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耕田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 洛阳 471023)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阳明心学对侯方域思想性格的影响
扈耕田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 洛阳 471023)
时至晚明,阳明心学受到了强烈抨击,使其在北方的影响更为减弱。但在侯方域的故乡商丘一带,阳明心学却仍然十分流行。尤其是被称为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在当地影响甚大,由此形成了商丘独特的学风与世风。这对侯方域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具体表现在狂狷侠义、勇毅果敢、宽容圆融、通脱洒落、易简直截等方面;从消极的一面来看,主要是泰州学派非理性主义影响下的学问空疏、纵情任性、缺乏原则等。因此,阳明心学对侯方域思想性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王阳明;心学;侯方域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将陆九渊以来的心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王学。他以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而心之良知,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强调知行合一,即使对包括孔子学说在内的圣贤至理,也要以自己的良知来加以检验。这种自我意识与怀疑精神,打破了明代以来墨守程朱的沉闷气氛,使明代学风由僵化趋于活跃。嘉靖、万历年间,阳明心学流派纷呈,其中的泰州学派更以其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思想,对当时的世风、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文人的侯方域,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亦深受阳明心学尤其是泰州学派之影响。研究阳明心学对侯方域思想性格的影响,对我们全面把握侯方域的生平及创作,了解阳明心学对明末清初文坛的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晚明复社代表人物,与陈贞慧、方以智、冒襄并称“明末四公子”。又为清初著名散文家,与汪琬、魏禧并称“清初三大家”。康熙年间孔尚任采其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之爱情本事作《桃花扇》,更使其成为家喻户晓之人物。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等。侯方域生当晚明,其时整体上来看,阳明心学已从昔日的煊赫逐渐归于相对的沉寂,甚至受到了广泛而强烈的抨击。然而在商丘一带,阳明心学却仍然甚为流行,并影响到当地的世风。侯方域与阳明心学的主要渊源,便是阳明心学影响下商丘独特的学风与世风。
1.阳明心学流行与晚明商丘学风
《明儒学案》云,阳明心学的影响,主要在南方。“北方之为王氏学者独少”,仅有两个传播中心,一在河南洛阳,一在山东东平[1]卷二十九。侯方域的家乡商丘,为归德府治地,位于豫鲁交界之处,地近东平,所以较早受到了王学的浸染。属于归德府的宁陵吕坤、虞城杨东明均为北方王门后学之重要代表。他们分别卒于侯方域出生前后,于侯方域为前辈,对晚明商丘一带的学术风气具有引领作用。
与侯方域同时之友人,亦颇受阳明心学影响。柘城(今属商丘)王应昌、王锬父子,就潜心研究王阳明之《传习录》,著有《传习录论述参》。《四库全书总目》称之曰:“是编皆发明《传习录》之旨。盖姚江(指王阳明)之学弊于明末,至国初而攻之者弥众,故应昌父子力为之回护。”[2]818而侯方域之同里好友贾开宗则选订王守仁之文,列入《明文五大家选》。他在《溯园语商》自序中又详述少时从学之经历云:“余童蒙时,即随先大人讲学。大人为江右徐匡岳先生门人。匡岳梁宋治兵使者,以止修为宗,随讲者千人,大人与余乡王嵩河孝廉为之冠。授余朱子、陆子全集及王心斋、王龙溪、罗近溪语录,令熟诵之。稍长,读李贽《焚书》诸刻。”[3]卷首徐匡岳即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徐即登,其所授之学,朱子之外皆为心学。而王心斋(王艮)、王龙溪(王畿)、罗近溪(罗汝芳)皆为阳明后学中的核心人物。当时徐匡岳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传授阳明之学,随讲者竟达到上千人,不难看出阳明心学在晚明商丘地区的流行之广。
