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马红宇 李爱梅 凌文辁
(1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632)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理念的转变,现代人开始越来越怀旧(nostalgia)了。如普通老百姓的服饰复古、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如音乐界的老歌翻唱等)、甚至科学界中的考古热等等。这些社会及艺术现象都证明了怀旧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成长中的心路历程或生命体验,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个体化的、情感性的、心理范畴层面,成为一件社会化、全民性的集体事件,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赵静蓉,2009)。虽然这也引来了人们从多个角度对怀旧进行探讨与反思,但真正地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角度对怀旧现象进行深入实证研究还是近些年才开始的。
怀旧是一种积极思考的形式与一种复杂的情感,它可以来源在过去的事物、人或经历(Baker&Kennedy,1994)。心理学家认为怀旧是一种对过去苦乐参半的渴望,它是一种自我相关的社会情感。即自我几乎总是在怀旧记忆中占主导位置,同时几乎都是与亲密他人相关的(Sedikides,Wildschut,&Baden,2004;Sedikides,Wildschut,Arndt,&Routledge,2008;Wildschut,Sedikides,Arndt,&Routledge,2006;Wildschut,Sedikides,Routledge,Arndt,&Cordaro,2010;Zhou,Sedikides,Wildschut,&Gao,2008;Zhou,Wildschut,Sedikides,Shi,&Feng,2012)。同时他们还强调怀旧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它主要是以积极情感体验为主,同时可能伴随着一些消极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表明怀旧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对于个体自身而言,怀旧对于维持与提升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如可以激发积极情感体验(positive affected)(Wildschut et al.,2006)、提升积极自我评价(self-regard)(Wildschut et al.,2006;Vess,Arndt,Routledge,Sedikides,&Wildschut,2010)、维持自我连续性(Sedikides et al.,2008)、增强社会联结(social connectedness)(Wildschut et al.,2006,2010)、提升存在意义感(existential meaning)(Routledge,Arndt,Sedikides,&Wildschut,2008;Routledge etal.,2011;Routledge,Wildschut,Sedikides,Juhl,&Arndt,2012)及促进亲社会行为(Zhou,Wildschut,Sedikides,Shi,et al.,2012),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冷压带来的疼痛忍耐力(Zhou,Wildschut,Sedikides,Chen,&Vingerhoets,2012)。此外,在社会层面上,怀旧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许多营销学家就发现怀旧广告可以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感、提高产品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甚至可以提升品牌态度(Baker&Kennedy,1994;Marchegiani&Phau,2007,2011a,2011b,2012;Muehling,Sprott,&Sultan,2014;Goulding,2001;Pascal,Sprott,&Muehling,2002;Stern,1992)等等。由此可见,怀旧在现代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于怀旧的性质与功能介绍可参见薛婧和黄希庭(2011)的综述。
怀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往往会触发我们的怀旧之情。怀旧的触发是诱发怀旧的前提;研究范式与测量工具则是怀旧研究方法的核心内容。但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相关的介绍也不多见。因此,对怀旧的触发触发、研究范式及测量方式进行概括总结与分析介绍是迫切及重要的。
Holak和Havlena(1992)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怀旧的主题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不仅可视化的事物(如衣服和玩具等)可以组构成怀旧的主题,无形的刺激(如歌曲等)同样也能唤起怀旧感受。本文对过往关于怀旧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怀旧的触发因素,发现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块,分别是:客观刺激包括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及主观刺激包括消极情绪与低温知觉等。
