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

2015-02-26 07:46郑士鹏
学术交流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一带机制

郑士鹏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4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卓越倡导,此后一带一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国内,建设发展一带一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高度支持与重视的工作。当前,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基础在各领域力量的努力下得到了极大的巩固,以丝绸之路为亮点的新的对外开放形势已经展现出高热的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在新时期主动迎接挑战、加强国际交流的和平发展思想,是党中央把握全球化发展趋势、协调统筹国际国内双重发展环境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获得了国际众多友国的帮助与支持。从文化交流层面而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不仅使沿线国家的文化加强了互通互进,增进了优势互补,更能够使东方文化传递到广泛的国际世界中,使沿线友国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平台,达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时代共识。文化作为各方联系战略伙伴的精神纽带,有着柔性的亲和力,更有着刚性的渗透力,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最终成功更需要文化交流的浸润与推动。因此,必须要认清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审慎分析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构建的多重挑战,从而采取主动措施,助推一带一路的崭新启程。

一、一带一路进程中构建文化交流机制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对于世界即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战略”,是为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整合、调动全部国家资源的力量艺术。一带一路作为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切入点,可使“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空间进一步拓宽,使沿线各国释放无尽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更需要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将使中国之力带动更多的区域实现共同繁荣。而文化作为一带一路的动源与引擎,势必要在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核心支点作用。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直至今日仍神秘、灿烂,她静等时代的开拓者再次将其引上世界舞台,一带一路是中华文明回归世界文明主流的历史机遇,回看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无不彰显着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无论是陆路或是海路,国内外的开拓先驱们整合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先进资源,实现了文化的互往与互利,来自中国的陶瓷、丝绸艺术,来自西域的农业文化,南亚和东南亚的存世珍宝以及欧洲的经典玻璃与雕塑艺术,更有各个地区的宗教、舞蹈、音乐、绘画、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交流经由丝绸之路而声名远扬,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为当前我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对于古老文化交流的当代延续,为沿线各国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广阔舞台,因此,当前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有着高度的必要性,其不仅是沿线各国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是文明进步的现实要求,更是为一带一路顺利发展赢取广泛民意支持的必由之路。

1.构建文化交流机制是一带一路各国智力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均有着自身的文化与智力优势,中亚地区在精密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资源丰富,更在宗教文化、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然而,由于国家发展受限、市场需求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先进的文化与科技成果并没有在广阔的国际社会中发挥出充分的作用,世界各国人民还没有发现这些国家的巨大潜力。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能够使各地区的文化潜能得到深入的挖掘,帮助沿线国家打开文化市场,使各国家的智力资源得到国际共享、互通有无,共同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引领下,将东亚至欧洲的广大地区紧密地联结起来,使广阔的文化贸易市场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国际桥梁,使沿线国家的先进技术在当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一带一路的作用下,国际的文化合作与技术互通,势必会将沿线各国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新生,因此,发展一带一路必须要加强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设,这是一带一路得以获取多方智力支持的基本前提。

2.构建文化交流机制是不同文明交互发展的迫切要求

2014年11月,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讲话中重点强调:“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1]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必然无法脱离文化的根基,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一条文明对话之路,例如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以及文化艺术在经由丝绸之路传递到世界之后,对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西方的先进文明传入我国之后也激发了我国社会的无限活力,“任何两个民族的文化之间都存在‘同质性’或‘异质性’的关系,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即为‘异质性’,相反则存在‘同质性’。”[2]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能够将不同民族文化的‘异质性’转化为民族特色,将‘同质性’进一步升华和优化,更能用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让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成果能够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发展平台得到继承和弘扬,使沿线各国的文化底蕴得到丰实和补充,使其拥有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机会,从而促进不同文明的交互发展,为一带一路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构建文化交流机制是为一带一路争取国际合作群众基础的必由之路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从本质上而言即是人民与人民的交往,是社会与社会的交融,一带一路的发展涉及沿线的数十个国家,关系到友好邻邦千千万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带一路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各国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文化是增进国际情感、联通各国人民的心灵之窗,正如音乐跨越语言的情感传递、正如舞蹈的肢体表达,文化的交流能够突破语言的障碍,使各国人民因为文化的交融而亲密无间、诚信友爱,这是一带一路得以成功的民意保障。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是为一带一路争取国际合作群众基础的必由之路,民间文化的沟通可以使沿线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文化亲近感。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成功地奠定了人们的情感基础,这是当前发展一带一路进程中难能可贵的历史财富,而当前,这一群众情感基础需要通过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加以巩固和扩展,更需要全面征求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必须要加强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设,只有如此才可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层交往更加密切,民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融洽,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群众情感更加紧密无间,从而夯实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合作的民心基础。

