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信息产业的大变革——访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

2015-02-26 03:23:20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海涛共性架构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刘院长,您好!什么是物联网?目前就您所了解,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情况如何?

刘海涛:物联网是面向实体物理世界,以感知互动为目的,以团队化的社会属性架构为核心,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是物理与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系统。

整个信息技术发展有三次产业浪潮,一次是计算机,一次是通信技术网络化,第三次是物联网。前两次浪潮,中国走在了后面,然后奋起直追,使得移动通信以及其他方面已经往世界前沿进发了。物联网是信息产业第三次产业浪潮,是工业第四次革命的核心支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螺旋式回归,它将带来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在这个阶段,中国站在了世界物联网的制高点。

我们团队从1999年开始做物联网,当时称它为微系统信息网。在2001年左右,国际上有物联网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发现微系统信息化和这个是一样的,所以才给改了名称。我国之所以在该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是因为国际上走的是以网络为核心的发展路线,而中国是以感知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路线,走的是自己的路,抓住了物联网的感知核心。

记者:这种制高点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刘海涛: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手机,可以说,如果没有标准化,对讲机时代不会过渡到手机时代;如果没有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永远处在局域网不会出现互联网。因此有人说,得标准者得天下。同许多新兴的产业、系统性的产业一样,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而架构标准则是标准化的核心。

我国在2014年9月拿到了国际物联网架构的设计权、主导权。之后尽管美国国标委组织了由国际知名的IT企业组成的联合团队,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一起设置各种障碍,想把中国“运作掉”,但在我们国家的重视和努力下,今年5月20日,“感知中国”团队合法当选为全球物联网架构主编辑,从架构主导到操盘手的主编辑都是中国人,牵头制定国际物联网架构标准,为中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体系中赢得最高话语权。

记者:物联网与互联网有什么不一样?

刘海涛:如果说互联网是信息的地球村,那么,物联网则是实体世界的地球村。互联网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但是虚拟世界解决不了雾霾、交通、安全、能源、健康等实体世界的问题。物联网是把实体世界的每一个脉动以人为不可操纵的方式联到物联网体系,它是客观的,内容是真实的、实时的,可预警或可预测的,它追求的是人与实体世界的和谐、共融、共存、共发展,它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科研、技术、市场、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这个角度来讲,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

今天,互联网发展到了顶峰时期,解决的是信息共享、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天津大爆炸事件,互联网让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令人痛心的事件,同时又出来很多谣言,但是它不能阻止这次爆炸,也不能阻止它的二次爆炸,更不知道氰化物的扩散情况怎么样了,但是物联网可以做到,而且还不难。尽管我们国家站在了物联网的潮头,并且有很好的前景,也有一些现实中的应用,比如车流量控制灯能够自主根据车流量变换红灯绿灯(智能化是根据红绿灯来控制车流量),但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处于小杂散的局面,其推广和应用还是落后的。

记者:您能概括一下物联网具有哪些特征吗?

刘海涛: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延伸到物联网”,但我们不能简单把物联网想象成是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有别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的四大本质特征。

首先,物联网关注的是外部。互联网关注的是内部,借助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其次,具有不确定性。互联网上的信息,全球人民去看,都是一样的,是确定的,物联网关注的外部事件则是不确定的。假如我在屋子里布了很多物联网的终端,目的是防止有人破门而入,那么,就不能确定破门而入之人的行为特征。所以说,物联网关心的外部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确定的。

第三,不可重复。物联网关心的事件不能复制,比如今天某个时刻有人把我手机偷走了,这个时间、地点、小偷的行为,不可复制。互联网关心的内容则很容易进行复制。

第四,事件驱动。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环境,要求物联网的架构组织、任务分工、协同体系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偷是从窗子跳进来,还是破门而入,感知他行为的终端分布、系统是不一样的,小偷的事件驱动了此次事件的物联网架构组成。

因此,互联网是无法延伸到物联网的,二者有根本的差别。

记者:您刚才讲到,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相对理论还很落后,那么,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是什么?

刘海涛:物联网庞大的市场被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分成一个又一个小块块,每一块都不足够大。如何达到规模产业化?这也是全球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物联网企业都很小,不是能力不够,因为细分市场就这么大。软件产业也是这样,软件业的老大是微软,他们主要做了操作系统,也就是五花八门应用软件的共性部分、共性平台。物联网的共性平台包括软件、硬件、模块、协同、网络应用、服务等等,是一个大的架构,比软件操作系统复杂多了,它总归是物联网,总归有70—80%是一样的,这就是共性。我们把共性部分凝练出来,把不是共性的部分甩出去,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模式,就可以解决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瓶颈问题了。

记者:可是,现在各行业都从自身领域出发,发展物联网,它们有着不同的应用体系,这需要靠什么来凝练共性?

刘海涛:要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架构,那就是最灵活的“团队”架构。“团队”不是“单个人”,物联网终端是智能化的,但物联网不是智能化的,它们形成团队,有组织、有分工、有纪律,不同任务、目标、环境,它们的组织分工协同是不一样的,这叫团队协作,是社会属性,是物联网的核心。团队的社会属性以其高度自适应能力的多变架构,向下兼容RFID、M2M、互联网等等,它是超越互联网并兼容互联网的协同分工的团队属性的全新体系。

我们是全球唯一攻克了物联网共性的团队,我们用社会属性找到了共性架构体系,形成了集大成的全新架构,并加以实现,形成标准,对国际标准化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记者:物联网的体系会如何影响金融、电商、工业等行业?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刘海涛,196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本刊记者 孙大勇/摄影

刘海涛:物联网将推动 “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互联网+”加的是传统各行各业,解决的是传统行业流通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联网则是面向实体世界,是对传统行业的核心、模式的深刻变革,是虚实交融的实体经济,对传统行业将会是根本性的变革,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

物联网改造几乎不挑行业,基本没有行业是不需要物联网的,它是传统行业改造转型的全新之路。近年来,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加速科研与产业化步伐,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升级,至今推出百余种物联网产品,在安防、交通、有色、消防、物流、金融等10多个领域得到应用。特别在产业领域,去年与平安银行合作首创了“物联网金融”新模式,实现对动产的全程无遗漏环节监管,让动产具备了不动产属性,大大降低了动产质押贷款的风险,这有助于盘活动产资源。最重要的是,物联网金融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降低了虚拟经济的风险,同时还将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

可以说,物联网将带来全新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助推“一带一路”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成为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整合者,这是中国大国崛起的重要机遇。

猜你喜欢
海涛共性架构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艺术启蒙(2023年2期)2023-11-03 17:07:38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罗海涛作品
国画家(2022年3期)2022-06-16 05:30:06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汽车工程(2021年12期)2021-03-08 02:34:30
共性
杂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电信科学(2017年6期)2017-07-01 15:45:17
通过反思寻求最优解
音乐的共性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