俗话说“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人们在看到过去熟悉的物品或场景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忆起往事。因此,视觉刺激是怀旧的最有效触发因素之一。但在怀旧的研究中,利用视觉刺激触发怀旧最常用的是通过广告方式来呈现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怀旧之风席卷全球,怀旧广告就逐渐成为了商家最常用的测策略之一。例如Unger,McConocha和Faier(1991)对1000个以上的商业广告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大多数广告主题都蕴含着怀旧元素,其中使用怀旧的平均时间达到全部广告总时间的10%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怀旧内容更多地是涉及到家庭活动或者旧时光(olden days)等内容,并且更可能使用在食物和饮料此类广告中。
怀旧广告主要是通过运用怀旧因素如怀旧物品或场景唤起消费者对过去美好记忆的这样一种广告。怀旧广告可以藉由激发消费者怀旧过去美好旧时光的积极情感,如温暖、安全等来提升消费者的积极广告态度、品牌态度及购买意愿(Muehling&Sprott,2004;Goulding,2001;Pascal et al.,2002;Stern,1992;Sultan,Muehling,&Sprott,2010)。如Pascal等 (2002)发现广告中的怀旧因素能通过提升广告态度与品牌态度的中介作用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概率。Sultan等 (2010)对怀旧广告与广告态度的关系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怀旧广告产生的影响依赖于消费者与品牌的个人体验,对于那些过去与品牌有关系的消费者而言,怀旧品牌起到的作用更好。即如果消费者现在使用的品牌在其童年或过去有使用过的话,怀旧广告比非怀旧广告起到的影响更强。Zhou,Wildschut,Sedikides,Shi等(2012)发现怀旧广告还能通过诱发消费者的共情来达到促进消费者的捐赠意愿与捐赠行为的目的。
怀旧广告也可以通过凸显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其过去建立连接,来激发消费者对快乐美好的过去的怀旧(Muehling&Sprott,2004),使得消费者产生更多的积极联想等来达到提升品牌态度与品牌忠诚度的效果。如Muehling和Pascal(2012)探讨了消费者的信息加工趋向和广告反应是否会因广告镶嵌的不同类型怀旧线索(个人怀旧或历史怀旧1)而有所不同,结果发现个人怀旧比历史怀旧、非怀旧广告更能让被试产生自我导向(self-directed)的想法、更多的积极情感,及对广告具有更积极的态度。怀旧广告还能通过讲述产品、品牌与消费类型的故事,激发消费者对过去的生活或时代产生渴望与认同感,从而创造一种对当前与产品个人相关的积极信念,来进一步推动品牌认同感。Marchegiani和Phau(2011b)对此类的历史怀旧广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高强度的历史怀旧广告对消费者的认知、态度及购买意向具有最明显的提升效应,效果最好。如某著名糖果品牌(Cadbury)利用类似的怀旧广告将某款已停产的巧克力重新推出市场,结果获得大卖。柴俊武、赵广志和张泽林(2011)则发现个人怀旧诉求的广告对独立自我概念高的消费者效果更好,历史怀旧诉求(虚拟集体怀旧)的广告则是对互依自我概念高的消费者的效果更好。这提醒在怀旧广告横行的现代媒体还必须注意怀旧诉求与目标受众的匹配性,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嗅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以往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意识层面或意识下层面,气味都能通过一系列的嗅觉加工过程来调节我们的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周雯,冯果,2012)。近来研究发现气味对个体的记忆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气味能导致过去积极的记忆或消极的记忆(Orth&Bourrain,2008)。曾有研究者提出气味也可能唤起怀旧记忆(Holak&Havlena,1992),而Wildschut等人(2006)在对怀旧的诱发因素进行内容分析时,也发现气味可能是众多有效唤起怀旧的重要诱因之一。
气味通常是通过个体过往印象深刻的情境记忆来达到诱发怀旧的效果的。如Hirsch(1992)尝试找出有哪些气味可以让人们更有效地回忆起自己过往的童年,结果发现老年人(1931年以前出生的)认为最让他们回忆起童年的气味是“大自然的气味”(如花、水果、松树、马、海水气味);而中青年人(1931年到1979年间出生的)却认为最能诱发起他们童年记忆的是一些“人造的气味”(如饼干、蛋糕、新鲜面包等食物气味)。Hirsch在气味诱发怀旧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性别差异,但很明显存在年龄偏好差异,老年人更容易通过大自然气味唤醒童年记忆,年轻人则更容易通过食物等人造气味触发童年记忆。Orth和Bourrain(2008)进一步对哪些气味更能触发怀旧记忆进行了探究。Orth等人是在一个隔离了噪音、光线、温度及人群等干扰因素的实验室进行实验的,他们首先通过大量的前测从生活中众多常见的气味中筛选出了五种最容易引起怀旧记忆的气味,它们分别是:“黑莓味(Blackberry)、肉桂味(Cinnamon)、柑橘花香味(Citrus blossom)、青椒粉味(Green Pepper)、新鲜的烤面包香味(freshly baked bread)”。随后在正式实验中,通过一个电子设备在被试不知觉的情况下悄悄散播这几种气味,使得被试所处的整个实验室都充满了这些气味,再进行怀旧相关的测量。结果发现所选的五种气味都能有效唤起被试的怀旧记忆,其中柑橘花香、青椒粉、烤面包香味是最有效的能唤起怀旧记忆的三种气味,黑莓和肉桂则次之;而控制组即无气味组则没有唤起任何怀旧记忆。
