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的改造与身份重构
——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的再考察

2015-02-25 10:50:43
学术交流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闻界办报资产阶级

丁 骋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宁 530003)

新闻传播学研究·新闻史专题·

报人的改造与身份重构
——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的再考察

丁 骋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宁 530003)

上海新闻界于1952年至1953年分两个阶段发动了一场旨在“批判和清算资产阶级办报思想”的思想改造运动,这场运动既是当时正在进行的全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组成部分,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经过这场改造运动,“资产阶级新闻思想”不但得到了彻底清算,还通过人事整编,建构了报人新的身份认同,推动了对私营报纸进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身份认同;资产阶级办报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将社会思想统一起来建设新的国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新政权提出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各个阶层的人都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以适应新社会的要求,而“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1]。旋即,席卷全国的思想改造运动开展起来,知识分子概莫能外。作为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新闻业,其从业人员有相当部分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自然也在思想改造运动范围之列,但是,由于新闻业的行业特性,其思想改造运动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其中于1952年7月正式开始的上海新闻界的思想改造运动最具代表性,也最为重要。首先,上海是建国前新闻业的重镇、全国报业中心,集中了所有的民营大报,其针对旧报人展开的思想改造运动为全国观瞻。其次,上海也是全国新闻界里唯一专门展开思想改造的地域,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展开的动因、目的、程序都清晰可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经过一番思想改造,上海新闻界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且更大的收获在于旧报人尤其是民间报人迅速转变了自己的立场,建构了新的身份认同。

一、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展开的内外因素

(一)契机:全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转向

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提出各类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的重要性,认为其“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结合当年暑期由北京大学发起的教育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实践,11月底,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随之,科技界、文艺界以及各民主党派,一场囊括并针对所有行业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全国展开,各界知识分子纷纷以在报纸上发表检讨自身过去的文章、集体“洗澡”等方式表示和过去划清界限。

随着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确立,同时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也相继取得胜利,整个国家从政治到经济的力量对比较解放初期有了很大转变,领导层认为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间阶级。195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宣传文教部门应无例外地进行“三反”运动》提出:为了彻底解决知识分子中的资产阶级思想问题,当前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要与“三反”运动结合起来。由此,全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开始转向,其标志为当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批判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和准备进行清理中层工作的指示》,发动之初以知识分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为主的运动方式被“暴露和批判教师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划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界限,初步树立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等”取代,一场针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全面批判开始了,知识分子成为政治批判的对象。

作为新闻业重镇,上海既有从延安走来的解放日报社,也集中了大公、文汇等私营大报,其从业人员多半是从旧社会走来的知识分子。由于多重原因,解放后各家报纸尤其是私营报纸均处于亏损经营状态,这促使各家报纸都想方设法要在报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扭亏为盈。这种无序竞争行为与中央对整个报纸行业的布局形成了严重冲突,当时主政上海新闻界的夏衍等人认为各报尤其是私营报纸的老板们“资产阶级的办报思想”是冲突的根本原因,必须要进行清理。随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转向全面批判资产阶级思想,这也为上海新闻界领导机关解决“资产阶级办报思想”问题提供了契机。

(二)直接动因:报纸分工政策难以推行

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宣传,这一模式被实际证明是成功的,因此,在新中国建立后,这一分工进行宣传的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从1949年9月胡乔木在北京新民报社提出报纸分工,到1950年2月召开的京津新闻工作会议重新定位京、津两市民营报纸的分工,直至1950年3月的全国新闻会议上正式提出全国报纸分工的主张,不到一年,负责新闻工作的官方人员六次在不同场合分别强调报纸分工的重要性。在一轮紧过一轮的强调中,上海的五大报纸作了明确的分工: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面向机关干部,《新闻日报》针对工商界,侧重中小工商业者,《文汇报》的读者被定位为青年学生和文教界,《大公报》则应面向民族资本家和高级知识分子,而“上海的广大的落后的无人照顾的群众则由《新民报》担负起宣传教育工作”[2]。

