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嵌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中亚开放的战略思考

2015-02-25 00:37王树亮
新丝路(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亚西北甘肃省

文/王树亮

甘肃省嵌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中亚开放的战略思考

文/王树亮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甘肃省面向中亚地区的开放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掣肘,致使甘肃省向西开放的程度并不高。为此,甘肃省应发挥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地缘优势,协调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形成“东进西出、衔南接北”的开放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开放战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在坚持东部开放为主的同时,做出“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更是将此战略提升至全新的高度。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甘肃省制订了“走西口”规划,2014年更是提出“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历史性举措,这就为甘肃省向西开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因此,甘肃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实施面向中亚地区的开放战略,以期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甘肃开放模式”。

一、甘肃省面向中亚开放的自身定位与布局

1.综合分析“中亚-西北-甘肃”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依据中亚市场供需情况和西北五省产业结构,指导省内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中亚市场竞争中,甘肃省在资源、能源竞争方面面临着西方大国所属跨国公司的挑战,在开采、运输及勘测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在微电子、网络、电讯等涉及中亚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领域,获得市场份额的几率也不大。但在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太阳能光热、光电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人力资源、农产品、食品、轻工业生活必需品及部分领域内的机械制造方面,甘肃省具备较大的优势。因之,甘肃省应该对农产品深加工、服装贸易、小商品及机械等方面的企业,加以扶持,促使这些企业“走出去”。另外,甘肃省应全面分析本省的产业结构及优势与劣势,坚持“抓大、促小、育新”的工作方针,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有发展空间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推动富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抓紧上马,以期实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以新型产业为“生力军”的产业结构。

2.创建更加优越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甘肃的地缘优势

甘肃省应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兰州、嘉峪关、天水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无水港”、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基础较好的市州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完善现有航空、陆路货运口岸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兰州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无水港”、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在金昌、天水设立海关。加强西部省区之间的区域通关协作,创新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努力为扩大开放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服务。随着兰州新区、高新区及经济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的推广,2015年甘肃省将申请自贸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十大任务之一。

3.打造西北交通网络枢纽的核心地位,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保驾护航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甘肃省定位于“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就地缘条件看,在向西开放的战略布局中,甘肃省仅次于新疆。丝绸之路总长度的38%在甘肃境内,第二亚欧大陆桥在甘肃的分布也高达37.3%,这为甘肃省与中亚国家拓展贸易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就西北地区而言,甘肃省地处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核心”地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区位功能。因此,以兰州为中心,以省内节点城市为依托,打造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体系,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4.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突出甘肃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

3.3.1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通过S1班与S2班水文学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发现,S1班期末考试整体平均分比S2班高5分,同时S1班没有不及格的学生.通过识记性知识记忆,理解性知识点分析,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等考试题目来比较2个班级的差异发现,S1班学生与S2班学生在识记性知识题目中的得分较为相似,表明PBL教学并没有耽误学生传统识记知识.而在理解性知识点及实验操作设计的题目中,S1班的成绩明显高于S2班,说明PBL教学改革对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甘肃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近年来,甘肃文化发展呈现出传媒创新有力、戏剧品类繁多、文学创作繁荣、旅游产业兴盛、历史遗存重获活力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大型民族舞台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优秀作品,再现了传统地域文化的魅力;重大理论系列丛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系列读本》、《共圆中国梦 建设新甘肃》等,彰显出对中国道路的坚定不移;享誉国内外的敦煌莫高窟、天水伏羲庙及会宁红军会师遗址等旅游景区,正成为甘肃走出国门的名片。另外,甘肃省积极谋划将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将之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将是一项兼具文化、经济、政治及民族于一体的“组合拳式”的开放思路,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将以“经济”开放为核心向以“全面开放”为目标的重大转变。

另外,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还应积极致力于政策、法律、机制和友好城市等方面的建设,全方位地推进面向中亚开放的水平。

二、着眼西北:打造面向中亚开放的新战略

甘肃省与陕、宁、新等省区在地缘上都有面向中亚开放的优势,并且在进出口主要贸易对象、渠道及产品结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应在充分分析西北五省诸多方面相似的基础之上,提出整体性的开放战略,使西北五省面向中亚地区的开放形成新战略、新局面。

1.甘肃省与陕、宁、新等省区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相似性

首先,西北五省在进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西北各省区对外贸易面都比较广,主要贸易国家为发达国家和传统贸易国家。但由于各省区地理位置、资源条件、贸易传统和进出口产品的不同,主要贸易国家有较大的差别。从出口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看,陕西、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区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大的重叠性,均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澳大利亚为主。其中,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与穆斯林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比较密切。

其次,西北五省在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相似。在出口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加,资源性产品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占主要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陕西省占据明显优势,而甘肃、青海及宁夏三省区的穆斯林用品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宁夏已成立了国际清真食品认证中心,宁夏的清真牛羊肉、清真调味品、毛皮制品已出口到约旦、马来西亚、利比亚等穆斯林国家。

最后,西北五省区向西开放的政策相似性比较分析。西北五省区虽较早提出了各自的开放战略,但多年来一直是独立行动,未能形成西北开放的总体战略,致使在诸多方面出现了“撞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导向的重叠,从西北五省现在的进出口贸易对象来看,对美国、日本、韩国等为重点,但目前均引导向西开放;二是产品结构的相似,均以穆斯林日常生活用品、特色农产品及机电产品为主,并积极寻求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形式。三是向西开放的路径的相似,均以连霍高速、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要渠道。因此,在面向中亚开放的战略布局中,应加强西北五省的协调与合作力度,以期形成合理向西、和谐共赢的局面。