为何气味能触发怀旧记忆呢?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曾在其自传体小说里生动地描述了其童年时代有关松花糕的详细记忆,并写道“没有任何东西比气味更能让人回忆起过去了”。学者将这种由气味触发唤醒已忘却的早年记忆的现象称之为普鲁斯特效应(Proust effect,Chu&Downes,2002)。普鲁斯特效应回忆起的大多都是自传体记忆,而怀旧与自传体记忆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气味也极有可能由此触发人们的怀旧记忆。此外,个人的怀旧通常以个体的过去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的,它与个体的生活圈子是密切关联的(Stern,1992)。因此,似乎人们“只要闻到当时的气味,就能开启当时的记忆”,特别是那些在童年愉快时期经历过的闻到过的特殊气味,就更能触发起人们的怀旧记忆了。
除了广告与气味以外,音乐是最常见的一种怀旧触发因素了。Zentner,Grandjean和Scherer(2008)首先通过质化研究获取到了与音乐有关的10代表性情感感受,并对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音乐节的参与者(跨文化的音乐爱好者,样本有代表性)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对听到的音乐产生的情感感受中怀旧是频率最高的几种情感之一。Baker和Kennedy(1994)认为音乐经常是与个体生活中的某事件存在一定的联系的,而播放过去的歌曲可以唤起个体早期开心的记忆和儿童伙伴的友谊的记忆。因此,不同时期的歌曲可能会与不同程度的怀旧相关,先前听到的老歌可能会与过去记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更多的怀旧相关的想法与感受。Chou和Lien(2010)就发现广告歌曲的新旧程度及其与广告内容的相关性,对消费者的怀旧感受产生了影响。他们发现与新歌相比较,消费者过去听到过的旧歌唤起了更多的怀旧感受,激发了消费者的积极情绪,从而产生了积极广告效应。Marchegiani和Phau(2012)则发现怀旧歌曲的呈现,可以使得广告态度得到明显提高。
此外,近来关于音乐与情感的相关研究表明怀旧经常是与自传体式歌曲相联系在一起的。如Janata,Tomic和 Rakowski(2007)从“100首流行歌曲与R&B歌曲排行榜”下载了1515首歌曲,让329名被试随机听其中的30首,听完后被试要对他们的情感反应、熟悉度及自传特点进行评定。结果显示27%的被试都选择了“怀旧”作为他们的情感反应,它仅排在“快乐”与“年轻”后面名排第三。Barrett,Grimm,Robins,Wildschut,Sedikides和Janata(2010)发现在呈现的6720首歌曲片段(20秒)中有1742首歌曲片段(26%)能在某种程度上唤起怀旧感受。另外,如果歌曲的自传性(autobiographically)是突显的、唤起的及熟悉的话,被试感受到的怀旧强度就会更强,同时也会引起更多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及混合情绪。Juslin,Liljestrom,Vastfjall,Barradas和Silva(2008)利用日常经验抽样方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对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音乐的情感反应进行调查。他们为32名被试提供了一个手掌大小的导向仪(a palm pilot),要求每名被试都要随身携带这个仪器,共连续持续14天。这个仪器每天都会自动响7次,发出“哔哔哔哔”声音。当仪器响起时,被试就要报告他们身边周围是否有音乐响起,如有他们要进一步回答“他们选择听歌的动机是什么,歌曲引发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感,他们感受到的情感是什么”等问题。结果发现,当周围有音乐响起时,“怀旧”是众多报告的最常见的情感之一(第三名),这表明怀旧在音乐片段中是非常突出的一种情感体验。
研究发现除了上述外界的客观刺激可以有效的唤起个体的怀旧以外,个体自身的一些主观感受如消极情绪与低温知觉也能引起怀旧的产生。
许多研究发现被试经常将消极倾向作为怀旧的一种触发,而通过实验操纵消极情绪可以显著地提高怀旧感受水平,消极情绪条件下的被试组比积极情绪组或中性情绪组更怀旧。如Barrett等人(2010)就发现音乐激发的怀旧与消极情绪是显著相关的,那些消极情绪的被试报告出了更高强度的怀旧感受。Wildschut等人(2006)对唤醒怀旧感受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消极感受是最为常见与显著的一个因素,占到了总比例的38%,显著多于其他所有怀旧的触发因素。Wildschut等人(2006)进一步通过实验操纵不同的情绪去考察消极情绪是否是唤起怀旧的一个有效刺激,结果发现消极情绪组被试体验到的怀旧显著高于积极情绪与中性情绪组,而积极情绪组与中性情绪组则没有显著差异。Wildschut等人(2006)对触发怀旧的消极情绪状态进行分类编码,发现“孤独(loneliness)”被提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所有的消极情绪。Zhou等(2008)通过问卷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发现孤独感越高的个体其感受到的怀旧水平也就越高,这进一步表证明了孤独感确实是触发怀旧的一个有效因素。
Zhou,Wildschut,Sedikides,Chen 等(2012)对怀旧在维持生理与心理舒适平衡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怀旧可以由他们的体温不适所引起。具体而言,在一个更冷的日子里(与温暖的天气相比)或一个更冷的房间里(与中性/正常、更暖的房间相比),个体报告的怀旧水平更高。他们在研究一通过让被试连续在一个月内利用手机定时汇报个人的怀旧感受,然后再统计每天的平均温度,最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温度与怀旧水平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气温越低个体报告的怀旧水平越高。研究二进一步通过实验室研究对温度与怀旧的关系进行探讨,首先让被试呆在室温为24摄氏度的人体正常体温的教室里5分钟,然后随机分配到室温为20、24、28摄氏度的教室里,再让被试报告怀旧感受水平,结果发现呆在20摄氏度教室组的被试报告的怀旧水平显著高于另外两组,但24与28摄氏度两组被试报告的怀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如果个体知觉到的温度越低,其体验到的怀旧水平越高。
