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视评论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功能

2015-02-24 12:08王俊秋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

王俊秋 张 遥



网络影视评论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功能

王俊秋张遥

摘要:伴随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影视批评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作为网络文化批评中大众参与度最高、最具个性的一部分,其多方位价值在逐步体现。网络影视评论扩大了影视作品的阐释空间,对于观众具有引导功能,同时对于影视作品具有舆论评判与修正功能,作为一种勃兴的大众文化形态,它在影视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现和兴盛不仅是影视批评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新世纪文艺批评中最值得关注的学术现象。它为中国影视批评基本理论的构成和批评形式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影视评论; 蝴蝶效应; 大众批评

几乎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为了追求当下意义,而任何一种形式的批评都以达成某种预期或满足某种社会功能为目的。网络影视评论是网络文化批评中大众参与度最高、最具个性的一部分,它依靠各大综合门户网站的影视论坛、官网以及博客、微信、手机等网络终端组成强大的传播平台,对当下的影视创作及其热点问题展开批评,并像蝴蝶效应一样在各种媒介的作用下迅速扩散和漫延,形成波段式和叠加式的热潮,对影视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伴随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影视批评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在传统文本批评的基础上演变出各种各样的超文本批评,加之它对影视产业链中商业票房的推动,其多方位价值在逐步体现。

一、 蝴蝶效应:观众引导功能

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提出的,大意是说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由于气流的传导及空气系统的运动,在遥远的地区就会引发一场风暴。形容由于一个微小的变化而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样一个物理运动。蝴蝶效应也是网络影视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针对一部影视剧发布一篇帖子、一条手机短信、一段博文甚至一个一句话短评有时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带动更多的人参加互动、发表言论,网络的关注量和参与度于是呈几何倍数增长。这样,一方面会刺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评判欲,引导着观众的观影选择,另一方面对影视剧的创作亦发生重要影响。新世纪以来影视创作异彩纷呈,网络影评与之相互消长,极大地促进了影视艺术的繁荣。

传统媒体影视批评主要是由专业影评人来承担的,而专业影评人的写作往往是从官方的、主流的思维逻辑出发,按照当下政治文化的需要,实现预定的权威意图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可能是领导人或权威评论者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意见,就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好坏甚至生死。1980年代中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曾经就此做过专门的批示:“一部影片能否公演,我意今后要坚持废除一个人拍板决定‘生’、‘死’的作法。”*《人民日报》评论员:《废除一人拍板,提高领导艺术》,载《人民日报》1984年9月3日。虽说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对此做出了指示,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评定影视作品好坏优劣甚至“生杀予夺”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极少数的“一个人”手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传者与受者的边界被打破,个体作为接受者的同时也是传播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某一部作品评头品足,以免检的方式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表。一篇优秀的影视评论会被批量转发、逐级扩散,很容易产生蝴蝶效应,通过舆论引导来实现影视批评的社会功能。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审美的实践,网络影评从根本上体现了“草根批评的”的巨大影响力。

网络影视评论与传统影视评论在形式上的一个明显不同是,各类排行榜与打分制的盛行。网络评分是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参数。好评和差评直接影响到电影分数的高与低,而评分的高与低又往往会直接影响网民观众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好恶和取舍,最终影响一部影片的票房价值。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这种“排行”和“打分”在网民和观众中有很高的认同度。它的评价不仅直接影响了观众和专业影评人对于影视作品的评价,而且直接影响到电影的上座率和电视剧的收视率。排行榜和打分制都是通过广大观众直接参与完成的。在“沉默螺旋理论”和社会从众心理的作用下,相对多数的合理性成为一种支配性法则,直接影响到了多数观众的选择。而且这种引导功能是逐级扩大的,从个体到群体,如同蝴蝶效应,很快就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功能,构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时尚。在如今文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情境下,这种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

