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吴文波
(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 药剂科, 山东 临沂, 276001)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约占所有脑血管病变的70%,其主要由于脑内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形成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和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并软化坏死[1-2]。也有部分脑梗死形成和异物进入脑动脉或颈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有关。研究显示,慢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急性脑梗死形成中扮演重要作用[3]。脑梗死后炎症反应可能加剧患者脑组织继发性损伤,严重影响预后。目前,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还具有抗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本研究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浆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诊断标准,并行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入选标准: ①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② 血脂检查满足甘油三酯(TG)≥2.25 mmol/L、总胆固醇(TC)≥5.7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96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2 mmol/L中任意一项; ③ 首次起病,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时间≤48 h; ④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他汀类药物过敏史; ② 严重心脏、肝、肾疾病,恶性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49~75岁,平均(63.9±9.2岁);发病起始至入院时间平均(12.6±5.2) h; 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7例;梗死部位:额叶3例、颞叶2例、枕叶1例,基底节16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50~76岁,平均(64.2±8.9)岁;发病起始至入院时间平均(13.1±4.4) h; 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梗死部位:额叶4例、颞叶3例、枕叶1例,基底节15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根据具体病情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 1次/d, 睡前口服,连用4周。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 离心收集血浆, -20 ℃下保存。免疫透视比浊法测定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水平。患者住院期间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则停止用药。
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浆hs-CRP、TNF-α及IL-6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其中显效: NIHSS评分降低>45%, 且未见复发,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有效:评分降低18%~45%,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无效:评分降低≤17%或疾病复发,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采用巴氏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结果
治疗前2组各指标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hs-CRP,TNF-α和IL-6均显著下降(P<0.01); 组间比较,研究组hs-CRP, TNF-α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组别hs-CRP/(mg/L)TNF-α/(pg/mL)IL-6/(pg/mL)研究组(n=22)治疗前8.45±0.75104.25±22.7862.10±8.96治疗后5.95±1.15**##48.75±18.62**##25.24±7.94**##对照组(n=23)治疗前8.39±0.81106.48±24.6563.22±9.45治疗后6.88±0.97**69.44±20.22**36.71±10.54**
与治疗前比较,**P<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1。
治疗前,2组NIHSS和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下降, BI评分上升(P<0.05或P<0.01); 组间比较,研究组NIHSS、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治疗4周后,研究组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20/22); 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5.22%(15/23),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出现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升高2例,药物减量后恢复正常;2组均未见颅内出血、横纹肌溶、胃肠道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
表2 2组NIHSS和BI评分变化 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讨论
脑梗死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5]。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主要涉及血管壁内部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在各种危险因素刺激下,使得黏附分子与炎症基因表达,导致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并释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6]。脑卒中后,炎症细胞浸润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导致神经元坏死及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激活炎症级联反应,导致炎症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增加[7]。hs-CRP是干细胞分泌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因子,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进入血管内皮,参与AP形成和炎症反应;也可破坏凝血纤溶系统,促进血栓形成[8-9]。TNF-α来源与单核巨噬细胞,具有杀伤及抑制肿瘤细胞、介导炎症反应等作用;TNF-α还能促进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合成和释放,下调血管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表达,抑制具有抗凝作用的蛋白C活化,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释放氧化酶、蛋白酶等,继发脑组织损伤[10]。IL-6作为一种前炎症因子,其水平升高反应体内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处于激活状态。除促凝血和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IL-6还可增加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和自由基等神经毒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脑损伤[11-15]。
研究[16-17]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脂、减轻血管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其能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瑞舒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类制剂,通过更强的竞争性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作用,减少胆固醇合成并增加LDL-C受体数量,从而降低血浆LDL-C表达水平。除调节血脂外,瑞舒伐他汀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稳定斑块结构和防止血栓形成的功能[18]。本研究中,相比对照组,观察组hs-CRP,TNF-α和IL-6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显著,提示瑞舒伐他汀抗炎效果较好。此外,瑞舒伐他汀延缓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19]。在合并血糖患者中,瑞舒伐他汀通过调节NO和内皮素水平,减少因炎症导致的内皮功能紊乱和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合并症风险[20]。
另一方面,NIHSS是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BI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也具有较好的可信度[21]。本研究中,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较高,且NHISS和BI评分改善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邓丽, 刘晓冬, 张拥波, 等.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 825.
[2]Pantoni L.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from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rapeutic challenges[J]. Lancet Neurol, 2010, 9(7): 689.
[3]Libby P.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2, 32(9): 2045.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3): 146.
[5]温慧军, 杨金锁, 张建军.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 25(1): 54.
[6]Jin R, Yang G, Li G. Inflammatory mechanisms in ischemic stroke: role of inflammatory cells[J]. J Leukoc Biol, 2010, 87(5): 779.
[7]Lambertsen K L, Biber K, Finsen B.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experimental and human stroke[J]. J CerebBloodFlowMetab, 2012, 32(9): 1677.
[8]Youn C S, Choi S P, Kim S H, et al. Serum highly selective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volume of ischemic tissu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Am J Emerg Med, 2012, 30(1): 124.
[9]朱卫香, 刘彦敏, 韩亚军, 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 MMP-9, Hs-CRP 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2, 28(4): 341.
[10]林久座, 缪克强, 张海霞, 等.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清 TNF-α 和 IL-6 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 39(4): 415.
[11]Muller N, Myint A M, Schwarz M J.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nd depression[J]. Neurotox Res, 2011, 19(2): 308.
[12]曲方, 刘保印, 何凡.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8): 655.
[13]潘锐, 唐亚梅, 容小明, 等.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32(10): 787.
[14]犹春跃, 张平, 赵洪新, 李刚. 脑梗死院内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17): 1857.
[15]甄君, 王雪晴, 耿建红, 等. 高压氧联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9): 1348.
[16]Sampson U K, Fazio S, Linton M R F. Residual cardiovascular risk despite optimal LDL cholesterol reduction with statins: the evidence, etiology,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J]. Curr Atheroscler Rep, 2012, 14(1): 1.
[17]赖智勇, 李光勤, 黄浩然, 等. 他汀类药物与卒中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8): 942.
[18]熊浩伟, 谢志泉.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患者的调脂抑炎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30): 590.
[19]孙晓, 佟浩, 张曼, 等. 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影响对比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32(6): 452.
[20]Davidson M, Ma P, Stein E A, et al. Comparison of effects o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with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Ⅱa or Ⅱb hypercholesterolemia[J]. Am J Cardiol, 2002, 89(3): 268.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2414)
收稿日期:2014-12-27
中图分类号:R 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9-134-03
DOI:10.7619/jcmp.20150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