比侯方域小九岁的商丘学者汤斌,则受业于深受阳明心学影响的北方大儒孙奇逢。汤斌在《与友论学书》中自述云:“静坐久之,觉喜、怒、哀、乐未发时,真与天地万物同体,日用之间,四端随时发见。”[4]卷上此种为学途径,具有典型的心学特点。他又说:“圣贤之学,其要存心而已。存心者,存天理而已。”(《睢州移建庙学碑记》)[5]卷四在世人纷纷贬王扬朱之时,汤斌却折衷于朱、王之间。《四库全书总目·汤子遗书》云:“斌在国初,与陆陇其俱号醇儒。陇其学笃守程、朱,其攻击陆、王,不遗余力。斌之学源出容城孙奇逢,其根底在姚江(王阳明)。”[2]1520他反对滞于事物、沉溺于迹象,视此为“支离而无本”,亦体现出“笃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的治学特点[6]。明清之际汤斌为商丘学术领袖,在当地影响甚巨。侯方域之好友刘榛,即曾向其问学[7]。
2.阳明心学影响下的晚明商丘世风
从当时的世风来看,商丘也与南方阳明心学影响下的吴中一带相似。这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堪称少见。如与方域同时的商丘文人郑廉《豫变纪略》记明末商丘世风云:“当是时,承平既久,士大夫眷于宴安相习焉。江左风流,雍容文雅,无虑家颜、谢而人嵇、阮矣。稍朴遬笃实者,则目之为宋人。”[8]侯方域《赠江伶序》一文中,对此也有描述:
雪苑盛时,乌衣朱桁,门第相望。当时亦有相国沈氏,其族如仪部君譔,尤以文采自命。为豪举,辇千金三吴,招呼伎乐。如江生者,皆衣轻纨,歌《子夜》。暇则鸣珂走马,富贵儿竞而效之,南邻北壁,钟鼓不绝,如此者遂历三纪。识者以为雪苑风气,于是尽矣![9]29
阳明思想中,本就有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其后学泰州学派,更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异端道路,被称为王学左派。黄宗羲曾总结泰州学派之特点为:“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率性而行,纯任自然。”[1]卷三十二而颜、谢为代表的江左风流及嵇、阮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正是历史上此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与这种对自我本心的推崇相联系,对豪奢与声色的追求与炫耀,不仅不觉得可耻,反而被视为张扬个性的手段。因此郑、侯二人所载晚明商丘的这种世风,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敦厚朴实之风有明显之别,显然可见阳明心学尤其是泰州学派的影响之大。
晚明商丘一带浓厚的阳明心学氛围,对侯方域的思想及性格有着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狂狷侠气
王阳明的处世原则是不为“乡愿”,宁为“狂者”。故在他的身上有着狂狷豪侠之气。他以为:“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传习录下》)[10]90他的这一思想,后来被李贽、何心隐等进一步发挥,达到了“非名教之气能羁络”的地步。
侯方域深受阳明及其后学此种思想之影响。他自幼追慕庄子、司马相如及晋人风度,效司马相如筑杂佣堂,自号杂佣子,以此为名刊刻制义,又以《晋斋》命名诗集,显示出狂狷之态。其《壮悔堂文集》的压卷之作《送徐吴二子序》作于崇祯十二年(1639)南京乡试失利归里之后。其时好友徐作霖、吴伯裔将赴京参加会试,侯方域以此文而为其壮行。文之开篇,他即以高阳狂人自喻,对竖儒表示了极端的蔑视与厌恶。接下来又告诫二子曰:
吾恶夫竖儒者,恶其群鸱逐凤凰而鸣噪焉其后者,嫉其文采之异己也;蜀之犬望日而嗥者,少所见多所怪也;蚓廉蚁信,而自以为得绳墨也。今二子皆落脱好饮酒,醉后读书,不求章句,是吾所烛照而求者也。雅善歌《猛虎》,二子愿闻之乎?今夫虎,见人无不噬者,然遇婴儿则舍之,神不动也;不敢触醉夫,避其气也。故欲求可以制虎者,婴儿之神而加以醉夫之气,庶乎近之矣。今天下之虎多矣。往见猎虎者,禹步而入山嵎,以为诵符而骑其项;既见虎,则又首鼠,亦焉往而不为所噬哉![9]20
此一段话大体包含三方面之意:一是对俗儒、竖儒的批判。他们的特点是屑于鄙俗之事而以不愈矩为高,心态拘束而狭隘。侯方域在文章之开篇即云:“有冠儒冠,服儒服,而以儒术请间者,固拒之。”[9]20对此类人物深恶痛绝。这正与阳明心学对当时俗儒之风的批判相一致。二是称扬徐、吴二子身上与俗儒人格相对立的洒脱不拘、不屑鄙琐的伟岸人格。三是提出了实现完美人格的途径:要有婴儿之心与醉夫之气。这里的婴儿之心即王门后学李贽童心说的翻版,不过侯方域所强调的是婴儿“神不动也”的镇静之气,属于气度问题,与李贽强调婴儿童心之纯真有所不同。至于醉夫,虽与王门后学王艮、李贽等人的狂禅精神相衔接,但所关注的仍是气度问题,是一种无所畏惧的豪迈之气。
侯方域所提出的醉夫之气,徐、吴二子并不能理解。他们说:“凡有所求者,寐且不可,而况于醉耶?子教我醉,是犹适越而北辕也。”[9]20为此侯方域以庄子《大宗师》中因时顺势的思想加以解释,并云:“今天子悯生民之被噬,方欲驱虎,然属之人辄色变者,无他,醒故也。众人皆醒,二子独醉,吾且以二子为婴儿也。”[9]20其意是指,正因过于清醒,做事难免瞻前顾后。结合当时之情形,朝廷选拔平闯之督师、大将,无不行事畏缩,缺乏果敢精神。故方域此言,实针对现实而发。而在哲理上,醉者不会拘于细微,方能有超脱之精神与果敢之勇气。因此,侯方域所推崇的并不是那种醇儒,而是有着狂狷精神的儒者。他的好友贾开宗“嗜酒,不拘绳墨。常自许得为宰相,当一年平寇,三年可尽撤诸塞上兵”,其性格胆识,无疑是极符合狂狷之标准的,“里人大笑以为病狂”,而侯方域却说“余则独有取焉”(《八阵图序》)[9]58,视其为同道。
