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敷贴对脾胃虚弱型患者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
周晶1, 乔桂圆2
(1. 湖北省中医院 康复科, 湖北 武汉, 430061; 2. 湖北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关键词:脾胃虚弱型; 整脊推拿; 胃肠激素; 中药敷贴
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等中医脾胃疾病有虚实之分,其中虚证为脾胃虚弱证,该类患者以纳呆厌食、舌淡脉弱、胃脘饱胀、体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1]。有研究[2]证实,部分胃肠功能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与脊源性损伤存在密切相关性,而整脊推拿手法对改善胃肠功能活动、改善中医脾胃疾病患者的相关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对脾胃虚弱型患者给予整脊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敷贴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脾胃虚弱型患者共72例,均符合郑筱萸[3]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痞满脾胃虚弱证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29±3.12)岁;男41例,女3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7例。2组患者在年龄、BMI、病程、性别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使用1.0 mg多潘立酮,口服,3次/d,以3周为1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整脊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敷贴治疗: ① 整脊推拿手法:取患者俯卧体位,在其胸背部肌肉实施掌跟揉法,持续作用5 min, 再于胸椎5~8节段椎旁竖脊肌使用一指禅弹拨法分筋松解5 min。此外,指导患者在低凳上端坐,置一小块方巾于胸椎5~8节段,并叮嘱患者自然垂放双手,手法操作者从患者的双肩外侧抱住其肩部,随后用右膝前顶患椎棘突,并使患者略微后仰背靠操作者的右膝,在患者进行深呼吸、后呼气时,操作者用双手掌向前下方压,直至听到“咯”声响,表示膝顶复位成功。此外,再取患者俯卧体位,沿其膀胱经采用一指禅推法从上而下实施推揉、点按等手法,在督俞、膈俞、肝俞、心俞、胆俞等穴位分别给予重点揉按30 s, 1次/2 d,以10 d为1个疗程; ② 中药敷贴治疗:取延胡索、干姜、艾叶、吴茱萸、高良姜等5种中药材,按1∶2∶2∶3∶2进行配伍,将其粉碎成粉末状后,并使用老姜汁调成膏状,分量搓成药丸固定在胶布,于督俞、膈俞、肝俞、心俞等穴位进行敷贴,每次持续敷贴3 h, 1次/2 d, 以10 d为1个疗程。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等胃肠激素水平。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4]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痊愈。症状总积分的评定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5]执行。胃肠激素水平的检测采用放免法。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367,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GAS、SS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 MTL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肠激素水平差异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ng/L
与治疗前相比,*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有研究[6]证实,对于药疗无效的非器质性病变胃肠道功能紊乱者,应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并配合中医外治方法,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提示部分胃肠病症患者的病因与胸椎小关节紊乱有关。
人体胃肠道功能主要通过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3个系统进行神经调节。外周神经系统刺激俞穴所产生的针感,经感觉传导神经网络于脊髓前交感、副交感链产生“短反射”,或者经脊髓相邻节段进行信号传递[7]。当脊背受损伤时,随着胸椎小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受损,引起相邻的交感神经受骨性的挤压及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刺激,进而导致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出现失调,引起胃肠分泌功能、蠕动功能均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胃肠症状的发生。周学龙等[8]研究明确指出,痞满脾胃虚弱证的病因与胸椎小关节紊乱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整复手法可作用于胸椎小关节紊乱,进而改善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
胸5~8脊神经前支对人体胃脘部位的感觉起到支配作用,胸5~8的交感神经则直接参与胃动力、胃肠腺体等分泌的调节过程,而整脊手法可显著纠正发生错动移位的胸5~8节段中的小关节,从而促使血脉通畅,减轻或解除椎间关节移位、脊旁筋伤对相邻脊神经交感神经的激压,对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功能进行改善,维持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进而对胃肠蠕动、分泌等活动进行调节。此外,整脊手法若配合结合中药穴位外敷,可增加对深部交感神经的刺激效果,从而有利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得到进一步减弱,最终降低了胃蠕动,胃泌素、生长抑素等胃肠激素分泌量亦随之降低[9]。本研究采用整脊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敷贴治疗方案,其中穴位外敷中药材选用了延胡索、干姜、艾叶、吴茱萸、高良姜等5种,延胡索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干姜归脾、胃经,具有回阳通脉、温中散寒等功效;艾叶温中散寒;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状;高良姜具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等功效,主治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等症。诸药合用作用于督俞、膈俞、肝俞、心俞等穴位,加强了整脊手法对深部交感神经的刺激作用。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86%, 且观察组患者的GAS、SS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MTL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对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整脊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敷贴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
参考文献
[1]张栋林, 张福平. 益气消痞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 2012, 34(2): 174.
[2]韦明, 周学龙, 林才志, 等. 不同胸椎节段手法和敷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3): 7.
[3]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 88.
[5]丁安伟. 现代中医临床手册[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58.
[6]区显维, 李其信, 叶仁群, 等. 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对胃动素、胃泌素及生长抑素的影响[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4, 18(6): 525.
[7]刘羽中.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 215.
[8]周学龙, 王明杰, 韦明, 等.痞满脾胃虚弱证临床症状与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关系与手法治疗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6(21): 10.
[9]陈景珠. 实用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565.
通信作者:乔桂圆, E-mail:396580852@qq.com
收稿日期:2014-12-21
中图分类号:R 5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9-108-02
DOI:10.7619/jcmp.20150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