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有物 赏之有理——2014中考物理赏析之食物篇

2015-02-25 03:01褚凤莲
物理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食物

褚凤莲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召口中学,山东 淄博 255419)

·STS研究·

食之有物赏之有理
——2014中考物理赏析之食物篇

褚凤莲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召口中学,山东淄博255419)

摘要:传统的应试教育多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兴趣、能力及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新课改的推进和实施极大发地改变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中考命题也开始更贴近社会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社会上的热点为背景命题,逐渐凸显新课标理念的落实.

关键词:中考物理;食物;热传递;扩散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近几年来,新课改的推进和实施极大地改变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考命题也开始更贴近社会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社会上的热点为背景命题,逐渐凸显对新课标理念的落实.比如美食,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就将人们的目光又一次的聚焦到了“食”字上,中考命题也与时俱进,将两者巧妙结合,以食物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了解中华美食的同时学习物理,应用物理.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我们发现这类题的题型上以填空、选择为主,实验、作图、计算类相对较少,知识点上以热学、电学为主,偶会见力学、密度、压强等知识的身影.下面让我们来一起赏析2014年与“食”有关的中考题.

1自然的馈赠

例1(2014年山东济宁):央视一套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味道鲜美的微山湖炖鱼是济宁人民“舌尖上的美食”.炖鱼满屋飘香是由于…………造成的,烹饪过程中其内能是通过…………方式改变的.

赏析:微山湖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坐落在滕州西部境内,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微山湖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上通道.微山湖沌鱼不但味香汤鲜,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沌鱼时满屋飘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而在沌鱼的过程中内能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热传递来完成的.

解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传递.

图1

例2(2014年湖北咸宁):冰糖葫芦(如图1)的制作方法是: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糖浆后,将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固态,令人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冰糖葫芦看上去红彤彤的,是因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只反射………….

赏析: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总能见到卖冰糖葫芦的生意人,他们或推车或肩扛,红彤彤的山楂在糖膜的包裹下格外诱人.被三三两两的姑娘围住,各自买上一支,咬上一口,嘎嘣脆酸中带甜,唇齿留香,好不惬意.在冰糖葫芦制作的过程中,固态的白糖放入锅中吸收热量而变成液态的糖浆,这是一种熔化现象;液态的糖浆又变成固态,这是凝固现象,凝固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做好的冰糖葫芦看上去红彤彤的,是因为红色的不透明物体(冰糖葫芦)只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而其它色光都被它吸收了.

解答:熔化、放出、红光.

点评:《自然的馈赠》里的两题分别以鱼和冰糖葫芦为载体,考查了分子运动、改变内能的方式、物态变化、光的反射知识.两种食物均取自自然,所做的“沌鱼”和“冰糖葫芦”也是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本组题目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关注了社会热点,又联系了学生生活,落实了物理课程标准.

2主食的故事

例3(2014年黑龙江龙东):元宵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美满的元宵是每个餐桌不可或缺的美食.细心的小红在看妈妈煮元宵时发现,元宵刚下锅时,先沉入锅底,加热一段时间后,元宵好象变“胖了”又浮上来.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元宵刚下锅时下沉,加热一段时间后,会浮上来?

赏析: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在煮元宵时,元宵刚下锅,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所以会沉入锅底;加热一段时间后元宵体积变大,根据F浮=ρ液gV排得出所受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元宵上浮.我们还可以从密度的角度来考虑:刚下锅的元宵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即ρ物>ρ液所以沉入锅底,加热一段时间后,质量一定的元宵,体积变大,密度变小,当元宵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即ρ物<ρ液时,元宵上浮.

解答:元宵刚下锅,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所以会沉入锅底;加热一段时间后元宵的体积变大,根据F浮=ρ液gV排得出受到的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元宵上浮.

