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犇
《活着,走着想着》
陈嘉映等/著
王晓璐、张翼/主编
程远/执编
姚宏越/责编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5年2月第一版
三月初,程远先生托友人将《活着,走着想着》从沈阳带到长春。我并未在第一时间打开此书,而是想象着一个情景——这位友人,坐上沈阳至长春的火车,把书放在临窗的桌上,与沿途风景对视,“活着,走着想着”。
假使换成快递的方式,书多半会在厢式货车里憋闷,与阳光和风景隔绝,冰冷地到来。
人的旅行也是如此,搭乘交通工具时凭窗望远,抑或徒步去旅行是一种;在睡梦中到达目的地,跟着导游“到此一游”是另一种。世间的旅游大抵都在这两种选择间游移。
上周的一个夜晚,我打开了这本书,四封和内页,一连翻了几遍。我有意避开文字,只看版式,其实是看一种感觉。我又望望对面楼顶上的“稀星朗月”,在钢筋混凝土中挑出纯粹的自然物象,它们的气质和这本书的感觉更接近吧。
书中收入99篇南航《航空画报》的卷首语,可以想见,在这本书面世前,除了某些空乘人员和该杂志的编辑,很难有人能够一篇不落地读完这99篇精悍耐读、风格各异的文章。
恕我直言,很多杂志的卷首语,难避“比拼文采,熬制鸡汤或装神弄鬼”的俗套,乍看华丽绝妙,细读则味同嚼蜡。而该书收录的卷首语,少则一页半,多也就两页半,它们在有限的开本里蜗居,却任性情在纸张上跳跃,透出无限张力。无论作者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还有个共同的身份——作家。
作家与阅读、旅行是分不开的,作家和风景的亲近更似宿命。滕王高阁临江渚,罗浮山下四时春,二十四桥明月夜,春风不度玉门关,姑苏城外寒山寺,绿杨阴里白沙堤……或春风得意,或被贬蛮荒,或隐居田园,或戍守边关……作家(诗人)都是忠实的旅行者,他们把苦乐悲喜通通抛洒在景色里,再借淡墨,任情思在素纸上流淌。
多少类似的五言七言,流传千古,成了景区最完美的广告。而对着电脑绞尽脑汁,在广告公司头脑风暴,机器似的制造话语,只会是徒劳。古圣先贤何以成绝唱,是因为,无论置身何处,他们都不忘“活着,走着想着”。
这并非一本游记合集,而是作家们从各自的视角、经验出发,思考旅行,兼及对历史、哲学、文艺、生活、灵魂的思悟。让人温暖的是,虽然是在飞机上示众,但作家们并没有飘在天上,继而堆积一些大众难以接近的名词与概念,任性地彰显深奥高妙和特立独行。作家们执着地用简约的文字真诚地呈现内心,探寻本真。
按部就班地对他们的文字进行分类、细加评点,没什么意义,说得多了,既可能出现某些误读,也使读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大打折扣。所以也就没有“拘泥”于文字的必要了。
应该说,这样的书,文字本身便是主角,自成风景。图倘若配不好,还不如素颜。但该书的设计,显然消解了我的顾虑。设计者在每辑前放一张跨版的摄影作品,山林、峡谷、河湖、村镇,都是黔西南风光;在很多文章文末放上恒仁版画(多为彩色),在序、后记和目录前放了四张恒仁版画(黑白,藏书票),大俗大雅,与文章相得益彰;还放有11件雕塑作品,并为每位作家配上一幅手绘肖像。全书有些留白处,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或缺的,相信有读者会在上面留下些痕迹,或为阅读札记,或为旅行感悟。
设计者用“击凹”的工艺在白色封面上呈现这99位作家名字,仿佛是在云朵上镌刻出来的。读者尽可把这些作家当成同行驴友,自由结伴,自在飞翔。
老实说,我只读了一半,不是没时间读完,而是想放一放,走一走,想一想,再慢慢地读下去。一口气跟团游完欧洲十国,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必然千差万别。有时候,对阅读和旅行而言,超速实可谓危险游戏。
我对该书并不陌生,因为尚在它孕育时,就与之有些关联。早在策划期间,该书执行主编程远向很多人征求书系的名称,也曾和我有过交流,令人愉悦的是,最终确定的“云卷云书”就是当初我最推崇的一个方案。2014年年末,我与该书责编姚宏越在长春偶遇,方得知,该书的校样被寄丢,所以出版延误了。好事多磨,“慢”并不影响精彩,还是像旅行,放慢脚步,方能领略更瑰丽的风景。
在屋里、在户外、在路上,你都可以挟着这本书,在闲暇或疲倦时,风吹哪页读哪页。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和99位作家一样,获得各自的精彩。让躯体和思想上路,诗意地“活着,走着想着”。
责任编辑 曲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