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太黑
我们为什么“啥都不会做”
文 李太黑
我想造一辆车,但是我啥都不会做,于是我组织了一个严谨的饭局。
为什么我想造辆车呢?
感谢横行的微信,让我们图文并茂地看到了大量的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其中转发较多的一类是外国人“造车”“远行”的图文,两口子过烦了,弄了个破车改成了移动房屋,于是过上了浪迹天涯的生活。还有就是DIY的,一个设计师,或者工程师,或者流浪汉什么的,一时兴起,就攒了一辆汽车,关键这辆车攒得非常讲究,让一般的中国所谓汽车公司的研究院都汗颜。
这些案例让我眼馋:外国人过得真恣睢,真充实。我也想干。
于是我在大学毕业15年后,组织了一个同学饭局。他们基本都在做汽车相关行业,也都在各自岗位上颇有出息。提起了我的“自己造辆车”的话题,大家碰撞了很多想法,高潮部分还产生了一些黄段子。然而当我费劲把话题扯回来时,一位坦率的同学一语道破天机:“可是我们啥都不会做啊!”
这句话引起极为强烈的沉默的共鸣。我了解自己,四年大学上完,只会考试。我也了解这帮同学,他们也只会考试,其中特别会考试的还成了硕士博士,可是他们家里的下水道堵了、窗帘杆掉了、灯泡不亮了,还是会第一时间找物业。自己造一辆汽车,那恐怕跟自己登个月难度差不多吧,学校里没教啊,虽然我们就是汽车专业的。
而最令人仔细思考后感到恐惧至极的,是这一现象的产生仿佛是环境促成的:咱的教育不认可那些会动手的人。教你如何动手的学校是高职、技校、“蓝翔”这一类的吧,那可是给不擅长考试的孩子兜底用的。
而更深一层的,咱的文化倡导以巧取胜,有便宜不赚,动了真功夫,十有八九会被骂成傻子。
现在,是个人就在谈创业。然而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畅谈一番之后,你会发现,他不是想创业,而是想“干一票”。他并不是想为社会生产点什么,或者提供点什么,而是想利用社会的某些需求——所谓痛点——攒出一个概念,然后找人卖掉。所以,他不必在这个过程中做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只需要把一些零碎拼凑起来,就完成了。大部分人都想在一年之内把概念弄起来,然后脱手,就宣告“成功”,也许以一次全家移民来作为这次创业的庆祝,计划超过两年的就会受到质疑——因为延期带来的风险会让投资者和同伙迟疑——“你难道还真想做下去?”没有人想真正把这件事情做下去,都想不动声色地把枪递给峰顶的最傻的那位,然后逸去,“哪怕身后洪水滔天”。
我的饭局的最后,一位动手能力最强的同学答应帮我造车,但是只能提供顾问支持,要动手,还得找蓝翔毕业生。然而这个同学也提出了一个至为尖锐的问题,“你为什么要造辆车?”如果说是以我做媒体的思路,把这个案例当成一次动手的倡议——这个社会上毫无需求啊,没有“痛点”啊,大家都在炒股创业的击鼓传花游戏中斗智斗勇呢,没有人需要“动手”啊,这个概念造起来卖给谁呢?
说到底,想做点啥还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