虽然怀旧的触发因素有这么多,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让受试者主动去进行怀旧,这从本质上与个体受到怀旧触发影响而进行的被动怀旧是有所不同的。未来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还应更多的关注各种不同触发因素诱发的怀旧对个体的影响,而不仅是局限于研究方便实施的主动回忆怀旧。
目前关于怀旧的研究范式还是比较多样,如质化研究中有内容分析与扎根理论,量化研究有问卷调查与经验取样法,实验研究中则有单因素随机实验设计与多因素实验设计等。
质化研究是在怀旧的相关研究中最先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通常用来确定怀旧的性质、内容与结构。在怀旧的定性研究中主要有二种方法,一是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已有的文献资料或访谈内容进行怀旧的性质与内容分析;二是通过扎根理论来分析与确定怀旧的类型与结构。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或访谈内容所含信息量进行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的方法。在怀旧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使用的也比较多,如Unger等人(1991)对知名杂志的1000以上的商业广告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广告主题或广告音乐中最常出现的元素就是怀旧。Wildschut等人(2006)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998年到1999年间美国《怀旧》期刊上刊载的42个自传记故事进行分析,发现怀旧通常是一种凸显自我与自我相关的情感。Holak和Havlena(1992)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被试关于怀旧的访谈内容来进行分析,发现怀旧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人、物与事件。
扎根理论则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的方法。研究者一般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来对怀旧的类型进行划分,如Goulding(2001)基于扎根理论上对怀旧旅游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怀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存在性怀旧(existential nostalgia)”和“美学性怀旧(aesthetic nostalgia)”。Mardrigal和Boerstler(2007)对主流商业杂志的怀旧广告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发现了三种类型的怀旧,包括真实的怀旧(Actual nostalgia)、虚构的怀旧(Borrowed nostalgia)与典型的怀旧(Classic nostalgia)。Kessous和Roux(2008)则在访谈基础上,对怀旧产品与怀旧品牌进行符号学分析(semiotic analysis),结果发现怀旧分别存在“连续性、长期保持的怀旧(long-standing nostalgia,continuity)”与“非连续性、首次怀旧(first-time nostalgia,discontinuity)的特征结构。
量化研究在怀旧与营销的领域使用的较多,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与经验取样法。在怀旧的问卷调查中包括了开放性问卷调查、半封闭半开发及完全封闭性的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如Holbrook(1993)就使用怀旧倾向量表对消费者怀旧态度与个人特征进行调查,发现消费者的怀旧倾向并没有与其年龄有显著的相关关系。Holbrook(1993)还使用怀旧倾向量表调查了消费者怀旧倾向对怀旧广告态度的影响。Batcho(2007)使用自编的怀旧量表调查了不同怀旧水平的个体的情绪状态是否有所差异。Baker和Kennedy(1994)、Pascal等(2002)则使用怀旧量表(NostScale)调查了消费者对广告中的怀旧与广告的积极情感等。Rindfleisch,Freeman和Burroughs(2000)通过怀旧测量量表与物质主义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怀旧与物质主义有负相关关系,物质主义越强的个体其怀旧情感越少。此外,Routledge等人(2011)则是通过在一个著名音乐排行榜网站对音乐爱好者关于音乐与怀旧的关系进行调查,发现在被试喜爱的音乐中常激发的情感就是怀旧,且这种怀旧体验与生活意义、社会连接有显著正相关。
经验取样法是通过在现实情境下对被试多次重复测量进行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其生态效度高,大受研究者的欢迎。在怀旧相关研究中也有学者开始使用此种方法采取数据,如Juslin等人(2008)利用经验取样方法对个体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音乐与怀旧情感的关系进行调查,他们通过一个便捷电子设备让被试随时汇报听到的音乐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感受,发现怀旧是音乐引起频率最多的情感之一。Zhou,Wildschut,Sedikides与Chen等人(2012)也通过要求被试用手机随时汇报即时怀旧状态的方法探讨了怀旧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人们在低温天气下更容易怀旧。