狂狷与豪迈易通于侠。这在阳明后学中不乏其人。侯方域亦类乎此:“遇人不肯平面视,然一语合,辄吐出肝肺,誉之不容口。振友之阨,能不吝千金。”(邵长蘅《侯方域魏禧传》)[11]邵青门文录,卷三“人有一善,即在孤寒,未尝不奖激推引。”(田兰芳《侯朝宗先生传》)[9]560故被称为“有平原、信陵之遗风”[12]卷九。
2.勇毅果敢
针对程朱“先知后行”说,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说。他以为:“吾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传习录下》)[10]96可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立足于对良知的坚信,而导向于处事的勇毅果敢。
侯方域正是如此。其父侯恂在晚明曾为户部、兵部尚书,担当天下重任。然其为人过于小心谨慎,把问题看得过于清楚,结果往往犹豫寡断。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他以兵部侍郎代丁启睿督师。檄令各将,或至或不至,侯恂无可奈何。侯方域为之献计曰:“大人讨贼重任,师才一旅,庙堂言议牵制难行。奏乞兵粮甲仗,皆远在数千里外,不可猝得。今赐剑久虚不用,愿破文法,首徇一甲科令守不应征办者,诸所征办,旬日便集。晋帅许定国师噪,当立斩之以明军法,亦不须奏。”结果恂大斥曰:“如此是我先跋扈矣。小子多言,不宜在军。”(宋荦《侯朝宗传》)[9]558由此可见方域之果敢勇毅与其父侯恂恰成鲜明对比。
3.宽容圆融
王阳明曾告诫弟子:“满街人都是圣人。”[10]116在《答顾东桥书》中,他又说:“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传习录中》)[10]41这些均体现出阳明学说中宽容圆融的特点。
侯方域亦具此风,尤其表现在他对晚明党争矫激的批判上。在《答张天如书》中,他对汉儒之执着于清议朋党之别、宋儒之执着于正学邪说之辨,均进行了批评。二者目的皆为当时之朝廷,然最终结果却导致了国家的衰亡。可见,过分的执着、偏隘、矫激,执其一端,危害甚大。然而,更可怕的是,一些以君子自许者,明知其弊,却不愿从中调停,害怕自己清白之名声受损,而以“终守道”自许。为此,他指出在当时“鸣镝在郊,戎马饮河”之危急关头,各派之间即使能够“大破蕃篱,收拾材贤,同舟戮力,亦已晚矣”,若仍执着于门户之争,则其结局可知矣。此诚可谓危苦激切之言。接下来,他又对张溥提出厚望:“说者亦必愿西铭针汉士之褊狭,药宋儒之阔迂,刓方就圆,与时消息,不识果遂以为可否?昔者胡伯始之中庸,辛幼安之旷达,其初皆享盛名,而后乃不徒无济于时,且甘心丧其生平。某深愿西铭之鉴之也。”[9]107
这与当年阳明学派何其相似!“刓方就圆”正是当时阳明学派针对宋儒之褊狭而开出的一剂良药。作者以为,胡伯始、辛幼安虽处世方法相异,但却均无济于时,只能是徒具虚名而已。要想起到救世之作用,就必须同时超脱于汉士之褊狭与宋儒之阔迂,从而达到一种兼取二者之长的圆融境界。
晚明党争之烈,史所罕见。此文即写于原苏州推官周之夔以变乱漕政诬讦张溥,而张溥求侯方域向其父侯恂求救之时。其时为崇祯九年(1636),侯方域仅十九岁。面对当时已经名闻天下的复社领袖张溥,又处在复社与阉党斗争的关键之时,侯方域能够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仅显示出非凡的勇气,更可见其识见之超人。需要提及的是,此后张溥在东林党人入阁已无可能性的情况下,转而力推与阉党有一定关系之周延儒入阁,一定意义上显示出与此前过执、单一的处事原则不同之处,其间或许一定程度上受了方域此文的影响。
4.通脱洒落
王阳明《见斋说》中,提出了“有无之间,见不见之妙”[10]262之境。这是一种通脱、洒落、达观之境,和程朱倡导的“敬畏”之境,明显有别。
崇祯十二年(1639)侯方域的《南省试策二》针对破格选拔人才而发,从中可看出侯方域受阳明此说影响之深刻。文章开头即云:“用人之道上以实求之,下以实应之,循其常格,未尝不可以为治。不然,虽日言破格,而格且从之益固矣。”而所选人才,亦非“周规而折矩”之人。接下来又针对荐举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奇士固断断乎出贿赂之外,真才亦未必不在人情之中。……士之稍才颖者,则惧其多事而不举矣;士之稍方幅者,则惧其戾俗而不举矣;士之稍气节者,则惧其沽名而不举矣。此行而彼仿,以庸碌为老成,以软熟为谙练,以阘茸为和平。究之人情固有,贿赂非全无。而倜傥非常之人,则百不得一也。且得谓之能破格者乎?……夫士苟得其才颖者,亦可矣;苟得其方幅者,亦可矣;苟得其气节者,亦可矣。今此三者皆以为不足,而更乃得夫庸碌焉,软熟焉,阘茸焉。岂因俗救时之道宜然邪?抑此三者越于格之外,而彼三者寓于格之中也?皇帝曰破格,群臣亦曰破格,而实阴持一格,共牢不可破。于是保举一途,以虚文告终矣。[9]365
其中关于人情、贿赂、人才关系之观点,堪称不刊之论。孟森先生在其《科场案》一文中云:“铨政纵极清平,能免贿赂,不能免人情,科举亦然,士子之行卷,公卿之游扬,恒为猎取科第之先导,不足讳也。”[13]持论正与侯氏相同。而侯氏并云“真才亦未必不在人情之中”,则更为通达。
