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何以可能——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的三维考量

2015-02-24 15:43张晓明
新疆社科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路马克思主义特色

张晓明

实现中国梦何以可能——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的三维考量

张晓明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具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具体内容规定性,而且具有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路径规定性,更具有同时造福中国人民与造福世界人民的价值共赢性。中国梦不仅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论升华,也是中国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的美好憧憬,更是中国人对推动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现实追求。中国梦的提出,对于深化党的十八大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对于凝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

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具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具体内容规定性,而且具有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路径规定性,更具有同时造福中国人民与造福世界人民的价值共赢性。中国梦不仅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论升华,也是中国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的美好憧憬,更是中国人对推动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现实追求。中国梦的提出,对于深化党的十八大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对于凝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中国梦提出后,如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就成为深化其认识的突破口。

一、实现中国梦何以可能——基于认识论的考量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即从实践到理论,这是认识活动的第一次飞跃。认识活动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再回到感性,即从理论再到实践。在这两个认识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从理论再到实践。因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同样,中国梦的提出及实现也遵循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从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过程。

(一)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中国梦的提出是针对实际的理论回应,这个实际不是经验层面的实际,而是理性层面的实际,是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不仅是对世情、国情的横向把握,也是对历史、现实、未来的纵向把握,更是对民心、民意、民愿的科学把握。不仅指对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指对问题的清醒认识。

第一,就历史而言,中国梦的提出基于两个历史前提。一是中华民族久远的古代辉煌,二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正是因为前者,我们有资格谈中国梦;正是因为后者,我们有必要谈中国梦。就其古代辉煌而言,中华民族不仅有最为悠久的文明史并且从未中断,更是长期居于世界文明的领先地位。就其近代苦难而言,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民不聊生,其灾难深重也达到世界各民族之最。古代的辉煌与近代的苦难形成如此鲜明的对照,凸显了中国梦的双重历史意义,即超越近代以来的苦难与衰败去创造与我们的历史相称的时代辉煌。中国梦正是基于这样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考。

第二,就现实而言,中国梦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的现实前提。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极为复杂的困难局面。正是因为前者,我们有足够自信谈中国梦;正是因为后者,我们迫切需要谈中国梦。从历史的比较来看,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跨越,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在这样的双重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②,另一方面要必须更加清晰地看到我们的问题与危险,保持足够的思想清醒,学会驾驭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复杂局面,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梦正是在基于这样现实成就与困境上的理论思考。

第三,就未来而言,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接续奋斗。中国梦正是着眼于这样目标进行的理论思考。

(二)从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

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不仅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更重要的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发展。

中国梦在形式上,简洁、朴实、形象、生动、亲切、凝练、有力,充分体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内容上,它继承了前人的奋斗和梦想,承接了近代以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总结、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成果,展示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独特魅力,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连续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前瞻性,是继承与创新、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中国梦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人民大众、承接历史、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总之,中国梦为我们的奋斗赋予意义,对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创造性转换,第三为我们改革创新发展树立精神旗帜。

同时,中国梦又不是为理论创新而提出来的,而是为了回应现实,解决现实问题而来的,因此,从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解决实践提出来的问题才是其归宿。中国梦从理论创新走向现实创新的过程就是中国梦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行为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实践主体、中国梦与具体实际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实践主体在科学理解中国梦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梦蕴含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去搞清实际的过程。科学理解中国梦就是把握中国梦的全部精神,中国梦的全部精神说到底就是在遵循大势所趋与人心所向的基础上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科学理解中国梦就是把中国梦蕴含的这种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素养。从而以这样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去搞清楚实际。实践主体把中国梦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从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过程包括前后衔接的三个环节,这就是把中国梦从理论理念转化为实践理念,把中国梦从实践理念转化为具体方案,把中国梦从具体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个实践理念就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具体方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党的反腐倡廉行动。这个实际行动,就是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就是全体人民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生活。

二、实现中国梦何以可能——基于“本体论”的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阐述中国梦的内涵问题时,深刻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③这不仅从横向上精辟地揭示了“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人民三个层面的本体论内容,而且从纵向上指出了我们要通过“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即到2020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即到2049年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对于中国梦在层次上与阶段上的整体把握。所谓的国家富强,不仅指物质文明,还指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也就是指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家的综合富强。也就是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中国梦。所谓民族振兴,就是指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大团结,就是说实现中国梦不仅在于我们将完成历代志士仁人的民族振兴愿望,而且将造福于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所谓人民幸福,就是人民在民生方面有更好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有可靠的医疗,有稳定的社会保障,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就是人民活得有尊严,就是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也就是人民的民生梦、尊严梦、成功梦,也就是中国梦造福人民,与每个人的理想密切相关。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④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梦,也是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梦,还是人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梦,同时对于世界而言,带给世界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不仅对内在国家、社会、人民层面上是相同的,而且对外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也是相通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