实验研究是怀旧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范式,通常是通过实验操纵状态怀旧水平来进行研究。在社会心理领域关于状态怀旧的操纵通常是要求被试主动进行怀旧回忆或普通回忆来进行实验,有单因素随机实验与两因素随机实验设计等,如Wildschut等(2006)用单因素来探讨怀旧是否能带来积极情绪等积极效应;Juhl,Routledge,Arndt,Sedikides和 Wildschut(2010)、Routledge等(2011;2008)通过两因素随机实验设计探讨了怀旧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存在意义感;Zhou等人(2008)利用多种实验设计探讨了怀旧、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等等。在消费营销领域关于怀旧的实验研究则更多地是通过怀旧广告来操纵怀旧水平而进行相关研究,如Pasca等(2002)通过呈现怀旧广告或普通广告来探讨怀旧因素与广告态度、品牌态度的关系;Sultan等(2010)比较了怀旧广告与普通广告对消费者的广告态度、品牌态度与购买意图的差异;Zhou,Wildschut,Sedikides,Shi等(2012)则利用怀旧广告探讨了怀旧对慈善捐赠行为的促进作用。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开发出来的关于怀旧的测量工具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主要可以分为测量个体的怀旧倾向、个人怀旧与历史怀旧,以及怀旧状态等几种类型。
有研究者认为怀旧可能是一种特质性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最早相关的量表是McKechnie(1977)编制的古物爱好量表(Antiquarianism scale),它主要是通常个体关于一些古玩的看法来测量他们对过去的态度,共20道题,具体条目如:“我喜欢逛古董店、我喜欢有怀旧感觉的地方”等等。其次,是Taylor和Konrad(1980)编制的12道题的体验量表(Experience scale),它也是测量个体对过去的态度的。具体条目如:“我不理解为什么人们要保留过去的一些东西、我更喜欢去参观一个历史古地而不仅仅从书上了解它”等等。后来,Holbrook(1993)把怀旧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来进行研究,首先开发了20道题目的测量个体怀旧倾向的怀旧倾向量表(Nostalgic proneness scale),后来进一步简化到了8道题。具体条目如:“人们不再像从前的样子的、流金岁月的那些事物会更好......”但该量表是与个人怀旧及历史怀旧都涉及的,它测量的更多的是个体的怀旧倾向(Holbrook&Schindler,1994)。这也是使用最多的怀旧倾向量表之一。
Baker和 Kennedy(1994)编制的怀旧量表(NostScale)则是针对广告中的怀旧与广告的积极情感的;Pascal等(2002)编制的10道题的怀旧唤起量表(Scale of evoked nostalgia)则同时包含个人怀旧与历史怀旧。它主要是用来测量怀旧广告对消费者的广告态度、品牌态度及购买意愿造成的影响的。具体条目如:“它们使我想起那些美好的记忆、它们使我想起年轻的时候.....”等等。Holak,Havlena和Matveev(2006)根据“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种纬度四种分类对怀旧进行划分,发现了四种类型的怀旧,分别是:“个人怀旧(personal nostalgia)、人际怀旧(interpersonal nostalgia)、文化怀旧(cultural nostalgia)、虚拟怀旧(virtual nostalgia)”。他们同时还编制了怀旧倾向指引量表(Index of nostalgiaproneness)来进行测量,且在不同的国家验证了其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共有31道题,通过九点评定量表进行评分,具体条目如“我想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个人怀旧)”、“我经常想起家人讲述过的关于他们过去经历的故事(人际怀旧)”、“我觉得现在生活的社会比过去的更好(文化怀旧)”、“我喜欢看关于其他时代和地方的书籍或电影(虚拟怀旧)”,等等。
Wildschut等人(2006)则编制了南安普顿怀旧量表(Southampton nostalgia scale),主要是关于个体整体怀旧的频率的测量,共5道题,如“你体验怀旧的频率是?”、“你很容易就体验到怀旧吗?”等等,7点计分,“1=极少/完全没有,7=非常频繁/经常如此”,得分越高个体怀旧倾向越高。此量表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中运用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也有许多研究者提出怀旧倾向是可以分为个人怀旧与历史怀旧的。Batcho(1998)在Davis(1979)关于怀旧是个体对个人过去真实经历的感受的观点基础上,编制了一个20道题目的怀旧量表(Nostalgia inventory),让被试对他们年轻时失去的东西进行排序,一共涉及了18个方面的内容,范围很全面,如:“朋友,学校,假期,宠物,地方,英雄人物,你爱的人,你做过的事,有过的感觉,社会过去的状况,家庭,教堂/宗教,玩具,电视节目/电影,你的住所,音乐,不需要担心任何事,人们过去的生活方式,可依靠的人,不知道悲伤或害怕的事情”。该量表的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8,分半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4。Batcho(1998)发现个人怀旧量表得分高与得分低的被试在乐观、悲观或者消极情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高怀旧水平的被试的情感强度更高。高水平怀旧与低水平怀旧在自由回忆任务上没有差异,但高水平怀旧回忆了更多的自传体记忆。Marchegiani和Phau(2011a)认为当前的量表既没有把不同类型的怀旧区分开来,也没有将个人怀旧反应与其他反应区别开来测量,但个人怀旧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怀旧,对消费者大量关键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他们用了5个实验一共1185名被试去构建一个测量怀旧广告中的个人怀旧量表(Personal nostalgia),该量表是6道题目,7点量表,结果表明该量表可以作为研究个人怀旧的一个有效工具。