明朝建立,加强了文化专制。永乐年间以程朱为准绳的《五经大全》等,更使传统理学走向僵化。《明史·儒林传一》述明代儒学演变云:“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14]株守程朱的学术特点,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明儒固执、褊狭的思维特征。[15]至陈、王之学兴起,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学风走向通达。因此侯方域的人才观正是在阳明心学思潮的影响下才产生的。
5.易简直截
朱陆鹅湖之会中,陆象山就指出:“易简工夫经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鹅湖和教授兄韵》)[16]卷二十五易简直截与支离繁琐,遂成为陆王之学与程朱之学在思维方式上的重要区别。由易简而至知行合一,更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观点。王阳明曾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做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传习录》上)[10]4
同为崇祯十二年乡试所作的《南省试策一》,体现出侯方域受阳明心学易简思维方式的影响。其开篇就说:“所贵于君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欲矜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具体到崇祯一朝,崇祯更是以“苛察自用”[17]甚至多疑而著称,因此这一段话可谓有感而发。为此侯方域进一步进行了阐发:“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而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9]361易简功夫的根本出发点,便是重本,强调根本的重要性。而皇帝日日陷于本不可以穷尽的人情真伪,不仅徒劳心智,于事无补,而且更能增其疑心。为此他特意给皇帝开出良方:“闻之善治病者,不必条具药饵也。……皇帝一旦知受病之处,则知起病之方,任天下之情伪日来,而吾惟以诚应之,坦然大度。”[9]361也就是说,尽管事情繁多,真假难辨,但只要抓住事情的根本,便可坦然处之。
入清之后,特别是顺治六七年间,侯方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曾筑壮悔堂,作《壮悔堂记》表达对自己人生之反思。其中即涉及其学风之变。其变化主要就是由王学转向程朱之学。[18]尽管侯方域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如此变化,但主张易简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延续到其入清之后。在参加顺治八年(1651)河南乡试时所作《豫省试策二》之开篇即云:“圣人之治天下也,未尝不可以荡佚简易者为之,而必习之以委曲烦重之数,岂故以此劳天下哉?”[9]394作于此际的《太平仁义之效论》亦云:“宣帝矜察刻核,自以为汉家制度;议者推原西京之衰,实基于此。惟光武有人君之度,而躬亲吏事,失其纲要,浸淫至于魏、晋、六朝,益不足言矣!”[9]329可见陆、王易简思想对其影响之深。
阳明学说受到其后学不断的发挥、改造,其中“离经叛道”“纯任自然”的思想愈演愈烈。特别是泰州学派过分强调个体意识,“使心学朝着非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并导致了空疏不学、任性使气、缺乏是非评判的原则等消极倾向的出现[19]。这些在侯方域身上也有所体现,从而使阳明心学对侯方域人格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1.学问之空疏
侯方域自云:“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9]58可见其对学问的轻视。他晚年自述又云:“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与任王谷论文书》)[9]8虽然当中有自谦的成份,但也道出了部分事实。
侯方域的这一特点,影响到他的古文风貌。人们大都将其与汪琬比较,称汪氏之文为儒者之文,而侯氏之文为才子之文。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斋藤正谦读其文,称其“才有余而学不足”(《拙堂续文话》)[20],亦指出了他的这一特点。
2.放纵与任性
如前所述,在泰州学派的影响下,对声色的追求在晚明被当作是“只依本心而行”的率性表现,侯方域亦是如此。胡介祉在《侯朝宗公子传》中曾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尝读书东园,时太常公家居,课诸孙严甚。公子每携季弟逸出,选伎征歌,数数然。……已以郡学生例入南雍,应留都京兆试。……驰骛于诗酒声色之场……以是名益盛,意气殊自得也。雅嗜声技,解音律。买童子吴阊,延名师教之,身自按谱。”晚年又蓄家乐,教诸童,“里中乐部因推侯氏为第一也”[9]562。他与李香的结合,也是沉溺声色之表现。
