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思考

2015-02-25 02:48:53段崇惠
文教资料 2015年30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思维

段崇惠

(安图县明月镇长兴丰产小学,吉林 安图 133600)

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思考

段崇惠

(安图县明月镇长兴丰产小学,吉林 安图133600)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把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寄托在新教材上,但教材仅仅就是例子,无论新旧,只要教师吃透教材,用好、用活教材,而后跳出教材,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否则使用新教材,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学习主体求异思维拓宽领域

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是封闭型的,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目前课堂教学把教材当做“圣旨”反复作繁琐的分析,结果把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等小学生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找来一篇文章仍不知怎样阅读,读后无所体会,只能“千人一词”,谈不上独特见解,于是学校似乎成了“工厂”,学生自然成了规格尺寸基本合格的“产品”。久而久之,由于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便无从谈起。“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学生的独创性如何培养呢?教师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寄托在新教材上,这无疑是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而后跳出教材,依然能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一、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1.吃透教材,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1]。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中认真吃透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目标要明确但不要过细,目标要实但不要过死。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更要根据目标宏观设计,不可微型设置,只有大的环节而不要把每步都详细设计出,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大目标能够实现。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备课中就发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各有不同,我就想到学生也一定会各有所好。因此,一上课我就提出自己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读完一遍课文后学生马上进入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在汇报时,学生把各自喜欢的段落分析得很透彻,从学生的分析汇报中其他学生也分享了自己没有体会到的美。也就是说只要你吃透了教材,无论学生如何变化,就会实现目标,即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顺序并不重要。

2.用好教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提出合乎事情发展规律的预定设想,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在讲授《颐和园》一文时,我设计了假如你来到了颐和园,除了作者看到的之外,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的问题。有的学生看到长廊里画有龙、凤,牡丹花在盛开……有的说仿佛自己坐着游船来到昆明湖上,荷花在水中荡漾,小鱼在脚下游过,燕子正在给我唱歌……这无疑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再创造。再比如说学了《穷人》一文,我安排了一个小练习,想象文本中主人公二十年以后会怎样;《丰碑》一课讲完后想想军机处长牺牲的地方现在又会怎样,等等。这些想象有些看来很荒诞,但谁又能说将来有一天不会实现呢?爱因斯坦16岁时就狂想骑着一束光来追赶另一束光,十几年后他就创立了伟大的“狭义相对论”。

二、吃透教材,尊重教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要尊重教材,吃透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使学生懂得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必须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熟读、读熟,理解其含义,并进行反复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进行质疑问难,使其通过学习和思考,分析和解决疑问。另外,让学生明白,有疑难随时可以提,绝不是只限于阅读课,其他作文课、写字课等亦可。久而久之,学生所提的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阅读、思考后,领悟和解决了这些问题,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结合教材设计的综合实践练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素质化的语文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学生的语言学习自主活动,是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学习的有效之路[2]。教学每篇课文,首先根据读写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用哪些材料表达的?接着,围绕这一要求,明确地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具体学习任务。学生围绕学习任务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神贯注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

3.开展合作学习讨论,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学习过程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开展小组学习讨论:一是要恰当地选择时机,一般可安排在语言活动的重要之处,或安排在课文理解的难点之处,或安排在经过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后。二是加强小组文化建设.分组要合理,注重小组长的培养与使用。三是监控小组学习讨论的效能,这是小组学习至关重要的步骤。教师要巡视并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同时应特别关注小组讨论的反馈交流,认真倾听,达成共识,彼此分享。

三、吃透教材,用活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吃透教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提问的回答,对习题的解答,应当允许多种答案并存,教师应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性,推陈出新而不是人云亦云。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课,多年来学生就习惯了说弯弯的月儿就像小船,而有的学生则提出像镰刀,有的提出像马嘴等,这无疑是求异思维的开始。再比如《登山》一文,学生学完之后均为列宁自觉锻炼战胜困难的精神而敬佩,然而有一位学生却说:“我觉得列宁不可学,他走那样危险的路目的仅仅是为了看日出,而不是执行革命任务,万一出了危险,岂不因小失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争相谈看法,我及时指出这位同学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好极了,此时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教学中要让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扩散,关键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思维点,注重抓住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如《乌鸦喝水》中怎样喝到水,《田忌骞马》中齐威王为什么会输,《草船借箭》曹操真的很笨吗等,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发散思维。

2.用活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答案也许对,也许错,但都要及时鼓励,让学生时时、处处想出新的、不满足于“从众”、“趋同”与“成说”。老师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使学生敢于、乐于标新立异。那些标新立异的东西,说不定大部分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是没有实际价值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只有百分之一的东西才够说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但如果没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参与,那么可能就没有这百分之一的创新。

四、吃透教材,跳出教材,拓宽学习领域

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生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在教学《蝙蝠雷达》一课时,在学生弄懂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之后要跳出教材,培养学生对仿生学的兴趣,鼓励他从科技书中了解人类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发的许多发明知识,并用课文中的句式“什么相当于什么”介绍许多发明,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比如学生学习课文后,可要求他们合作编成课本剧。这时,学生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魅力。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要求学生编读后感小报,学生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术字,使小报更有情调,使语言和“形象”有机结合,取得图文并茂的效果。这些汇报、演出、展览等活动蕴含大量独创性的素材。实践证明,对学生的独创性只要及时表扬,就必能能形成“新”意十足的氛围。

2.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该是学生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要引导学生学一课而读多篇,学一点而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而拓展一大串。如学生学习了《火烧云》中描写颜色的ABB式词“红彤彤”后,随即组织学生课外收集了蓝盈盈、灰蒙蒙、黑洞洞等几个词,然后用这些词写一段话练习。这是对课文里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语文学习不能只围绕课文转,要在学完一课后,及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进一步积累沉淀,从而使学生获得能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

3.突破课堂为中心,拓宽外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课外求得发展。如在教完《颐和园》一课,我让学生写了小练笔,描写了家乡的美景,有的同学按游览顺序写了“长白山”、“水库”等,写得很精彩。接着我又提出要想让外面的小朋友也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该怎么办呢?然后要求学生实践。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投稿、写信,那他必然就要学习怎样写信封,用相片宣传的当然要学一些照相技术和选景艺术。这样的外延拓展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刘华亮.小学生体验式学习有效指导[J].吉林教育.学科,2011(4).

[2]李晓强.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思考[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3(2).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