例4(2014年浙江湖州):“竹抻面”是我国传统面点美食.如图2所示,在制作面团的过程中,让一段毛竹的一端固定在绳扣中,人坐在另一端可以上下跳动,面团在毛竹不断挤压下变得更有韧性.图3是它的原理图,可以把毛竹视为一根杠杆.关于此杠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图2        图3

A.B是支点

B. 杠杆在B点受到向下的力

C. 杠杆在B点受到的力大于F1

D.A点移动的距离小于B点移动的距离

赏析:题目中的“竹抻面”即为竹升面,它是民国时期流行于广州一带的传统面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广州人大快朵颐的一种口福,后来随着面条工艺机械化,竹升面几乎销声匿迹.2014年浙江电视台播出的《十二道锋味》,关于香港传统美食而创作的一期节目中就出现了竹升面的身影.在制作竹升面的过程中,所用的毛竹就是杠杆,由图3可以看出,杠杆围绕绳扣所固定的O点转动,O是支点,人在A点给毛竹一个向下的力,毛竹在B点对面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面团对杠杆在B点有一个向上的力;由图3知:力F1是动力,在B点受到的力是阻力,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所以阻力大于动力F1,同时A点移动的距离大于B点移动的距离.

解答:C.

点评:本组题目选择了“元宵”“竹抻面”这两种传统美食,在机械化逐渐取代传统手工的现代社会,又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美食的记忆.从题型来看,两题中一个是分析题,一个是选择题,分别考查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杠杆的平衡条件,日常学习中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转化的灵感

图4

例5(2014年山东济宁):图4中的冻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人们制作冻豆腐主要是想办法去除新鲜豆腐中的水分.制作冻豆腐的过程经历了…………的物态变化.与新鲜豆腐相比,冻豆腐的密度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答:凝固、减小.

例6(2014年湖南娄底):新化白溪腐乳以其口感细腻,味道纯正而远近闻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现测得一块腐乳质量如图5所示,体积约为10cm3,则其密度为…………kg/m3.若吃掉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5

解答:1.2×103kg/m3、不变.

点评:本组题以生活中常吃的豆制品为载体考查了物态变化、密度的知识,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密度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这类问题一要善于利用密度的公式分析密度的变化并进行密度的计算,二要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4时间的味道

例7(2014年四川成都):《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四川的腊肉、香肠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B. 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C. 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D. 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赏析:四川人喜欢吃火锅,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我们在吃火锅时,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是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在任何温度下都在进行,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会增加.香肠以猪或羊的小肠衣(也有用大肠衣的)灌入调好味的肉料干制而成,腊肉是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制成.经过这些加工,肉类可贮存很久,并收获了独特的风味,醇厚浓郁,越嚼越香.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扩散慢.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

解答:D.

图6

例8(2014年辽宁锦州):中国历史有多长,中国的茶就有多香.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请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如图6所示,为什么茶壶盖子上有一个小孔?

(2) 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会冒“白气”,“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赏析: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的饮品.一枚茶叶采摘下来,需经过揉捻、烘焙、紧压等诸多工艺处理后,方能成为可供人们冲泡的茶,而后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于此意义来看,茶的生命无异于经历一场凤凰涅槃,在淡淡清香中重获新生.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会冒“白气”,是壶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倒茶时,茶壶中的水倒出,茶壶内气压减小,壶外气压大于壶内气压,壶内的水不容易流出来,所以在茶壶的盖子上要开一个小孔,壶内与大气相连,在大气压作用下壶内水容易流出来.

解答:(1) 蒸发;(2) 扩散;(3) 壶内与大气相连,在大气压作用下壶内水容易流出来;(4) 水蒸汽遇冷液化.

点评:本组题取材于火锅、茶等食物,考查了分子运动、扩散、物态变化、内能的改变以及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这些题目需要掌握以下3个要点:

(1)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一切”、“不停”指明了分子运动的特点,它的运动的发生与否与温度等其它因素没有关系,只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正因为分子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所以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就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内部的现象,即为扩散.扩散总在发生,只是有快有慢.

(2) 内能是物质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因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分子动能也越大,物体内能就会增加.