侯方域之任性使气,在当时亦甚有名。汪琬《题壮悔堂文集》曾载其因膳夫忤意而杀之,投尸于秦淮水中。他晚年亦因“豪横”(宋荦《侯朝宗传》)而差点受到抚军的“按治”[9]559。
3.缺乏正确的是非评判原则
在《李姬传》中,侯方域自述为阉党阮大铖亲信王将军所惑,幸赖李香之卓识,始免于歧途。他晚年参加清廷乡试,虽原因复杂,然亦与其对易代之际士人出处问题的严正性认识不足有密切的关系。关于此,前人多有论述,如清代魏禧称其“爱憎失情实”(《任王谷文集序》)[21]。鄙人亦另有文论之[22],兹不赘述。
阳明心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对于打破程朱理学的桎梏,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阳明学说本身有着丰富性、复杂性,其后学又不断地被演绎,这使得阳明心学对侯方域人格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也影响到了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多有独到的见解甚至离经叛道的思想,直率辛辣、无所掩饰,体现出坦露自我、彰显个性的勇气。风格上雄肆奔放、绝去蹊径,文体上打破陈规、不拘界限,以小说为古文辞。正是凭此他才能以独特的个性卓立于清初散文大家之列。然而,也正因如此,他的散文又有为文草率、过于直露之弊,颇为后人所讥。所以在分析和评价侯方域的散文时,我们不应当忽视阳明心学对他的影响。
[1][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明]贾开宗.溯园语商[M].顺治十七年刻本.
[4][清]汤斌.汤潜庵集[M].1936年刻本.
[5][清]汤斌.汤子遗书[M].乾隆二十八年王氏树德堂刻本.
[6][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9934.
[7]申畅.中州艺文录校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187.
[8][清]郑廉.豫变纪略[M].栾星辑校.甲申史籍三种校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176.
[9]王树林,笺注.侯方域集校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0]吴光,杨明,等,编校.王阳明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清]李祖陶.国朝文录[M].道光十九年瑞州府凤仪书院刻本.
[12][清]刘德昌.商丘县志[M].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13]孟森.心史丛刊[M].长沙:岳麓书社,1986:29.
[14][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222.
[15]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7.
[16][南宋]陆九渊.象山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孟森.明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287.
[18]扈耕田.侯方域事迹考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
[19]杨国荣.王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7.
[20]王水照,等.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77.
[21][清]魏禧.魏叔子文集[M].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398.
[22]扈耕田:从政治遗民到文化遗民——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原因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责任编辑:曹金钟〕
I206.2
A
1000-8284(2015)04-0186-06
2015-01-0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河南文化世家研究”(2013BIS016)
扈耕田(1968-),男,河南宜阳人,教授,文学博士,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成员,从事明清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