在近些年影视作品播映的过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上映前炒作了很长时间,上映后却换来网上恶评如潮。“碧海潮声”大学生网排出“2009年华语十大烂片电影排行榜”,便把《三枪拍案惊奇》和《刺陵》列为其中。这样的排行榜在网络上并不少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观众的观影心态和走向。在网络影视评论这个圈子里,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一部影视作品以“好评”而引起轰动和以“差评”而引起轰动,上座率都会高于默默无闻的作品。所以,通过炒作与操作,制造网络事件的负影响或者热效应,提高“关注度”也是网络议程设置中常见的路径。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无极》上座率的反弹,就和胡戈的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有直接关联。虽说这件网络事件引起陈凯歌们的愤怒和反击,但是恶搞视频在另一个方面为电影作了宣传,因为在传播实践中,反向操作产生负面影响有时也会取得正面效果。观众和媒体通过本属负面的网络恶搞视频的传播,对《无极》产生了新的兴趣点和更广泛的关注。

类似的电影现象还有很多,比如2013年发生的对于郭敬明编剧导演的《小时代》的热议,或许也可以成为我们对以上观点阐释的又一个佐证。青春文学的代表作家郭敬明首次执导的电影《小时代》,2013年6月28日上映首日便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边是打破内地影史纪录的首日排片数据;一边是网上铺天盖地的恶评”。时光网给《小时代》打了超低的3分,甚至有网友尖刻地讽刺道:“不看电影《小时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跟郭美美是同时代的人。”著名影评人周黎明称之为“赶超‘《富春山居图》’,成为近期最烂电影”。然而“《小时代》自27日零点公映以来,观众对影片的热情依旧让人咂舌,片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昨日,《小时代》在20个城市的首日排片占据45.01%,排片率之高堪称打破影史全项纪录。”*《比〈富春〉还烂?不管褒与贬〈小时代〉破亿了》,载《烟台晚报》2013年6月30日。对于周黎明及网络批评意见,郭敬明表示“我会虚心接受他的批评,以后还会做导演,吸收意见才会让自己有进步。”*陈慧:《郭敬明:接受批评不接受刻意抹黑》,载《信息时报》2013年06月28日。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网络影视评论的众声喧哗使影视作品的阐释空间明显扩大,甚至越过了作品本身可能具有的“边界”。这是网络影视评论对于观众引导作用产生的原因之一。例如,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于2010年12月16日内地公映,经过一周左右的观影热潮之后,网友曹飞云于2010年12月24日在“博客中国”上,发表了《〈让子弹飞〉精心设计的政治科幻骗局》的影评文章,不仅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而且重新掀起第二波观影热潮。《〈让子弹飞〉精心设计的政治科幻骗局》属于一篇隐喻性政治解读式的电影评论,作者按照影片的蛛丝马迹进行不无根据的政治猜想,引起了观众和媒体的极大兴趣。例如“辛亥”、“炸弹”和“浦东”的联想,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而关于“鹅城”、“康城”和“马列”的引申更强化了影片所具有的政治风险性。人际传播的力量不能小视,民间甚至风传本片马上就要被禁映,观众大有今日不看将终生遗憾的紧迫。文章的意蕴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急剧发酵,扩散的波纹最后转换为对于《让子弹飞》再度观影的渴望。在网络影视评论的反面评价引起正面效果方面,《〈让子弹飞〉精心设计的政治科幻骗局》可以说是一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评论文章。文章发布不到两天就有3600人“献花”,172人“扔蛋”,点击54254次。朋友圈用邮件等形式相互传递,大家按照文章的隐喻进一步追寻蛛丝马迹、交流自己的感受一时成为时髦。于是,一些观众为了验证评论的真实性而再次走进影院,形成第二波段的观影热潮,许多院线甚至因此而延长了上映时间。因此有人说这篇文章的发布是制作方的议程设置和传播策略。果真如此的话,至少可以说它在拉动票房方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事例。但是,从影视评论的角度看,评论者对作品的寓意做过分解读是批评的歧途而非正道,它会给人以穿凿附会的牵强之感,超越了正常的批评尺度,虽然其解读本身可能成为趣闻和笑谈。

