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
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探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徐荣
习近平自任总书记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凸显人民在中国社会主体思想是其讲话内容的核心思想之一。习近平的人民主体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还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一脉相承。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情怀;践行群众路线,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人民主体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判断、新理念。在这些讲话中,习近平多次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精彩论述,丰富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现阶段,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系列讲话中贯穿的真挚为民情怀,对于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说,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论述不仅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还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
(一)古代民本思想: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产生的文化土壤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古代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古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与“神本”、“君本”不同,“民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民为本。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民本主要指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而提出的一系列重民、爱民、保民观念。综观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民本”思想是影响古代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记载,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商周乃至尧舜时期。中国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就有所记载。《尚书·夏书》中讲:“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老百姓是一个国家得以存在的基础,作为一国的君王应该重视老百姓的重要作用。继夏之后,商王朝的创始者汤吸取夏灭亡的教训,为了巩固其统治秩序,非常重视民众的作用并采取了一系列利于凝聚民心的措施。《尚书·商书·盘庚中》记载:“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随后,周人总结夏商以来的亡国之训,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民本原则,以此告诫君臣只有重视百姓的意志,安民、养民,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到春秋战国时代,民本思想得到了较大程度地发展,这也为后来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早期的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老百姓。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学而》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君王治理国家对百姓要讲信用,不愚弄百姓;要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要爱护人民,尽量在农闲时间役使百姓。继孔子之后,儒家另一位重要人物孟子大大发展了前人重民的政治主张,提出“仁政”的治国理念。孟子认为:贤明的君主应以百姓为本,为百姓着想,更不会做违背民心的事。百姓的支持是一个国家得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国君应“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的民矣”。荀子将君民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荀子·王制》中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百姓是水,君王就是载在水里的扁舟。到这里,民本思想已初具系统性。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将“民水君舟”思想当作自身治国箴言。他是古代君王忧劳天下的榜样。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自然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它仍不失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产生的宝贵思想源泉
承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可以说,“人民主体”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始终。习近平对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视是建立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宝贵的思想源泉。唯物史观产生之前,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唯心史观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还是客观唯心主义者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唯心主义认为是某些伟大人物的意志或是某种超人类的力量决定了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从根本上否定了在历史上曾占据过统治地位的所谓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以及某种神秘力量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唯心主义。1842年,马克思就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P195)于此可见,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已经开始显现。在《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P104)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大多数社会成员,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变革、发展着自身。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从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生产实践的具体现实的人出发,深刻地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P470)这样,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已完全显现。
(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理念: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遵循的思想方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变化的人民构成情况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理论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不仅对“人民”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还进一步强调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4](P205)毛泽东历来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指出,是否能够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各项工作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5](P139)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实践活动中,邓小平不仅对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容、方法及意义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还提出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邓小平指出,衡量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P372)。邓小平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他指出:“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7](P257)新世纪、新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其中一条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8](P279)中国共产党能否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为民谋福利,这是攸关党执政前途和执政命运的根本问题。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8](P279)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使其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胡锦涛人民主体思想的集中表达。它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如此,胡锦涛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如何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的问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观与时俱进的历史品格。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并在多次讲话中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一)尊重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强调、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他坚定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首先,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不竭的动力之源。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构想。在谈及“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时,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9]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紧紧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其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特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遭受外来侵略势力的欺凌,千疮百孔。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救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国救民之路,从谭嗣同的“冲决网罗”到“五·四”时期的“重估一切价值”与“再造文明”,再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彻底革命论。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对未来的期许。中国梦将国家理想与个人梦想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梦并非是单纯的理论构建,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毫无疑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9]。人民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其次,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方式。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许多重大决策或措施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例如,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开启是以农村为突破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就是人民群众充分发挥首创精神的结果。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为我国改革的全面突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6](P382)1993年11月,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党的领导人也明确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引导好群众智慧、发挥好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具体实践经验的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广东考察相关工作时,习近平再次告诫党内领导干部带领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时,一定不要忽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作用。与此同时,提出全面深化我国国家层面的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顶层设计”这一新政治名词。原先作为工程学术语的“顶层设计”强调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改革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顶层设计”强调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有利于保持改革进程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但顶层设计理念需建立在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近期的政府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指出,改革要牢牢依靠人民力量,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群众智慧。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过是空中楼阁,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我国改革之路注入巨大的活力。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情怀
从价值观的维度考量,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黑格尔说:“如果所有权完全属于我,我就是物的所有人,关于其物,再没有什么东西在整个使用范围以外有所遗留而可供他人使用的了。”[10](P68)在黑格尔看来,只有享有了物的使用权,才算是物的真正主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与人民是否能够享有生产活动成果密切关联。人民只有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时,人民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呈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情怀,以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将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工作的重点之一。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的讲话中,有19处提到了“人民”,表明了自己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理念。他强调要“对人民负责”。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习近平用朴实真切的言语,温暖了亿万民众的心田。在担任总书记后的历次讲话中,习近平时刻不忘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他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踏踏实实为民做实事,为民谋利益。每位党员干部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
不仅如此,习近平对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也作了积极的探索。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安居等问题入手,将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在政治上强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民主,完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路径。在政府多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不断开拓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路径,听取人民心声与建议,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共产党应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在经济上强调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基本的民生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习近平在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指出,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对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要大力宣传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准确解读出台的改革政策举措,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可见,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民根本利益和需要,并将其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在文化上强调文化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共享精神食粮。要不断完善现代文化传播方式,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扩大文化惠民力度。在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中,习近平十分重视社会的公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要真正体现人民利益至上必须重视公平。习近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社会更加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此,要通过改革促进公平,要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总的来说,无论是丰富人民民主形式,还是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视,都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对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关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三)践行群众路线,进行党风廉政建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作为服务人民的公仆,党的干部应清醒地认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扎根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这一科学的工作路线亦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群众路线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情怀。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思想,亦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着力点。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引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性、重要性。
与党提倡的密切联系群众要求相对立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近平一贯反对领导干部脱离人民群众的种种行为,对党内腐败现象更是深恶痛绝。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党内存在着脱离人民群众的种种不良行为。就其实质而言,“四风”背离了中国共产党人提倡的以人民为主体,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宗旨。习近平每每谈到党内存在的种种不良作风时,他就尖锐地指出,此种恶习若任其在党内发展,将致使中国共产党失去发展的土壤,失去根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务必保持高度警惕。“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习近平坚定地指出,要坚决查处党内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为此,他倡导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旨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是新时期保持党同人民血肉关系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宗旨、牢记责任,自觉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中国共产党若想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一致。
习近平的人民主体地位观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保持一致,亦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责任编辑:胡彩芬]
徐荣,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A8
A
1004-4434(2015)03-0006-0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研究”(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