但这种在特殊的战争年代收到积极效果的宣传模式在新社会的推行却不顺利。由政策强行推行的报纸分工在实践中遭遇了不小的阻力。战后初期,社会各行业百废待兴,经济发展处于恢复期,当时的报纸运营普遍处于亏损甚至是濒临破产的边界,在报纸集中的上海尤其如此。作为市委党报的《解放日报》还可以从政府得到足够的财政保障支撑,靠自己经营、自负盈亏的几家民营报纸则没那么幸运了,虽然也有政府的补贴,但仍然入不敷出。这导致本就对报纸分工抱有情绪的民营报人更不理会报纸分工的政策安排。为了报纸能继续经营下去,这些民营报纸一方面积极向各个渠道申领贷款补助,另一方面又凭借以往经营的经验继续在有限的报业市场争夺更多份额,“为了争取读者,不能不使内容‘应有尽有’,因而使各报内容交叉重复,与分工的方针背道而驰”[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一番分析之后,上海新闻界的领导认为主要原因是“在各报负责人中存在着旧的办报思想……严重的自由主义思想作风也大大地阻碍了各报在统一领导下很好地进行分工合作”。既然是自由主义的办报作风阻碍了分工政策的推行,自由主义从哪里来?上海新闻主管部门在1952年5月29日拟定并最终获得上级批准的《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分工办法的报告》清晰地指出:“拟从6月份起在私营各报进行一次思想改造,并经过这一运动来进一步明确分工”[2]。从而得出,自由主义的办报作风来自私营报纸。

有了改造的契机,加上落实推进报纸分工政策的内在紧迫性,上海新闻界开展思想改造运动的内外条件均已成熟,1952年5月29日,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向中共中央宣传部递送了《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分工办法的报告》,这标志着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的大幕已经拉开。

二、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展开

(一)改造的目标:批判和清算资产阶级办报思想

既然“暴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划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界限”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目标,那么新闻界的思想改造自然要在这一目标下针对本行业进一步明确。1952年5月底提出思想改造,6月《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计划(草案)》拟就,7月获得中央宣传部批准。8月21日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动员大会召开,市委宣传部部长谷牧宣布这次思想改造的目的在于“批判和清算资产阶级的办报思想”,使新闻工作者摒弃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站到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明确工人阶级领导。要求从办报方针,经营管理,思想性、政治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四个方面检查资产阶级办报思想的影响。[4]大会认为,客观主义、专家办报、形式主义、注重经营等办报方法都属于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是腐朽的、早已破产的,是必须清算和批判的。

(二)改造的对象:私营报纸的新闻从业者

在报纸分工政策无法推行、落实之际,上海新闻界的主管领导就曾指出对私营报纸的领导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继而在思想改造的草案中又明确提出,参加这次运动的主要是私营报纸,具体为私营的大公报社、新民报上海社、文汇报社、亦报社,以及当时已经实现公私合营的新闻日报社,参加人员则指定为这五家报社的编辑部和经理部门,共有566人,以编辑部门(共计356人)为重心。至此,新闻界的思想改造将私营报纸的采编和经营人员全部涵盖其中。