二、 亡羊补牢:作品的修正功能

网络影视评论对于影视作品具有舆论评判与修正功能。在当下网络盛行的时代氛围下,影视评论的网上传播已经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观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影视作品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影视作品中的一些错误和漏洞进行批评和修正。例如清宫戏盛行的时候,就有许多专业人士和热心的观众通过网络纠正戏中的一些史识性的、常识性错误,使相关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能够减少失误,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

2007年1月27日,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导演吴子牛在网上发帖号召观众网民给作品挑错。1月30日,网友萧让在《天涯论坛·影视评论》发帖《响应吴子牛导演的号召,大家来给贞观长歌挑史实错误吧》,到2010-05-25 13:03:00,这个帖子成为了天涯论坛的头条,被点击519257次,回复13757篇*萧让:《响应吴子牛导演的号召,大家来给贞观长歌挑史实错误吧》,载天涯论坛·影视评论,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186795-43.shtml,2007-01-30。。网民观众们针对剧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导演的大度和观众的热情可见一斑。2011年3月,根据同名电视连续剧改编的电影《奋斗》试映后,观众提出了很多意见,编导者根据观众的反应和专业电影人的建议,对电影进行了修正剪辑甚至补拍了某些镜头*《奋斗》影评,载http://movie.mtime.com/135438/comment.html,2011-04-26。。

近些年播出的影视作品中,无论是战争题材,还是宫廷题材,抑或当下流行的穿越剧,都难逃网民的火眼金睛。例如,在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热播之时,网上就出现了关于该剧“穿帮”镜头的细密分析。曾经大红大紫的穿越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也更多地受到网络影评的关注。网民对于两部电视剧中“穿帮”镜头的汇总分析,足以让专业影视评论人汗颜。特别是著名网络影评人“老湿”和“麦兜”关于影视作品中的错误和漏洞的视频搞笑评论全集,在观众和业界都很有影响。

网络影视评论对于作品的修正功能还体现在对于同一位编导者的后续创作的影响上。例如,观众和影评人对于影片《三枪》的普遍恶评,就直接影响到了张艺谋其后的创作路数。他稍后的作品《山楂树之恋》走纯情、纯艺术的路线,其动力之一就是来自于网络上观众对于《三枪》的批评,于是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网民观众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评论视角,对影视作品进行批评和修正,既彰显了当下网络影视评论的细致和敏锐,也对影视创作起到了监督与调控作用。与传统媒体的影视评论相比,网络影视评论的影响力具有明显优势。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批评家,有赖于网络技术可使影视作品的镜头画面反复播放、定格静止等功能,影视作品中的问题和纰漏很容易被观众发现而在网上发酵,从而对制作方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在网络影视评论对于影视艺术的传播与再生产的影响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是极其重要的,个人的意见往往成为了网络“多数意见”,而这种“多数意见”又扩大了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及其影响*刘志明:《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基于说服双过程模型》,载《江汉学术》2015年第4期,第78页。。从“意见领袖”观点到“多数意见”的形成,是一种基于作品本身达成共识的大致结论。所以说,如何提高影片质量,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才是影视作品获得真正好评的根本。