2.打造面向中亚开放的西北总体新战略

(1)加强政府间合作与协调力度

早在1993年9月,西北五省区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首届协作会议,提出了“共建大通道、联合走西口”的开放思路,力图提高整个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进而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①然而,长期以来未能付诸实践。因此,甘肃省应积极加强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在交通、检疫、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推进一体化网络办公模式,建立跨省区的协调机构,为向西开放疏通国内渠道。

(2)依据西北五省区各自特点,甘肃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对存在“撞车”或可能“撞车”的企业,应有策略地对待。对于那些甘肃省明显存在优势的企业,建议大力扶持;对于与其他省份旗鼓相当的企业,建议把握他们的优势,找准我们可以发展的空间与领域,做到有所侧重、填补空虚;对于几个省份都存在优势的企业,建业各省、各企业职业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向西,避免“零和博弈”。

(3)借助交通枢纽地位,打造西北物流集散中心

2001年甘肃省就提出建设机电产品、贵金属、钛合金及黑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植物提取为主的生物制品及医药保健、铝制品、轻纺产品、园艺及粮油食品和土畜产品等十大出口基地。在新的阶段,甘肃省应借助兰州地缘交通优势,将其打造成连接银川、西宁、西安、宝鸡、成都、重庆、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物流商品贸易集散地,以优化与中亚国家贸易商品的结构,提高效率与利润空间。为此,除了积极建设交通体系之外,还应加大兰州周边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互联网物流潜在功能,制定、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等,使兰州成为西北乃至全国致力于面向中亚开放的物流中心。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助力甘肃省面向中亚开放的新战略

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战略,在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协调西北五省区的基础上,应依据近年来甘肃省与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战略。

1.确立方针:有重点、有策略、全方位

甘肃省作为向西开放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向西开放的策略上既要注重“面”的全方位,又要注重“点”的关键作用,做到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有策略的开放。详言之,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应该着眼于整个中亚地区的所有国家,依据不同国家的国内外市场、进出口贸易情况,分门别类地制定针对各个国家的开放政策。与此同时,考虑到中亚国家在安全稳定、市场建设、互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甘肃省还应该有所侧重,做到广覆盖、点突出,前期开放将重点放在那些稳定性高、市场机制健全、互补性强的国家。例如,鉴于哈萨克斯坦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及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甘肃省应该积极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其视为走向中亚的突破口,为未来进一步拓展中亚市场提供必要的支撑点。

2.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开放的局面

甘肃省应加强与中亚国家政府、企业及文化单位等的合作与交流,开拓多元化的开放局面。首先,甘肃省政府应加强与这些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通过互访、建立友好城市等方式,提升政治合作水平,增进政治互信,建立稳健的双边、多变关系,为经济合作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其次,加强甘肃省政府与这些国家政府的经济合作,协商、制定相关经贸领域的法律、法规,协调双边、多变贸易的相关事宜,就关税、检验、流通及市场准入等问题,积极磋商,努力实现双赢的局面。再次,加快甘肃省与这些国家的城市发展友好型城市关系,重点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友好型城市建设,以为后期甘肃省企业“走出去”提供政府间平台。最后,借助甘肃省文化单位、宗教单位及团体,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积极承办跨国、跨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弥合异质性文化造成的冲突,增进不同文化群体的交融与合作,为经济交流消解文化、观念造成的壁垒。

3.借船出海: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

我国在中亚国家中有大量的投资项目、援助项目,并且规模较大。相比之下,2011年甘肃省对外工程劳务合作总额达到2.9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6%,②2014高速增长。其中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新加坡为主。甘肃省在中亚的投资项目、合作项目及援助项目比较少,主要是在哈萨克斯坦有大量的劳务输出。为此,甘肃省可以依托国家项目及其他省份的项目,通过参与、合作等方式,为甘肃省的企业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具体而言:其一,通过行政渠道,省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与国务院各部委密切联系,承接、参与国家在中亚的各类项目;其二,通过企业内部合作的方式,积极向上游企业争取合作项目,如兰炼、兰化等国有企业应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密切合作,分享相关业务。其三,依托打入中亚市场的民营企业,通过为其提供资金保障、货源供应及人力资源支持等方式,与这些民营企业深入合作,以实现最大化地“走西口”,多渠道开放。

4.扬长避短:避免摩擦、彰显优势

自冷战伊始,西方各大国就开始关注西亚、中亚等地区,尤其是苏联解体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西亚地区的主导者,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中亚地区又成为它们的战略重点。目前,西方大国在这些地区主要关注天然气、石油等战略资源,并且获得了这些国家相当份额的石油开采权,并有持续扩大、排斥其他国家介入该地区石油领域的倾向,这为甘肃省乃至我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拓展制造了障碍。鉴于外国企业的强大、介入早以及政府方面的强大作用,甘肃省在油气等相关行业,应该在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竞争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可发展的空间。

5.全面发展:增进民心融通建设

甘肃省还通过“甘肃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员研习班”等形式,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往来,为经济开放铺就了畅通的道路。加大教育与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甘肃省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院校将增至6所,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吸引了大批来自中亚、东南亚及西亚的留学生,为甘肃省的未来开放铺就了长远之路,也使甘肃省的开放朝着“以政促经、以文带经”的全方位模式迈进。

甘肃省嵌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中亚的开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既要立足甘肃,不断强化和完善自身;又要着眼西北地区,力促协同发展、共同向西;更要聚焦中亚国家,互利互惠、共同繁荣,不断拓展开放领域,逐步提升开放水平,以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战略下新型的开放战略。

猜你喜欢
中亚西北甘肃省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中亚速览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