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亮
古人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笔者以为,“一生之计在于勤”的“勤”字中,学习占了极大比例。
孩子呱呱坠地,就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其实,在娘胎里早就从事学习,只不过人们了解甚少罢了。如今人们热衷胎教就能较好诠释这一点。
孩子出生,要牙牙学语乃至品尝甜酸苦辣,要学会辨识世界花花绿绿,要学会聆听喜乐哀乐跌宕起伏,要学会嗅出香臭好孬,要学会蹒跚挪步……
我们先来看看“学”。“学”的繁体字“ ”,我们不难看出,上部左右两边皆为手,上部中间为“爻”(短树枝一类算筹),中部为秃宝盖(表房子),下部为孩子。整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孩子在老师手把手教导下学习算术以及其他知识。
说到学,又必要谈谈教。“教”的甲骨文 ,左上为算筹,左下为孩子,右侧为“攴”(攵,手持戒尺即教鞭形),这正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戒尺之下长才俊”。大概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左为孝也就不足为奇了。
纵观“教”与“学”古文字,都离不开“爻”,看来算术是教学的基础之基础了。
上学也好,听课也罢,都离不开教室更离不开学校,接着我们来认识一下“校”。校,从木从交(交叉,兼表声)。校有两个读音。读jiào时,本义为套在犯人脖子上的枷锁。自然就引申出校正、校勘、校对、校雠。读xiào时,指学校。古代射箭叫校射,故习射的地方或教官都称“校”(现在部队军衔中校官能从中窥其一斑),所以又引申特指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构和场所。
学校是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本领的地方,也是校正学生前进方向的殿堂,因此两个读音的“校”都是围绕学生打转转。
学校在历史长河中,其称谓经常发生变化。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也就是说夏朝称之为校,殷商时期称之为序,周代称之为庠。由于序、庠意思相近,因此,也有说夏曰殷曰庠、周曰序。序、庠,都是广字头,古时凡从“广”的汉字大都与敞屋有关。
序,本指古代隔开正室与两旁厢房的墙,引申指正屋旁边的耳房。这些房子是按一定规矩(包括与正房高低、面积大小、朝向、前后等)进行排序并加以建筑。古人比较殷实的家庭常在序里请老师来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也。久而久之,长幼有序等礼仪规范渐渐潜入孩子心田。序,后引申指序言,古时序在文后,如今放在文前。
庠,羊在这里既表声,还暗示孩子通过教育之后,温顺、孝悌如羊。济南大明湖南门处有庠门里,庠门位于府学大门内,是府学建筑的一部分,里指里弄、胡同。知道这些,你再到庠门里,可以理出不少文化积淀之头绪。
《学记》中“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代设学施教,每闾(二十五家)设有学校叫塾,每党(五百家)设有学校叫庠,每术(当为“遂”。遂是古代统辖五县的行政区划。《周礼》称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设有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称作大学。这里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古时“小学”是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时小学先教六书,六书就是指象形、指事等,所以有这个名称)。
古时候,学校建筑也是等级森严。
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泮宫,是半月形水池,它是官学的标志。
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 济南市文庙正南有一处泮池,读者朋友可前去观瞻。
古时开学,要举行开笔仪式。开笔,是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又俗称“破蒙”。仪式上,老师用毛笔蘸上朱砂在孩子脑门上轻轻一点,俗称开天眼,寓意孩子从朦胧、混沌的世界中走了出来,走向充满希望、幸福的明天。
“字里情怀”从“我想有个家”说起,经过相知相恋、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再到今天孩子终于踏入学校大门,于是乎人生似乎又回到起点,因此小小专栏就要给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你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