著名的《麦兜找穿帮》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视频影视评论栏目。《麦兜找穿帮》以影视原作镜头组接,配合图、文、声等形式对影视作品的漏洞、错误进行恶搞式评论,风格幽默、观点犀利。作者“何仙姑夫”本名刘飞,新媒体影像制作者,2010年开始网络恶搞,被网民称之为恶搞牛人,其作品以幽默搞笑为主。搞笑视频“杜甫咆哮《别再画了》”、“歪歌改编《算你狠》”、恶搞短片《毕业那些事儿》等就出自他之手。当然,给他在网络影视评论领域带来巨大声誉的还是搞笑视频评论《麦兜找穿帮》。“麦兜”之名源自谢立文撰写、麦家碧绘画的香港卡通故事。“麦兜”是故事主角一头卡通猪的名字。“麦兜猪”是一头极其普通的小猪,单纯乐观,被视为香港草根阶层的代表形象。“何仙姑夫”把麦兜猪的图像作为自己评论代言人,那个可爱的麦兜猪的画像也就成了其标志性符号。“麦兜”以寻找播映的影视作品中的穿帮镜头为己任,在各个影视作品播映后,立即组接相关镜头做成幽默搞笑的视频,按期播出。视频一经推出便受到网民们的热捧。例如,《新天龙八部》播映后,“麦兜”找出若干穿帮镜头发到网上。何仙姑夫“麦兜”的影视评论视频是一个典型的“看图说话”的音像形式。在5分14秒的视频中,作者汇集了《新天龙八部》的多个穿帮镜头,每个镜头有标记符号,并且都根据此处的情境而加上声音和字幕,结集为恶搞视频《麦兜找穿帮:吐槽新天龙八部穿帮镜头》,对导演进行调侃*《麦兜找穿帮:吐槽新天龙八部穿帮镜头》,载腾讯微博,2013-12-28。。这一期的视频评论,到2014年2月20日,仅在“爱奇艺”网就被点击播放了176万次。在几年的时间里,麦兜共整理汇集了《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兰陵王》《精忠岳飞》《还珠格格》《甄嬛传》《咱们结婚吧》《特种兵之火凤凰》等数十部影视剧作品长达几百分钟的若干穿帮镜头。热心的网民还将何仙姑夫的恶搞影视评论视频汇集成《麦兜找穿帮全集》,在各个网站播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著名的网络影视评论人“老湿”所主持的《不吐不快》的不定期影像评论也富有特色,图文音俱佳。老湿擅长以视频图像解说恶搞各种电视剧、电影、游戏为宗旨,批评漏洞,娱乐大众,在网络影视评论的圈子里有很高的知名度,拥有众多的粉丝。老湿制作的视频画面组接巧妙,所配文字幽默犀利,深得广大网友喜爱。各大视频、微博、论坛网站纷纷转载,至今已经创造了1000多万点击率的神话,甚至有些电视台娱乐节目争相模仿其风格和做法。目前,网络上流传的“老湿视频全集”长达1000多分钟,汇集了他对数百部影视作品“吐槽”的视频。2013年老湿汇总了“抗日神剧”中的若干经典镜头,总结了若干“抗日宝典”神技,关键画面反复播放,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人很容易认同他的观点。

当然,无论我们怎样强调网络影视评论对于作品修正功能的重要性,它对于已经完成的影视作品的修正往往还是有限度的,因为影视作品是一次性消费的过程,除去翻拍、续拍等特殊情况,不会给编导和演员提供二次修改的机会。除非是将来的翻拍或者再版,或者是观众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原作品的戏仿和续拍。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部门的监管和审查者的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官方批评与网络的民间批评的本质差异。

三、 大俗大雅:学术的建构功能

网络影视批评作为一种勃兴的大众文化形态,在影视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现和兴盛不仅是影视批评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新世纪文艺批评中最值得关注的学术现象。它为中国影视批评基本理论的构成和批评形式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首先,影视批评中所体现的平民意识与精英意识的融合突显了新媒体时代媒介批评的时代精神。这既是对于网络影视评论文化属性的判断,也是中国影视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的影响所在。网络影视评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所具有的联结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功能。作为一种个人性的观影体验,它表现出一般观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诉求;作为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审美实践活动,它表现出建构影视艺术理论体系的学术追求。过去,我们更多地看到了网络影视评论的大众文化属性,强调其平民意识,而在这里,我们则注重分析网络影视评论中包含的学理性意义,探讨其对于影视评论理论体系建构的价值功能。

