陶器似乎是用灯芯草或柳条作为模子制成的,等到器皿本身坚固以后就把模子烧掉。”前苏联学者柯斯文列举了几种制陶方法,其中有一种安达曼人的制陶方法,“他们先将黏土揉成半个球的形状,然后用贝壳挖去内部的黏土”来制作陶器。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陶器的发明与人类使用火相联,当时人们可能在无意中发现黏土落入火堆会变硬,致使其后来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

通过检索文献简略查阅已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远古陶器遗存,如:公元前3000年前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主要遗址在印度河流域,使用陶土制成印章,器物上有花纹和图案,陶器上釉。约在公元前3000—2700年,出现了陶工记号。古埃及巴达里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左右。埃及的土陶是从先王朝的八达里文化开始的,初期的黑顶陶器被视为埃及史前时代后期的代表形式之一。古希腊迈锡尼文明约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中叶,后成为爱琴海文化的中心之一。主要遗址以塞斯克洛和迪麦尼遗址最为著名。其陶器贸易达到了很高水平,远销腓尼基、埃及和特洛耶等地,被称为流动的商贸“陶器之路”。玛雅文明约公元前3世纪,以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为中心,彩绘柱形壶被誉为“玛雅艺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两河流域的哈雷夫文化约公元前5500年,遗址位于幼发拉底河支流卡布尔河上游、现伊拉克境内,是继哈孙纳文化之后出现的典型文化,哈雷夫彩陶开创了西亚彩陶多彩纹样的进程。

国内外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世界各地的陶器是各自独立创造出来的,每个区域的制陶技术与风格各有千秋。大约10 000年到8 000年前,世界各地的人类几乎同时发明并使用了陶器。例如,日本的绳纹陶器,中国和西亚的彩陶、黑陶,欧亚大陆北部梳齿纹陶器等,都是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陶器,无论造型、工艺技术及纹饰等均自成体系,表明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陶器的起源仍在探索中,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距今9 000年前的陶器或陶器残片有10几处,而尤以桂林市庙岩遗址的陶片测定年代最早,在距今15 000年以前;器型则以临桂县大岩二期出土的捏塑陶制品最原始,其年代约在12 000年前。考古学家认为,从各地出土陶器残片特征分析,陶器的起源应是多元的,起源阶段的陶器器型形态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及习俗有关,陶器起源的机制是采集狩(渔)猎经济发达的产物。[4]尽管关于陶器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因其用途的多样性、人类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始产地的多民族性,决定了陶器的起源不可能囿于一国一地一法,其创制法也必然多源多样。

三、陶器是汇集多元文明信息的载体

陶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第一件作品,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首先,陶器透漏的观念意识令人深思。山顶洞人的随葬品已使用石器和其它装饰品,并且在尸体上散着红色的粉粒,大概已具有了某些原始宗教观念和某种超现实存在的意识的反映。关于彩陶的起源,“很可能最早是作为某种仪式行为而使用的,红色在远古人们的意识中,具有神秘的意义,后来大概以图形装饰和记事。”[5]仰韶文化典型代表器型“人面鱼纹彩陶盆”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还有很深的象征意义。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的薄胎黑陶高柄杯被称为“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薄胎黑陶是龙山文化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集中反映,是一种高贵的用品,应是当时代表身份的重要礼器。

其次,陶器从生活用品到后人鉴赏的艺术品,其发展路径几乎是同步的。有学者认为,陶器自诞生之日起就展现出艺术性的一面。无论彩陶、黑陶、白陶都有其独特的制陶技艺和观赏价值。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线条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均衡、变化,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特别是舞蹈纹彩陶盆和人面鱼纹彩陶盆最具代表性。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彰显了人类童年时代审美意识的自觉,也雄辩地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创造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们对于器物,在实用之外还要求美观,于是印纹逐渐整化为图案化,装饰的需要便逐渐成为第一位了”[6]。

最后,陶器是汇集多元文明信息的载体。陶器是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工艺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理化学、材料学、设计学、美学及宗教神学等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结果。陶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其造型设计、烧制技术、雕刻技艺,特别是黑陶的“熏烟渗透碳”技术,至今也较难掌握,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蛋壳陶”,即使是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仍难以复制。因此,陶器被称为古代科技的“活化石”,科技文化信息异常丰富。早期的文字主要刻契或书写在龟甲、青铜器、简帛上。但作为文字的载体及初期形态,或最早呈现在陶器上的“陶文”“黑陶文”。值得重视的是,龙山文化中有一片残破黑陶器,上面刻画了几个字,沈从文先生认为很像“网获六鱼一小龟”,他认为“这是中国陶器上出现的最早期文字”。[7]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有一件良渚文化黑陶壶,上有“刻符”。专家认为这些“刻符”应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且与甲骨文字属于同一系统;李学勤先生在《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一文中,综合唐兰、黄盛璋之说,还释出“巫戌五俞”等字句。我国彩陶研究专家蒋书庆发现了一件绘有7个符号的彩陶壶,经考证,这7个符号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这一发现有力地印证了甲骨文起源于彩陶符号的说法。陶器上的几何纹图样、动植物等,成为中国早期文字与绘画的滥觞。《尚书·洪范》最早使用了“五行”一词:“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大传》的表述更加清楚。庞朴先生认为,五行观念源于“五材”[8],是由具体物质材料“五材”升华而来的抽象观念,是由客观世界上升到主观世界、由物质材料上升到思想观念的。道家以“大钧播物”,人类用泥土捏制或轮制陶器及陶之功用,来阐释“道生万物”及其重要的哲学观念——无与有。

四、结语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古老的黑陶制作技艺源于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成熟于良渚文化,辉煌于龙山文化。自龙山文化后,黑陶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历久不衰。虽然目前对黑陶的发展沿革几无论及,但从文献记载中,仍可观其概貌。由全国各地博物馆陈列的黑陶实物也可断定,黑陶的制作与生产贯穿历朝历代,从未停止过。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或礼器,自远古至近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考古学家称为“文化面貌的照片,文化年代的日历”,成为再现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活标本”。黑陶作为多元文化信息的载体,是史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融使用价值、审美对象、文化意蕴于一身,是字、书、画的载体。老子等古圣先贤在陶器的制作工艺中,悟出深刻人生哲理,并以此为关照点,解释宇宙、自然与人生。我国正进行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业化运动,新农村建设也在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文化生态破坏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当下,以传承人为主体的民间手工技艺传承链十分脆弱,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器物正在毁灭或流失海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保护体系亟待建立。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1.

[2]周膺.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许结.中国文化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4]刘庆柱.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8.

[5]石兴邦.前仰韶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M]//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7.

[6]江南地区印纹陶学术讨论会纪要[J].文物,1979,(1).

[7]沈从文.野人献曝——沈从文的文物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责任编辑:曹金钟孙琦〕

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源流陶器发展
《源流》前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水痘源流考
“啸”的源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干” 字源流浅析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