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玉玲 李军臣 董晚唱
探究『踢毽子』”在我国是如何演变成『毽球』比赛项目的
文 宋玉玲 李军臣 董晚唱
2015年8月9日,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隆重举行,其中的毽球作为竞赛项目之一,集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一直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
毽球是从我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何人首创?有传说,毽“创自辕黄帝”,当时叫“毱”,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另有传说“创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
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河南嵩山少林寺祖师跋陀 (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去洛阳路上,遇到12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连续反踢毽子500次,便将他收为弟子。
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 《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
至清末,踢毽子达到鼎盛时期,参与者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为养生之道,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相提并论。有人还以会踢毽子感到自豪,这也使得踢毽子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在青少年中得到普及。当时的童谣唱到:“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可见,踢毽子当时的普及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勤学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甚是热闹。
起初,毽球踢有隔网,和打羽毛球类似。毽子手以网为界,分立两边,来回踢接互传,可以是一对一比,也可以是二对二、三对三的比赛。为了增加踢毽子的趣味性,有人别出心裁,在毽子上装上会发音、发光的感应装置。
1987年,中国毽球协会成立。同年,国家体委试行了《花毽竞赛规则》。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组织了全国毽球邀请赛。经过多年的实践,1997年出版了 《毽求竞赛规则裁判法》,2001年出版新 《毽求竞赛规则与裁判法》。2014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毽球分会,在山西晋中学院正式成立。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将此项运动渐次向东南亚、欧洲等地的越南、德国、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国家推广。1999年11月国际毽球联合会,在越南成立,由中国、越南、匈牙利、德国、老挝、中华台北、中国香港、荷兰共同发起。2000年,首届世界毽球锦标赛在匈牙利举行,至2013年已举办7届。
随着国际毽球运动的蓬勃发展,1995年11月,在云南昆明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上,毽球被列为我国正式比赛项目。
1998年,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把毽球项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多年来,全国及湖北省大、中、小学毽球比赛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已形成规模。除按教育部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外,省教育厅对毽球基地学校进行布局,开创了全国毽球项目特长生招生的先例。为恩施中学、宜昌十三中、当阳一中、前武钢四中、武汉二十六中等十几所学校授牌,鼓励各大专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轻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学校招收毽球项目特长生,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末,湖北已形成了一整套大、中、小学“一条龙”式的教学模式,并在全国得到认可和推广。在世界及全国的大型比赛中名列前茅。在世界锦标赛上,代表中国队获得女团、女单冠军;在全国锦标赛中,获男女团冠军;2004年,在江西宜春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获“双料”团体冠军;2007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八届民族运动会上,获得亚军。
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在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中,学生自发成立毽球协会,毽球教学课程被纳入本科教学课程,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实现了“学生人手一毽”的健康趣味,为学校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毽球因底蕴深厚、深受群众喜爱而经久不衰。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立科学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未来,在推动毽球运动普及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不断总结、深入挖掘毽球项目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毽球文化,使毽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民族、走向世界。
(本文为2013年度湖北省民宗委 “民族文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HBMW2013034)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