由于历史怀旧是随着怀旧研究深入才细分出来的,所以关于专门针对历史怀旧进行测量的量表较少,McKechnie(1977)编制的古物爱好量表、Taylor和Konrad(1980)编制的体验量表、Holbrook(1993)的怀旧倾向量表都涉及到历史怀旧的部分。但目前针对性较强的是Marchegiani和Phau(2007)编制的历史怀旧量表(Historical nostalgia scale),其a系数为0.74,共有5道题目,分别是:“对我出生之前的日子有积极的感受、我出生前的美好时光”等等,该量表主要是测量历史怀旧广告带来的情感感受的。
怀旧状态量表主要来自Wildschut等人(2006)的研究,它主要用来评定个体即时的怀旧状态与怀旧水平高低。该量表包括三道题目,如“我现在感到挺怀旧的”、“我现在产生了一些怀旧的想法”、“我在此时感受到了怀旧”,采用7点评分,“1=非常不同意”、“4=既不反对也不同意”、“7=非常同意”。此量表常用于对个体是否成功唤醒了怀旧状态或怀旧水平高低的操纵性检验。
怀旧指的是个体怀念过去的事物、人物、地方甚至经历或感受。它大多与美好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并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温暖感、舒适感等,使人产生一种想回到过去的渴望;但同时可能也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感伤等,因为过去已一去不返。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怀旧对于维持与提升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但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其研究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怀旧的触发因素、研究范式及测量工具进行了较为全面详细的介绍。
其中对怀旧的触发因素进行分析中,发现客观刺激包括视觉上的广告、嗅觉的气味及听觉上的音乐是最有效的几种怀旧触发因素,但这大多应用在广告消费领域,在心理学关于怀旧的客观触发因素的研究中还不多见。心理学领域中更多的是让个体自行回忆最为怀旧的事件,然后对其后果变量进行测量,藉此来确定怀旧产生的积极效应。这其实是一种主动怀旧,并没有特定的怀旧触发因素。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怀旧,如看到熟悉的场景、听到怀旧的音乐等怀旧触发因素,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怀旧。通过怀旧触发因素诱发的怀旧更具有生态效度,但此类被动怀旧与主动怀旧是否一样具有激发积极情绪、提升意义感等积极功能呢?另外,研究中让受试进行主动怀旧时,一般都是先呈现怀旧的定义,然后让他们写下一件最为怀旧的事情,在此过程并没有对怀旧的内容进行控制。虽然研究发现大部分人怀旧的内容多数是积极事件,但还是有部分人怀旧的可能是消极内容,此时的怀旧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消极的。但有时候消极怀旧也可能引起积极的后果,比如说有些人就会“忆苦思甜”。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怀旧事件的性质产生的影响是否不同?因此,未来不仅需要区分主动怀旧与被动怀旧此两类触发因素的机制与后果,还有必要根据怀旧的内容对积极怀旧与消极怀旧进行区分研究。
其次,目前关于怀旧的研究范式虽然比较多样,但每种范式都各有自身的优缺点,研究者应该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结合各种范式进行更全面与更深入的研究。虽然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始这种尝试,但另外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即使在怀旧的一些研究中各种范式都有所涉及,可基本上都是横断面的调查或实验,极少有研究针对怀旧的某种积极效应进行了长期的纵向追踪研究。如此一来,就并不能确定怀旧的积极效应的影响是短暂即时的,还是长期存在的?怀旧的次数是否也会对其效果造成影响?如多次怀旧是否会存在脱敏效应,导致其产生的积极效应越来越弱,直至消失?甚至可能会导致消极效应的产生?因此,未来不仅需要加强各种研究范式的整合研究,更迫切需要进行纵向研究,对怀旧的各种功能进行追踪验证。
最后,目前关于怀旧的量表大多用于消费领域的测量,心理学领域更多的只是在进行实验后利用怀旧状态量表进行操纵有效性检验。因此,关于怀旧的相关量表的发展其实是不完善的。怀旧从根本上是可以分为特质型怀旧与状态型怀旧。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过分关注状态型怀旧而忽略了特质型怀旧的影响,未来研究中应该开发相应工具对它们进行区分。如此一来,才能更明确不同类型的怀旧对个体产生的具体影响及效应强度是否不同。此外,目前心理学领域关于怀旧的研究大多发现主动怀旧会产生许多积极效应,但事实上这种效应可能更多的是即时触发的高水平状态怀旧导致的。如果长期进行怀旧形成高水平特质怀旧的个体,有可能会过于沉溺于过去而逃避现实,从而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未来不仅需要区分状态型怀旧与特质型怀旧,还有必要对怀旧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进行探讨。
柴俊武,赵广志,张泽林.(2011).自我概念对两类怀旧广告诉求有效性的影响.心理学报,43,308−321.