(3) 生活中的“白气”、“雾”都是小液滴.

5厨房的秘密

例9(2014年江西):《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7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图7

A. 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 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C. 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D. 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赏析:家常菜—家庭日常制作食用的菜肴,是中菜的源头,也是地方风味菜系的组成基础.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日常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煎锅一般用铁锅是因为铁是金属,金属的物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改变物体内能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过程,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炒制藜蒿和腊肉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蒸榆钱饭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香葱和豆腐要拌是为了加快扩散的进行.

解答:C.

例10(2014年辽宁阜新):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快速煮蛋器,其外观如图8所示.该煮蛋器一次可煮6只鸡蛋,铭牌如下表所示.一次,妈妈将6只质量均为50g的鸡蛋装入煮蛋器,一段时间后妈妈断开电源,小明观察到标有“3600r/kW·h”的电能表在这段时间内转了63转,过一会儿,妈妈从煮蛋器中取出已煮熟的鸡蛋,求:

型号2010A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350W净重0.2kg防触电类型一级图8

(1) 本次煮鸡蛋的过程中,共消耗多少电能?(设煮蛋器正常工作)

(2) 若鸡蛋的初温为20℃,煮蛋器中水的沸点为100℃,则本次煮鸡蛋的过程中鸡蛋吸收的热量是多少?(鸡蛋的比热容为2.1×103J/(kg·℃))

(3) 该煮蛋器煮鸡蛋的效率是多少?

赏析:煮蛋器是新兴起的一种时尚生活小家电,主要用于快速方便煮鸡蛋,也可以做鸡蛋羹.题目中煮鸡蛋所消耗的电能:W=(63/3600)×3.6×106J=6.3×104J,鸡蛋吸收的热量Q吸=cm(t-t0)=5.04×104J.该煮蛋器煮鸡蛋的效率η=Q吸/W=5.04×104J/6.3×104J=80%.

解答:6.3×104J、5.04×104J、80%.

点评:一切美味的食物都成就于厨房,厨房里也蕴藏着很多物理知识.从食物到做法再到各种各样的烹饪工具我们都能挖掘出物理的身影.本组题考查的是分子运动、物态变化、比热容、内能、热量、电能和效率,考查的知识比较广泛也比较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节能意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6五味的调和

图9

例11(2014年黄冈):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9)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现象.

赏析:早在清乾隆年间,汽锅鸡就流行于滇南一带.鸡要选择本地土鸡,作料很简单,只有几片生姜、几根小葱、少许胡椒、精盐即可.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在汽锅鸡中配入云南特产的名贵药材三七、虫草、天麻,使鸡汤更有营养,成为滋补佳肴.蒸制时,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放热后液化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

解答:放热、液化、扩散.

例12(2014年贵州遵义):张磊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出他家中酱油的密度,但他没有量筒和烧杯,只有天平、带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请你与他一起来完成实验.(水的密度用ρ水来表示)

(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的…………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在测量空玻璃瓶的质量时,实验操作如图10所示,张雷操作错误之处是:…………,改正错误后,他又一次进行了如下操作:

图10

① 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m;

② 测出玻璃瓶装满酱油后的总质量m1;

③ 倒出瓶中的酱油,将玻璃瓶清洗干净后,装满水,并将瓶的外部擦干,测出玻璃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可知酱油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酱油=

天平的使用规则是:(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3)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点评:和多数以食物为载体的题目一样,本组第1题也考查了物态变化和扩散现象,只要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明确现象中的初态和末态,把握扩散现象是要通过颜色、气味等来识别便能解决,是一道基础题.第2题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由于没有量筒,无法直接测量液体体积,这里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来测量的,也是中考常考实验之一.

猜你喜欢
食物
5类食物一定要“焯水”
这家超市派送的“食物”,太有趣了
感冒期间远离5种食物
控糖十大超级食物
常吃五种食物美白抗衰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地下的食物
食物也疯狂
Food(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