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泉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2015-02-25 08:07:23陈丽霞
厦门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泉州服务体系科技

陈丽霞

如何加强泉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陈丽霞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及技术投融资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业、企业创新、集群形成和产业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

泉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泉州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科技创新工作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但与当前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第一,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企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品牌化、集群化程度比较低。科技服务资源集成利用不够,多数科技服务机构尚未创出品牌,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尚未真正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

第二,人才数量和质量是制约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问题。既懂生产、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并熟悉科技中介服务业务的综合性科技服务人才较少,科技服务领军人才缺乏。

第三,科技服务机构国际化经营能力比较薄弱,促进和规范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这些制约泉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薄弱环节,亟需在今后规划建设中有针对性地重点攻坚,以实现新突破。要紧密围绕泉州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福建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发展。

1.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以装备制造企业和制造业体系转型升级为主要服务对象,按照“边建设、边科研、边转化”原则,生成一批产业技术对接和产业化项目,引进中科院系统的项目、资金、人才资源。遵循“投管分离、实体办院、市场化运营”原则,推动支持微波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及物联网研究院等民营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发展,探索引导民营资本转为战略资本投向创新领域,实现产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使用社会化。以研究院为平台,积极开展符合泉州产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研发团队引进及项目攻关等,推动各个产业领域加强新技术研发,实现技术融合,共享知识产权运营收益及共享研发资源等,促进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服务。对纳入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137个项目实施重点项目管理服务和动态监督,争取国家农业科技园、国际创新园、国家茶叶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尽快获批建设,持续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及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载体平台建设,力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一批研发中心、实验室及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纳入国家和省级战略布局,积极推进一批具有明确产业指向和区域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建设,为泉州市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及创新发展提供高层次技术平台。

2.积极创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及计量检测机构等服务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促进科技服务业内部的细化分工,培育和引进一批创业孵化、研发设计、科技评估、信息咨询、检验检测、技术经纪、技术交易及融资担保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整体竞争优势。以国家检验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构建研发检验中心与社会中介机构相配套的检验检测体系。重点创建一批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加大对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核心业务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

鼓励支持国(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组织来泉创办或与在泉法人单位合作创办研发机构。支持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成果价值评估、知识产权战略及技术标准服务、品牌建设服务、高端创业团队评估和管理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趋势、竞争性情报及国际合作等高端增值服务,支撑企业及产业在高端环节参与竞争并赢得优势。加强政府引导,采取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支持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资源中心及技术协作研发平台等科技开放共享平台,促进区域技术、信息、人才、服务及大型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统筹与优化配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各类科技平台和资源向企业、社会开放,实现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的信息化集成、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以市场需求和服务目标为纽带对机构服务行为进行有效整合,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集成、服务机构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供需集成,探索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

3.构建全程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以泉州高新区为“一个”核心,把握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发挥海西先行先试、泉州产业集群集中、泉州民营资本活跃“三大”优势,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促进技术、人才、资金、服务“四类”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建立全程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链条,大幅提高技术转移效率和整体服务能力。以泉州高新区为核心,推进空间整合,完善基础建设条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科技服务业态转型,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期布局技术转移中心区、技术研发合作区、科技金融服务区和科技成果应用发布交易区等四个功能性区域。以加速技术转移和企业成长为目标,加快构建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中试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及专业咨询的全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不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技术产品推介会,搭建一个公益化、常态化、个性化的科技创新产品应用与市场推广公共平台,促进技术交易科学化、规范化。举办跨国技术转移推介会,发布国际重大科技成果及应用,对接跨国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需求,推介全球技术转移机构及服务,宣传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与成效。支持有条件的部门和县(市、区)建立常设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展示与交易市场、信息市场和专业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创新驿站,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加快形成创新服务要素快速流动、创新服务网络开放共享的运作体系。发挥泉州市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综合展示交易平台作用。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和非上市创新创业企业科技投融资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集信息服务、对接服务、中介服务、科技会展、技术产权交易、股权融资和科技合作交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集中展示泉州自主创新的最新科技成果,帮助企业打通创新产品市场通道,以最快的速度缩短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完善泉州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实现对接洽谈、技术评估、关联服务、合同签订及技术转移到款项支付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打通技术交易的绿色通道。

4.着力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泉州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发挥泉州民营资本雄厚的资金优势和民营经济发达的产业优势,构建和完善金融服务平台,聚集金融资源,利用泉州成为全国第三个“金改区”机遇,加快建设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集科技银行、证券、担保、典当、小贷、保险、金融租赁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各类金融产品服务,构建覆盖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高新区企业和全市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及境外上市,积极培育和推动各类创新型企业改制上市。加快探索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培育私募股权融资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推进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泉州运营中心、福建省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泉州分市场、天津股权交易所泉州运营中心及泉州股权融资服务中心等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争取泉州高新区内非上市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等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加快建立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审批通道。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和科技保险业务,制定出台科技保险补贴管理办法。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扩大风险补偿贷款范围;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设立专业科技担保公司,完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间的信保贷联动机制;大力开展股权出质和出资登记、动产抵押登记,推进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工作,改善融资条件。支持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支持发展科技再保险。利用民间资本雄厚的基础条件,引导民营资本进入资产信托、财富管理、小额信贷、风险投资及股权投资等新型金融业务领域,做大融资性担保机构,构建区域性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投资机构、金融工具发展面向台湾投资企业的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对台金融合作。

5.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实施“海纳百川”等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强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新材料及微波通信等领域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养;采用“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引进方式,引进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项目及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结合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采取代培、委培、校企联合办学、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推进中国生产力学院(泉州)建设,围绕服务泉州产业集群发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设立中国生产力学院(泉州)石材分院、石化分院、建筑卫浴分院、纺织服装分院等分支机构,为泉州各大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培训各类人才。突出民营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及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平台,加强各类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及社会参与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发模式,建设“海西人才广场”,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各类组织机构提供人才招聘、人才培训及高端猎头等服务。建立技术经纪人、科技咨询师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等科技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证工作体系,着重培养科技服务团队和科技服务领军人才。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猜你喜欢
泉州服务体系科技
泉州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38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0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0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8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32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