网络影视评论的兴起和普及,从一开始就被人们视为是一种“庶民的胜利”,亦即大众文化的成功。“网络影视评论的主要创作者和读者都是普通的电影观众,它既是大众批评,又是面向大众的批评。随着中国影视生产和消费的市场化,创作者越来越注重大众的欣赏需求,他们必须主动了解观众的喜好,适应市场的需要。”*吉莉:《中国网络影评现状、特点及发展态势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所谓的媚俗媚众本身也是随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意识形态的淡化和市场化的强化,使观众的观影意识有了本质性的改变。由一个单纯“受教育”的过程演变为审美批评、审美娱乐和消费性共融的精神过程。大众批评首先是时代赋予大众的一种发言的权力,同时也是站在大众立场上的审美批评。然而,随着影评人自身文化的积累和素质的提升,也由于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加盟,网络批评逐渐呈现出精英文化属性。这在有关影片《建国大业》《色戒》和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甄嬛传》等作品的网络批评中表现最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只体现在大众影评文化的勃兴上,更对于社会文化、学术生态的完整性构成了有益的影响。在平民意识和精英意识融合的态势下,立场的平民化与理论的简约化,是网络影视评论带给中国影视评论理论发展的重要启示。

网络批评又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生成的大众学术批评。个性意识的觉醒和草根意识的确立是网络批评特有的文化属性。同时,虽说许多网络影视评论从内容上看,其思想观点和精英意识、官方意识并不一致,甚至是对立、对抗的,但是,从影视评论的整体发展看,它又是对后者的补充,从而体现出文化结构的合理性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平民意识、精英意识和官方意识是三种不同的存在,它所代表的人群和阶层,它的表现方式都各不相同。而就当下来说,更多的是精英意识和官方意识向平民意识靠近,从中吸取影视评论健康发展的新鲜血液。

其次,是对于影视评论的文体形式和文风的影响。思想的影响往往都是无迹可寻的,而表现形式的影响却是具体可见的。网络影评在形式上对中国网络批评的学术启示是十分明显的。它短小简洁、生动犀利、活泼多样的文体风格、线上线下平等对话的姿态与当下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伴随式的新媒体信息网络相适应,对于影视评论形式的变革具有借鉴意义。

传统艺术批评的发展变化更多的体现在内容上而非形式上。几十年来,我们所秉持的立场和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的,而批评的形式却基本上是恒久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从其功能上看,在为影视批评带来新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更带来了形式上的创新。这种深深带有网络文化烙印的互动式批评,丰富和拓展了我们思想的容量,更以形式的活泼多样而受到大众的欢迎。

“网络影评已经正在改变我们看电影、说电影的方式。”*李建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一个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批评现象》,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它的锋芒和气势是大多数传统影评人所始料不及的,即使用铺天盖地或“洪水猛兽”来形容都不为过。传统媒体的影视评论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套路:研究现状——一般评价——提出观点——罗列论据——阐述论证——归纳结论。个别的学院派影评人对繁琐哲学和抽象逻辑有特殊的嗜好,往往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用人人都不懂的话说人人都懂的道理,大量借用或者自造深奥生涩的名词概念,非如此便恐怕被认为没有理论深度。文章动辄数千字上万字,注释参考资料一应俱全。这样一种严密复杂的过程和形态实质上等于已经把绝大多数的观众和读者都排除在外了。网络批评恰恰相反,它是即时的、互动的,有时甚至是即兴的、其语言的生动、犀利、“潮”,观念的流行、时尚以及思想的交锋性本身都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影评僵化的形式构成冲击,对它的变革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从广义上来说,对于某部电影或某种影视现象的一切评价、言论、评级都能视为影视评论的一种形式。网络利用其强大的互动和统计功能,将投票和打分应用于影视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观众观影选择的重要参数。例如,时光网提出“选电影,看评分,拥有好时光”的口号,倡导以简单易操作的评分形式反映观众对一部影片的喜好,并用评分结果引导其他观众择影。又如,在搜狐网站的电视剧频道页面右侧,有“内地剧排行榜”、“港剧排行榜”、“台剧排行榜”、“韩剧排行榜”,还有“观看排行榜”、“传播分享排行榜”等。在网站的电影频道页面右侧,还增加了评分排行榜,分为“完美”“很好”“一般”“烂片”等。过去观众对于影片的评价影响,主要表现在被动参与和投票评奖的环节。与现在的时光网、搜狐网等新媒体运用网络形式,完全由观众对影片进行大范围的投票和打分相比,其参与度是极其有限的。网络投票和打分比过去传统方式投票和评价更为直观和真实,也就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接受。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投票都是匿名的,网民观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指令性的导向。因此,“这种影视评论形式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在当前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发展倡导以观众为主导的理念要求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吉莉:《中国网络影评现状、特点及发展态势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网络影视评论对于学术史的最大贡献,是对过于繁复的学院派评论如何精粹化的启示。