(三)改造的过程:从思想清算到组织重建

思想改造运动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领导下,经历了思想清算和组织建设两个阶段。

在思想清算阶段,各报成立学习支会,分小组进行,周一至周六每天集中学习3小时。按照改造方案的要求,首要是认清工人阶级的办报思想与资产阶级的办报思想的本质区别,具体方法是从学习文件开始,通过听取相关报告、进行相关政治理论学习,并从如何更紧密的联系实际、怎样处理编辑方针和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必须加强报纸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帮助成员划清两个阶级办报思想的界限。在明确两个阶级对办报的认识不同之后,各报按照这一界限标准,将解放以来工作中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事例进行揭发、归纳,展开普遍的对事不对人的揭发,通过这种批判性的相互揭发,进一步强化了新闻从业人员对两个阶级之间不同办报思想的实际把握,彻底划清界限。最后,联系自身,从“资产阶级的办报思想”到各种“非工人阶级的思想”,对自己的从业经历从历史过往到现实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批判,形式上则要求每人完成在报社公开作自我检查、填表交代、自我鉴定的三个步骤。此次清算为期两个月,参与改造的各家报社尤其是私营报纸,原来的采编、经营方针几乎都遭到了批判。上海市委宣传部在这一阶段结束时,总结认为比“三反”还要细致而深刻。《文汇报》则认为这一阶段的成效在于“不仅树立了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明确了报纸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与任务和各报分工的必要性,而且改变了……抢新闻、抢订户、抢广告等现象,各报之间的合作和各报内部的团结都加强了”[5]。

思想清算完成后,针对在各报小组学习、讨论中表现出的资产阶级新闻作风,尤其是一线的记者、编辑因为思想改造学习耽误了自己的采写工作而在学习过程中大发牢骚,甚至这些牢骚在部分小组讨论中占了上风这一现象,思想改造运动从1952年11月1日转入了第二阶段,即建设阶段,重点是“明确分工,调整机构,建立制度,改进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机构与制度问题(包括人事的安排与调整)”[6]。在这一阶段,那些在报社内部学习过程中有历史问题者、时常反抗者,加上大公报社北迁后留下的人员共计352人①具体人员分布为:《文汇报》21人、上海《新民报》9人、《新闻日报》33人、《亦报》38人、《大公报》251人。被划入调整范围,全部进入新成立的上海新闻学校进行训练学习。上海新闻学校是临时性的训练机构,进入学习的人员在该校经短期教育后视情形重新安排工作。为了进一步保证组织纯洁,1953年4月13日到5月23日,新闻学校又发起了“忠诚老实运动”,进一步批判学员的非工人阶级思想,发现有问题的学员。经过这样的短期训练,重新分配工作时,大部分人被清理出队,只有极少数回到了原报社,如文汇报21名受训者只有3人回到报社工作。至此,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基本完成。

三、思想改造运动的影响及其报人身份重建

(一)思想改造运动加快了私营报纸公私合营的步伐

私营报纸的发展和市场的荣衰息息相关,发行和广告则是其经营的命脉所在。一方面,在解放初,全国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上海的私营报纸尤以《大公报》、《文汇报》、上海《新民报》为代表普遍经营困难,表现为发行萎缩、广告下滑且双双遭遇渠道窄化。上海《新民报》在1949年6月9日拿到新的登记证当天发行量为两万份,仅仅两个月后就跌至2 700份。《大公报》在1949年6月17日复刊当天发行量为16万份,然而仅一年后,就只剩下4.66万份,而广告额与复刊之初的1949年7月相比则“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②资料来源于上海各报发行数量统计表,1950年11月,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1-7;李纯青,大公报整编工作报告,1950年9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108-57.。私营报纸面对经营的困顿,纷纷向政府求助,实际上到1951年,这几家私营报纸都已经走上了“私营公助”的道路。另一方面,私营报纸也希望继续发挥自己以前的办报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为了争取读者,各报内容应有尽有。甚至各报不断在广告发布上做文章,常常组织“专业广告”,为此不惜在重要版面牺牲新闻报道,让新闻为广告让路。这样的市场办报作风让各家私营报纸报人有意无意地抵制中央推行的报纸分工政策,由此直接导致了思想改造的发动。