薛婧,黄希庭.(2011).怀旧心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9,608−616.
赵静蓉.(2009).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周雯,冯果.(2012).嗅知觉及其与情绪系统的交互.心理科学进展,20,2−9.
Baker,S.M.,&Kennedy,P.F.(1994).Death by nostalgia:A diagnosis of context-specific cases.Advancesin Consumer Research,21,169−174.
Batcho,K.I.(1998).Personal nostalgia,world view,memory,and emotionality.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87,411–432.
Batcho,K.I.(2007).Nostalgia and the emotional tone and content of song lyric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20,361–381.
Barrett,F.S.,Grimm,K.J.,Robins,R.W.,Wildschut,T.,Sedikides,C.,&Janata,P.(2010).Music-evoked nostalgia:Affect,memory,and personality.Emotion,10,390–403.
Chou,H.-Y.,&Lien,N.-H.(2010).Advertising effects of songs'nostalgia and lyrics'relevanc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2,314–329.
Chu,S.,&Downes,J.J.(2002).Proust nose best:Odors are better cues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Memoryand Cognition,30,511–518.
Davis,F.(1979).Yearning for yesterday:A sociology of nostalgia.New York,NY:Free Press.
Goulding,C.(2001).Romancing the past:Heritage visiting and the nostalgic consumer.Psychology&Marketing,18,565−592.
Janata,P.J.,Tomic,S.T.,& Rakowski,S.K.(2007).Characterization of music-evoked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Memory,15,845–860.
Juslin,P.N.,Liljestrom,S.,Västfjäll,D.,Barradas,G.,&Silva,A.(2008).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emotional reactions to music:Listener,music,and situation.Emotion,8,668–683.
Juhl,J.,Routledge,C.,Arndt,J.,Sedikides,C.,&Wildschut,T.(2010).Fighting the future with the past:Nostalgia buffers existential threat.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4,309–314.
Kessous,A.,&Roux,E.(2008).A semiotic analysis of nostalgia as a connection to the past.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1,192−212
Hirsch, A. R. (1992).Nostalgia:Aneuropsychiatric understanding.In J.F.Sherry,Jr.&B.Sternthal(Ed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Vol.19,pp.390−395).Provo,UT: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Holbrook, M.B.(1993).Nostalgia and consumption preferences:Some emerging patterns of consumer taste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245–256.
Holbrook,M.B.,&Schindler,R.M.(1994).Age,sex,and attitude toward the past as predictors of consumers'aesthetic tastes for cultural product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31,412−422.
Holak,S.L.,&Havlena,W.J.(1992).Nostalgia: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mes and emotions in the nostalgic experience.In J.F.Sherry,Jr.&B.Sternthal(Ed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Vol.19,pp.380−387).Provo,UT: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Holak,S.L.,Havlena,W.J.,& Matveev,A.V.(2006).Exploring nostalgia in Russia: Testing the index of nostalgia-proneness.In K.M.Ekstrom&H.Brembeck(Eds.),Europea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Vol.7,pp.195–200).Goteborg,Sweden: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Marchegiani,C.,&Phau,I.(2007).Remembering the way it wa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historical nostalgia scale.In M.Thyne,K.R.Deans,&J.Gnoth(Eds.),ProceedingsoftheAustralianandNewZealand Marketing Academy Conference(pp.3−5),Dunedin:New Zealand.
Marchegiani,C.,& Phau,I.(2011a).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the Personal Nostalgia Scale.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19,1−22.