无论是何仙姑夫还是老湿的戏仿视频,都属于一种“单口秀”——一个人调侃评论,而更有戏剧意味的是近年来流行并被媒体效仿的“多人秀”:两三人对谈表演,配合影视画面,有场景有道具,语言风趣略带性笑话内容。有的学者将这种视频拼图式的影评模式称为“网络影评栏目”,认为这种模式是一个具有成长性的新鲜事物。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栏目制作技术的平民化,这种以往专属电视媒体的事物也入驻因特网。在“网络影评栏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网络影评人图宾根木匠主创的《影评联播》。这个节目“自出现伊始就被网民寄予厚望并热切关注,盖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点播的便捷性、制播的独立性都显示出与传统影评决裂的‘草根’态势,致使效仿者、追随者甚众。这其中,前身为《大话电影》网络电台的网络影评栏目《影评联播》,是当今中国网络中知名度最高、风格最独特、可看性最强的一个。”《影评联播》在其前身《大话电影电台版》时期,制作现场简陋,形式单一。到了《影评联播》的阶段,这两方面的情况都有所改善。到后期,“制作者选择用‘影评剧’的方式,重构所评影片的经典桥段”,受到欢迎*徐杰:《浅析网络影评栏目的特征——以〈影评联播〉为例》,载《电影评介》2011年第16期。。

综而言之,网络影视评论在一日千里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水准的资深影评人以及臻于成熟的批评形式。它的发展也使一些学院派影评人意识到如果不能正视影视编导者和广大观众的真正需求,继续把自己封闭在书斋里自说自话,势必走入批评的死胡同。为避免这种末路危局,必须转变观念和话语方式,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媒介平台为传统批评注入新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网络影视评论对于中国影视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改变,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影视评论最大的优长之处是率真简朴、日常化和时尚化。文章不矫情做作,不故作高深,快意恩仇,表达畅快淋漓,而这又恰恰是传统影视评论特别是学院派评论所最为欠缺的。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种判断:网络影视评论与传统学院派影视批评之间,是一种文化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但不是文化等级上的差异。

与影视观赏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一样,影视批评也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表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手机终端的普及,使信息和思想的传播呈现出一种周遍性趋势。相比之下,传统影视评论想要获得大众的普遍关注已经越来越难。这一方面是因为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勃兴为大众提供了更为多元和自由的话语权利,另一方面是由于文艺批评包括影视批评自身社会价值的淡化,促使主流批评话语功能的弱化。二者的独立发展与交融促进的结合,可能才是最有前景的一种选择。

●作者地址:王俊秋,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Email:wangjq@jlu.edu.cn。

张遥,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BZW125)

●责任编辑:何坤翁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5.014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
一战风云与“蝴蝶效应”
荷兰 阿姆斯特丹 蝴蝶效应
机枪与“蝴蝶效应”
生活中的“蝴蝶效应”
沙特阿美IPO的蝴蝶效应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不纠小过到为所欲为
有趣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