此时的私营报纸从业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还得不断进行思想改造,从历史到现实地对自身进行批判和检讨。相比之下,党报体系则逐步在全国建立,党报的发行除了在解放初有所缩减,从1950年到1952年则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以《人民日报》为例,其发行量就从19万份攀升到48万份。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解放前在私营报纸工作的共产党员大多选择离开私营报纸,留下的“要求进步”的从业者也在积极寻找机会。以《大公报》为例,1950年该报有非共产党员身份的记者、编辑33人,1952年就有7人辞职,去了《人民日报》等党报。这样的人事浮动使私营报纸的运转雪上加霜,经营进一步困顿,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经过思想改造的组织建设阶段,公私合营已经成了各家私营报社的迫切需求。到1952年底,时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的陈虞孙向上海市委宣传部递送了“公私合营报社董事会暂行章程”,思想改造运动全面结束后,仍然在《文汇报》《新民报》正式开启了公私合营的改制。

(二)思想改造运动推动了报人新的身份认同的建构

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处于社会中的人有三种身份认同,分别为社会认同、个人认同和自我认同。

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国自有报业以来就有“文人论政”的传统,社会给予报人知识分子的地位。在这一社会认同的期待下,从北洋开始,中国的报业开始向现代报业转变,报人也开始用职业报人的身份,希冀通过言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建构自我认同。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认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因为报纸“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从而最有利于达成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组织群众的政治目的”[7]。这又是另一种社会认同对报人的期待,在这一期待中,报人的角色定位为:“巨大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组织者”。新闻从业人员的观念必须进行转变。

从实际社会情形来看,1949年后经过连年战争的社会百废待兴,思想冲突激烈。为了迅速从战争的凋敝中恢复过来,统一思想对稳固新政权、社会整体转好显得尤为重要。报纸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在当时社会必须肩负起这样的责任。然而,1949年后的私营报纸在运作上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直到经过思想改造运动,清理了“资产阶级的办报思想”,即争市场的自由主义作风,才明确了“报纸分工”,各报按照各自读者对象,担负起对其的动员、说服工作。并且经过思想改造运动,进一步推动了私营报纸的公私合营进程,对新闻工作者个人来说,公私合营启动后,报人们的工资就由财政拨款拨付,拥有了“国家干部”的身份。经过思想改造到公私合营,报人们获得了“国家干部”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身份,而且这一身份也开始为报人们带来昔日不曾有的政治、经济待遇。这些发生在自身的变化不断增强了他们对报纸新的布局以及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参与者、宣传者”的身份认同。

四、结语

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于1952年5月发动,经过思想改造学习阶段和新闻组织重建阶段,到1953年5月落下帷幕,历经一年时间。上海新闻界通过思想改造运动不仅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新闻思想,还清理了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赋予这一群体新的身份——国家干部,建构了这一群体对党的新闻事业的认同,这对促进解放初期新政权以及社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此,曾经以服务报纸为己任的报人群体正式解体,无论是继续从事新闻工作,还是服从分配从事别的工作。曾经在私营报纸工作的职业报人们从体制外的“自由职业者”变成了体制内的“单位人”,第一次按照组织的意志分道扬镳,分别进入不同的单位,这一由思想改造带来的人事整编最终加速了民营报纸的公私合营进程。

[1]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82-483.

[2]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190.

[3]夏衍,恽逸群,姚溱.夏衍、恽逸群、姚溱致胡乔木:关于调整上海各报纸的问题:1952-01-14[B].上海:上海档案馆(A22-1-20).

[4]谷牧.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952-08-21[B].上海:上海档案馆(B36-1-14).

[5]文汇报编辑部.上海新闻界改革工作胜利告一段落[N].文汇报,1953-01-18(1).

[6]有领导、有步骤地做好建设阶段的工作:1952-11-04[B].上海:上海档案馆(A 22-2-1550).

[7]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M]//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317-1320.

〔责任编辑:曹金钟 孙 琦〕

G210

A

1000-8284(2015)07-0204-04

2014-1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1950年代初期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研究”(14XJC860001);广西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新中国民营报纸改造研究”(XBS12016)

丁骋(1981-),女,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从事新闻传播史研究。

猜你喜欢
新闻界办报资产阶级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34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华人时刊(2022年4期)2022-04-14 09:27:56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办报真头痛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
来自中国新闻界的清新之风——透视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阅读理解练习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