Marchegiani,C.,&Phau,I.(2011b).The value of historical nostalgia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Marketing Intelligence&Planning,29,108–122.
Marchegiani,C.,&Phau,I.(2012).The effect of music on consumers'nostalgic responsestowardsadvertisements under personal,historical and non-nostalgic conditions.TheInternationalReviewofRetail,Distributionand Consumer Research,22,27–53.
Mardrigal,R.,&Boerstler,C.(2007).Nostalgia advertisements:A content analysi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34,424–2725
McKechnie,G.E.(1977).The environmentalresponse inventory in application.Environment and Behavior,9,255–276.
Muehling,D.D.,&Sprott,D.E.(2004).The power of reflection: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nostalgia advertising effects.Journal of Advertising,33,25–35.
Muehling,D.D.,&Sprott,D.E.(2012).An involvement explanation for nostalgia advertising effects.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18,100–118.
Muehling,D.D.,Sprott,D.E.,&Sultan,A.J.(2014).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of nostalgic advertising effects:A consideration of childhood brand exposure and attachment on consumers’responses to nostalgia-themed advertisements.Journal of Advertising,43,73–84.
Orth,U.R.,& Bourrain,A.(2008).Theinfluence of nostalgic memories on consumer exploratory tendencies:Echoes from scents past.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15,277−287.
Pascal,V.J.,Sprott,D.E.,&Muehling,D.D.(2002).The influence of evoked nostalgia on consumers’responses to advertising:An exploratory study.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24,39–49.
Rindfleisch,A.,Freeman,D.,&Burroughs,J.E.(2000).Nostalgia,materialism and product preference:An initial inquiry.In S.J.Hoch&R.J.Meyer(Ed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pp.36−41).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Provo,UT.
Routledge,C.,Arndt,J.,Sedikides,C.,&Wildschut,T.(2008).A blast from the past:The terror management function of nostalgia.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4,132–140.
Routledge,C.,Arndt,J.,Wildschut,T.,Sedikides,C.,Hart,C.,Juhl,J.,…Scholtz,W.(2011).The past makes the present meaningful:Nostalgia as an existential resour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1,638−652
Routledge,C.,Wildschut,T.,Sedikides,C.,Juhl,J.,&Arndt,J.(2012).The power of the past:Nostalgia as a meaningmaking resource.Memory,20,452−460.
Sedikides,C.,Wildschut,T.,Arndt,J.,& Routledge,C.(2008).Nostalgia:Past,present,and futur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7,304–307.
Sedikides,C.,Wildschut,T.,&Baden,D.(2004).Nostalgia:Conceptual issues and existential functions.In J.Greenberg,S.Koole,&T.Pyszczynski(Eds.),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pp.200–214).New York,NY:Guilford.
Stern,B.B.(1992).Historical and personal nostalgia in advertising text:The findesiècleeffect.Journal ofAdvertising,21,11−22.
Sultan,A.J.,Muehling,D.,&Sprott,D.E.(2010).The effect of personal attachment and usage on consumers’response to nostalgia.AlliedAcademi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tudies,15,1−3.
Taylor,S.Martin,& Konrad,V.A.(1980).Scaling dispositions toward the past.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2,283−307.
Unger,L.S.,McConocha,D.M.,&Faier,J.A.(1991).The use ofnostalgia in television advertising:A content analysis.Journalism Quarterly,63,345−353.
Vess,M.,Arndt,J.,Routledge,C.,Sedikides,C.,&Wildschut,T.(2012).Nostalgia as a resource for the self.Self and Identity,11,273−284.
Wildschut,T.,Sedikides,C.,Arndt,J.,& Routledge,C.(2006).Nostalgia:Content,triggers,func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975–993.
Wildschut,T.,Sedikides,C.,Routledge,C.,Arndt,J.,&Cordaro,F.(2010).Nostalgia as a repository of social connectedness:The role of attachment-related avoid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8,573−586.
Zentner,M.,Grandjean,D.,& Scherer,K.R.(2008).Emotions evoked by the sound of music:Characterization,classification,and measurement.Emotion,8,494–521.
Zhou,X.Y.,Sedikides,C.,Wildschut,T.,&Gao,D.G.(2008).Counteracting loneliness:On the restorative function of nostalgia.Psychological Science,19,1023–1029.
Zhou,X.Y.,Wildschut,T.,Sedikides,C.,Shi,K.,&Feng,C.(2012).Nostalgia:The gift that keeps on giving.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39,39−50.
Zhou,X.Y,Wildschut,T.,Sedikides,C.,Chen,X.X.,&Vingerhoets,Ad J.J.M.(2012).Heartwarming memories:Nostalgia maintains physiological comfort.Emotion,12,67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