二、一带一路进程中构建文化交流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的构想与实践是当前我国经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客观需要,其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大国地位的上升,并进一步加深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改革的成果得到巩固和增强,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带来极大的机遇,然而纵有无限利好,仍然会有挑战并存,这些挑战是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沿线国家文化发展产业基础薄弱使文化交流沟通不畅

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有着各自的国情、社情与民情,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制度、文化基础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必然有一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有的国家尽管有文化“软件”却缺少文化发展的“硬件”,如通信系统、交通建设、文化产业园等,还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基础设施的薄弱是阻碍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的建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已经“箭在弦上”,我国已做好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充分准备,但是却要面临友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足的客观现实,硬件条件的匮乏已经成为一带一路进程中我国与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中亚、东南亚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致使后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出现短板,使各国资源的开发遭遇瓶颈。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国家法律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存在不兼容的问题,一带一路兴起的时间较短,许多沿线国家还没有对此做出快速的反应,在政策与法规方面还缺少针对一带一路发展的具体细则,大量基础矛盾亟待解决,因此,一带一路的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合作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挑战。

2.沿线国家间互信体系根基不牢使文化交流范围受限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十分复杂敏感,各个国家的利益交织、安全风险以及不同宗教文化并存,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国家间信任度不足等问题,使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面临着国家间互信体系根基不牢的挑战。信任是合作的基础,而合作是发展的前提,发展一带一路首先需要的是各国之间诚信体系的支撑,只有各国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相互负责,才能够使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获得成功。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西亚、北非等地区,在宗教、法律、体制、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各个国家都有固守的原则与底线,另外由于地缘环境和社会形势的复杂,各国间互信体系的建立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博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很大一部分国家深陷其中身不由己,这意味着一带一路的发展道路上必然要途经大国角逐、区域局势紧张、极端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国际犯罪高发的高风险地带,在此种环境下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威胁。而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沿线国家必然会对于中国的“大国势力”有所忌惮,中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斟酌需更加谨慎,一旦因误会而致使沿线国家为自保而拒绝合作,那么一带一路便存在夭折的风险;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一些国家内部存在着民族冲突、政府权力对峙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又将牵扯到国际上的其他利益国,国内环境的动荡以及背后利益关系的复杂致使社会群众的安全感匮乏,这必然会导致民众在参与一带一路经文化交流时持保守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发展。

3.我国对外文化输出缺乏健全的发展与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起步较晚,还缺少成熟的对外文化输出发展与管理机制。尽管我国在文化投资方面已经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区域,国内的文化市场的潜力巨大,但是在文化对外输出和投资方面还缺少理性科学的行业制度、指导与经验。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输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探索国际文化市场的步伐开始加快,国内的发达地区已经建立了文化产业园,内容涵盖音乐、动漫、艺术设计、舞蹈、表演等多个方面,更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国风文化发展机构正在我国的文化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仍然乱象丛生,缺乏规范的体系,文化输出方面还缺少高质量的成熟的产品,而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时间较短,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并没有针对一带一路的特色与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文化输出营销和发展策略,与此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信用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办法还并不完善,还缺少健全的对海外投资和海外资本的保护体系,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审批方面屡遭困难,这主要是源于相关制度的错综复杂以及工作流程的繁冗拖沓,再加之国际沟通不力、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使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中频频受阻,这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制造了一定的障碍。

4.缺少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交流的共同文化

建设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需要合适的切入点,这意味着我们要拿出与沿线国家共同的、能够产生文化和精神共鸣的交流内容。从文化独立角度而言,不同的国家与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碰撞出无限的文化火花,衍生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然而尽管具有差异性的文化能够促进各国之间文化的多元发展,实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进一步繁荣,但是在发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初期,我们仍然需要找寻一个稳定、成熟的文化交流切入点。由于各国在语言、文化、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寻求文化交流机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分歧,两个民族之间的认知框架如果不能更好地吻合,就无法实现文化信息的互传,而缺少了共同文化的根基,必然会使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受众产生不知所云之感,由此产生的文化空缺也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思维差异巨大,加之历史渊源与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因此要想寻求与沿线各国共同的文化内容根基并非易事。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必须要找到文化共同点,在不同文化体系的异质文化中探索各国文化的交叉地带,例如宗教文化、古丝绸之路的商道文化,等等,而共同文化的匮乏也成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建立的一大阻碍。