中国梦的本质规定性体现在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身份问题,一个是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身价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分析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回答。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是人们自然想到的两个空间上并存、地位上并列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而是中国梦被包容于马克思主义,并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关系是中国梦是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的理论把握中产生的,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又依据变化了的现实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所以,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中国梦如何着眼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认识、理解、运用的,这就是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大家族地位、意义和价值问题,即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中国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倡导中国梦,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梦,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以,中国梦的本体论内涵的精神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就其实质来说与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坚持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努力去实现中国梦。

三、实现中国梦何以可能——基于实践论的考量

中国梦正在激励着中国各族人民开启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不是虚幻不实的空想,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必定能够实现的理想。因为我们找到了实现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基本精神和主要力量,这个正确道路就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基本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一)中国梦实现有其道路可循。

中国梦实现有其道路,这个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⑤, 这条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温明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有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么一条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始终坚持,不断完善。人们对这条来之不易道路的探索和选择,是大势所趋与人心所向的统一。这条道路更不会凭空而来,它承载着过去,也标示着未来。中国道路反映了中国人现实的共同利益,也凝聚着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这个理想和目标就是中国梦。因此,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本就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人寻梦过程,就是寻路的过程。路不同、梦也就不同,因此,只有“路”和“梦”的紧密结合,才会使“梦”深刻地承载历史,让“路”正确地对接未来。中国道路就是承载中国梦的道路,是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

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更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尤其不能丢掉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这个武器和方法,不能在不知不觉中放弃这个武器和方法,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诚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能丧失阶级分析方法这个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这个复杂现象的一把钥匙。因此,对于阶级斗争这个分析方法,我们要在完整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这个坚持,不是作为中心工作来坚持,而是作为分析复杂政治现象的钥匙来坚持。这个发展,不是要改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而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解读来发展。

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就是必须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是没有其他非社会主义因素,而是这些非社会主义因素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因素,这个主导性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为资本主义无关,或者说可以绕开资本主义,而是说我们要在引导和限制资本逻辑带来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吸收“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地理解一部分地区先富与统筹地区发展的真实含义。一部分地区先富是当时有条件可以富裕起来却因为政策原因没有富起来,也就是说这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不仅仅是因为政策就能富起来,但是这些政策是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的必要条件。真正使这些地区富起来的一个是地域优势,一个是好的政策。一个地区的富裕还有一个根据具体条件逐步地从点到面地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能不能尽快地富裕起来,不仅取决于政策,更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努力。不要因为政策好了,我们就不需要努力了,政策好只是一个大环境,我们能不能脱颖而出,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二)中国梦实现有其精神支撑。

中国梦实现有其精神支撑。这个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精神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寻梦、找路中焕发出来的面对困难不低头、不气馁、不沉沦,历尽艰险不退缩,屡遭磨难不自弃的精神,这个精神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己奉公、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重友睦邻的伦理精神,开放豁达、敬业奉献的处事精神,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孜孜不辍的创业精神,以及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的宽厚包容、有节有度精神。这种中国精神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这种中国精神就是弘扬在干中学的精神,“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就是弘扬“先做起来,做起来有问题再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的精神。就是在行动中产生方向感,行动中产生信心的精神。这种中国精神就是不停地寻找具体突破点,一旦抓住突破点,就要一年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一定要出成果的精神。

(三)中国梦实现有其力量之源。

中国梦实现有其力量之源。这个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追梦当中形成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世界各国人民求同存异的力量,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这个力量之源来自中央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革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个力量之源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全面认识。全面认识自己,就是对于中国实际的辩证把握,也就是既要面对问题,又要辩证认识问题,谨防看不到问题或满眼全是问题的现象,谨防只看现象不抓本质的现象,而是要做到既有问题意识又有辩证思维。做到对问题、对实际的辩证把握。谨防在不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中打败自己,也防止在面对问题,乱了方寸,因为天要塌下来了中打败自己。要敢于面对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这个力量来源于我们有主见的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技成果、管理经验,把资本主义的资源转化成为自身优势,完善自己必须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种学习和转化是有主导性的包容,只有具有主导性的包容才有力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主导下对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包容,这种包容不仅要求同存异,还要求同协异。这种包容不仅要包容,还要整合。只有整合起来才有力量。因此,完善自己是一个具有主导性的包容过程,是一个求同存异、求同协异的过程,是一个和而不同的过程。这个力量之源来自于通过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但这并不是要急于向别人推荐自己的经验,无论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面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变,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变,中国当务之急仍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然而,恰恰为了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要进一步提高我们事业的精神境界,进一步扩大指导实践的理论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既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也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②④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页,第27页,第28页,第30页。

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责任编辑:郭嘉〕

●政治法律

作者简介:(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中国梦蕴含的价值理念及其对外传播研究”(14SA0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F124.3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5)02-0066-05

猜你喜欢
道路马克思主义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