三、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机制构建的对策

丝绸之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是以文化为支撑的交流实践行为,这一点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确定无疑的。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14年重点工作时重点强调:“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3]由此可见,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政府决心。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新空间必然要包括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这需要我们与沿线国家一道,共同发力、同时发力,只有如此才能在互帮互助、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发挥出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的重要推进作用。

1.弘扬国际精神助力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园建设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相对闭塞和保守,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们要想推进一带一路的顺利发展,就必须要与这部分国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走务实合作之路,经贸文化双轨并行、良性互动,与沿线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文明复兴共同体。”[4]必须要弘扬国际精神,竭尽全力帮助沿线国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时代文化产业特征的新型文化产业园,与我国的文化产业加强贸易对接,形成点对点的文化交流与互助产业基地,这对于丝绸之路精神的延续、中华文明的重回国际而言有着高度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证明,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福泽友邦是实现民族繁荣与长久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新兴产业相同,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财政资金的扶持,同时还需要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与交流的积极互动与良性循环机制,这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构建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们需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成熟模式传递给一带一路沿线急需发展文化事业的国家,同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智力的支持,切实帮助沿线国家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同步,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在帮助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中,获得更加宝贵的经验,使文化发展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此外,还需要通过多种国际援助组织深入到一带一路沿线需要帮扶的国家和地区,要在国际国内广泛募集志愿团队和社会资金,在科、教、文、卫等方方面面提供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发挥个人捐助、团体捐助以及名人效应的力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货真价实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发展“一带一路”进程中,要想突破重重阻碍,仅依靠对外“输血”性的援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极扩大双边经贸联系的范围,拓宽在贸易、投资、债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经贸合作。”[5]只有实现了多角度的深入发展与合作,才能真正让包括我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真正获益,这是一带一路发展有力克服现实挑战的立身之本。

2.转变“大国话语”树立友爱形象争取国家互信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无论是在国土疆域还是在经济实力等多方面,都体现出强大的大国信息素,这对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而言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困扰,尽管中国始终在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坚持和平与友爱,然而中国的大国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为了消除合作国家的疑虑和担忧,建立国家间的宝贵信任,我们需要在发展文化交流机制的过程中积极地转变话语体系,形成全新的话语风格,在文化交流机制构建时必须要在话语体系中加入带有一带一路特色的柔性因素,要改变以往大国的权威形象,杜绝和避免对于中华民族多种优势的过分、夸大宣传,要虚心、潜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在各国宝贵的文化积淀中获得新的文化发展启示。改变大国话语需要中国做出部分牺牲,要尽快树立无害、友好的国际伙伴形象,凸显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传播理念和态度。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使文化话语更具趣味性与凝聚力,要在一带一路最初的构想基础上,更多地考虑沿线各国受众的认知基础与思维逻辑,从而建立一个平衡、完整、科学的文化交流话语体系,营造国际合作的良好话语环境。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我们在拥有了更高的国际地位的同时,也拥有了更艰巨的国际责任,中国需要转变大国话语塑造良好的形象,用更亲切的姿态去践行大国责任,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有着丰富的亟待挖掘的话语题材,有着适应和兼顾国际受众审美习惯的文化创意作风,更有衔接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文明,我们需要依托文化优势,降低沿线国家民众对于中国大国形象的顾虑,从而激活民族文化的创造力,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设。

3.大力建设国内文化产业,健全文化输出发展机制

第一,要重点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出台有利于文化输出的扶持政策,加强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与时代特征并迎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全力配合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将“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以及汉语桥等文化交流模式的先进经验运用到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中,广泛建立一带一路中国文化域外基地,例如孔子学院、景德镇陶瓷与敦煌文化研究中心等,其中要重点发挥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交流作用。自2004年首个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孔子学院不仅在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更依托网络而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以网络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在线数字教育平台,以孔子学院大会为代表的国际经验交流活动等,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有的品牌价值。”[6]因此,必须要对于现有文化交流基地加强巩固和创新,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交往的领域;第二,加强文化贸易往来,依托国内文化贸易基地以及自贸区文化开放平台等,全面建立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新模式,重点鼓励我国境内具有特色民族文化的新疆、青海、贵州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文化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同时借助我国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园优势,加强创意型文化产品的与服务的输出,要鼓励国有龙头文化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管理和贸易能力,吸纳广泛的民间力量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之中;第三,要开辟丝绸之路的特色旅游路线,建立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不仅要发展丝绸之路经典旅游线路,同时还要带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项目的发展,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典文化经由旅游路线实现全面的融合,提升各国人民相互的了解,增进民众情感;第四,要根据沿线国家各自的文化特点与优势加强影视、音乐、绘画、武术、设计、舞蹈、陶艺等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青年群体为核心,加强各国青年的互动,在我国各地开展动漫节、游戏展、交换学习、“创客”交流活动时,广泛邀请沿线国家的青年积极参与,使各国青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还可以利用近些年来火爆荧屏的新型电视节目如“舞林大会”“世界青年说”“中国达人秀”等平台,在沿线国家广泛招募参赛者,还可以利用诸如“中国新声代”等青少年音乐赛事,加强与沿线国家青少年的技艺切磋和互帮互助。此外,要鼓励社会组织、各类文化集团主动承担文化交流项目,争取留学生、华人华侨的纽带力量,增进各国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更多地联合沿线国家的力量拍摄紧扣各地区风土民情的影视作品,使各国人民都能够在文化作品中感受到文化交融的魅力,从而通过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影响。

4.以佛教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宗教文化交流

面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共同文化不足的挑战,首先要以现有的切入点佛教文化为契机,加强佛教文化的巩固和创新。佛教在中华民族发展逾20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国以佛教为核心同众多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7]因此,我们必须要以佛教文化为基点,加强、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文化交流,以中国佛教博大的包容胸怀面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中国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她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群众的情感归依,佛教弘扬普世思想,强调与世界的融通,佛陀更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的现实差异,制定戒律要求和教导众弟子要尊重各地的多元文化、信仰与风俗习惯。中国佛教文化兼容并包的开放胸襟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重要条件,作为一种“共同文化”,佛教能够为发展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机制提供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其次,要为宗教文化的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我国在尼泊尔修建的“中华寺”,已经成为连结两国人民友情的精神窗口,此种模式还可以发展到更多的国家,使“跨国寺院”成为文化交流机构、公益慈善机构以及学术交流机构,同时还可以将我国举世闻名的“少林寺”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如藏庙塔尔寺、北禅寺等宗教文化传递到沿线各国,使中国佛教的魅力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中绽放光辉;再次,要在国内全力打造佛教文化交流胜地,发挥古丝绸之路的区位与政策优势,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过程中,建设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例如历来被誉为是佛家修行胜地的云南,可依托“妙香佛国”大理汇集佛教文化资源,从而吸引更多国家修行者的到来,促进佛教文化的交流;最后,要加强对于佛教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加强历代佛教文化的挖掘与编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宗教文化保护组织,帮助友国加强宗教文化历史的研习和发展,使宗教文化的核心部分能够高于政治、经济的利益交织,升华为睦邻友好、合作发展的文化纽带。

总之,发展一带一路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工程,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一带一路进程中加强文化交流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与即将面临的严峻挑战。一带一路是一条曲折、未知与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需要勇敢的探索精神与披荆斩棘的时代精神作为前进的引擎。面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中国需依托文化交流机制彰显中国的天下情怀,要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对沿线国家的文化发展予以倾力帮助,积极争取国家互信,大力建设国内文化产业,同时以宗教文化为切入点,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的完善,使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发展的普惠性、包容性和共享性,提升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凝聚力与感召力,让中华民族先进文明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友邦,使文化交流真正成为一带一路构想的腾飞之翼。

[1] 习近平.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11-09.

[2] 杨韶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民族文化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40.

[3]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14年重点工作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3-06.

[4] 杨正位.经贸文化双轮驱动丝路建设[J].中国金融,2015,(5):29.

[5] 王明国.中国对中东欧国家人文外交:发展、挑战与对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5,(6):54.

[6] 周汶霏,宁继鸣.孔子学院的创新扩散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1):79.

[7] 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5):60.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一带机制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